中期妊娠引产出血39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8.49 KB
- 文档页数:2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中期引产后出血28例分析凡是中期妊娠引产过程中,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500ml,可诊断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中期妊娠引产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产后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
如何尽快有效地加强宫缩,防治产后出血,是确保孕产妇的生命的可靠保证。
我站对28例中期引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联合应用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临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站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行中期妊娠引产术后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8例,年龄18~36岁,平均24.5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12例,产后出血均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放入量杯测量失血量,阴道出血量达500~1200ml。
产后出血标准:根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2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全身因素10例(特别是未婚初产妇引产,精神极度紧张,对分娩过度恐惧,饮食睡眠差,疲劳,体质衰弱等;产科因素8例(引产时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合并胎盘前置状态、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子宫因素10例(引产对象曾有剖宫产、肌瘤剔出、子宫穿孔等子宫手术史,产次过多等)。
1.3 治疗方法:当胎儿娩出后,在胎盘娩出前后出血量达500ml,阴道分娩排除软产道裂伤,在按摩子宫及应用缩宫素20u肌肉注射或10~20u加于0.9%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00滴/分,效果不佳或无效时,用米索前列醇(每片0.2mg)0.6mg(2mg舌下含服、0.4mg置于直肠或阴道后穹隆)。
观察出血量、出血时间、宫缩情况。
2.结果28例引产产后出血产妇,在按摩子宫的同时应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药后,宫缩加强,宫体变硬,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均有效控制产后出血。
5例有休克症状者,在止血的同时,均及早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保证输血、输液速度,及时补充血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保证组织供养,对休克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处理。
中期妊娠引产出血39例临床分析出血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高危因素及不规范的引产均增加出血风险,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孕妇生命。
本文对本站诊治的39例中期妊娠引产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产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2004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中期妊娠引产1326例,发生引产出血17例,年龄8±4.2岁。
初产妇7例,经产妇10例,孕次4.3±1.6次。
同期收治外院转来中期妊娠出血病例22例,16例基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卫生院引产,6例在私人诊所引产,年龄27±3.7岁,初产妇8例,经产妇14例,其中瘢痕子宫5例,孕次4.6±1.4次。
2.诊断标准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或根据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
中期妊娠引产后出血>300ml(包括钳刮术中的出血)诊断为引产出血[1]3.方法将39例中期妊娠引产出血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在本站引产出血者17例,B组为外院引产出血转入本站者22例,对两组出血原因、防治措施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胎盘因素为妊娠引产出血病例的主要原因,两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17和17/22。
A组胎盘前置状态7例,5例妊娠15-19周,宫口开大2-3cm,阴道流血量多,行钳刮术,出血量450-1050ml;2例妊娠22-26周,宫口开大2cm后钳夹胎先露,利用重力的作用压迫宫口边缘胎盘,出血得以控制,待宫口开大到一定程度后娩出胎儿,出血380-420ml。
B组胎盘前置状态6例,妊娠18-27周,出血600-1500ml。
引产前均未通过B超检查确认胎盘位置,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有宫缩后阴道大量流血入站,行B超检查提示胎盘前置状态。
其中失血性休克3例,1例抗休克治疗后胎儿娩出,钳刮发现胎盘粘连紧密,部分植入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胎盘植入,2例因孕周较大且宫口未开行剖宫取胎;3例建立静脉通道后行钳刮术,出血止。
产后出血40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探讨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产科40例出血性休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观察相应的治疗措施后的效果。
结果: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包括胎盘早剥、胎盘滞留、血凝机能障碍、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其中以宫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
经强心、利尿、止血、补充血容量、吸氧、保温、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后,39例孕产妇休克症状得到控制,1例孕产妇行子宫切除术后休克症状得到控制,未发生1例孕产妇死亡。
结论: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中应分析引起休克的原因,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切除子宫,以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标签: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因素治疗措施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危重、病势凶猛、进展迅速等临床特点。
如急救处理措施不当,甚至可危及孕产妇生命,已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我院产科失血性休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常见临床因素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产科40例出血性休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85±4.38)岁;体重64~77kg,平均体重(69.32±3.53)kg;孕周36.5~42周,平均孕周(39.53±0.68)周;出血量500~2000ml,平均出血量(1475.46±215.35)ml;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8例;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31例、自然分娩9例。
所有孕产妇均出现神志淡漠、烦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口渴、少尿等休克症状。
1.2 治疗方法。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准确估计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
补液时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原则,并适时输血。
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26例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自1999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要求终止妊娠合并瘢痕子宫妇女26例,年龄23~28岁,均为剖宫产术后、未经阴分娩的孕妇,妊娠13~16周25例,妊娠28周1例。
剖宫产术后2年内妊娠15例,术后2年到5年11例。
方法:入院后同患者及家属签知情同意书,告知有子宫破裂的可能。
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
依沙吖啶100~150mg羊腔内注入,注药时口服米非司酮50mg,当晚及次日晨各口服米非司酮50mg,观察引产情况、产后出血情况。
结果26例引产患者,25例引产成功,且无产后出血;1例剖宫产术后5年,妊娠28周,引产过程中宫缩强,胎儿胎盘娩出后出血较多,徒手清宫时发现子宫下段瘢痕处破裂,破口通腹腔,行子宫修补术。
讨论在基层,育龄妇女避孕知识贫乏,多采用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剖宫产术后妇女,短时间内不能放置IUD,难免造成瘢痕子宫合并妊娠的增加。
26例病人,25例妊娠16周内引产成功。
妊娠16周内,胎儿较小,子宫下段未形成,瘢痕处肌层较厚,宫缩时对此处的牵拉及受力相对较小,随妊娠月份的增加,子宫下段逐渐形成,瘢痕处薄弱,宫缩时瘢痕处受牵拉而破裂。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入已广泛应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中,唐氏[1]等认为,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后,羊水中雌激素/孕激素(E/P)比值升高,改变了妊娠局部E、P平衡状态,通过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的产生,子宫肌细胞催产素受体及间隙联接的形成增多,从而诱发宫缩,发动分娩。
由于依沙吖啶引产引起的宫缩并非自发的,易发生不协调宫缩及强直性宫缩,宫缩强度无法控制,胎儿易从薄弱部位娩出,特别是瘢痕子宫,更易致瘢痕处破裂。
因此,宫颈成熟是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关键。
米非司酮是19-去甲睾丸酮的衍生物,是一种P-R竞争拮抗剂。
正常宫颈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且胶原纤维为其主要成分,米非司酮可对抗孕酮作用,使胶原分解加强,扩张和软化宫颈[2],从而促进宫颈成熟。
产科产后出血3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分娩697人中发生产后出血的39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位因素,其他原因有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手术产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结论产后2 h严密观察,尽早发现产后出血,抢救措施及时,效果良好。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处理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镇地处偏远农村,村民居住分散,少数民族较多,大多数村民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常常在家中分娩,发生产科出血后或发生失血性休克后才送医院救治。
因此防治产后出血已越来越受到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本文回顾我院7年来收治的39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现将39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住院分娩总数697例,发生产后出血39例,发生率:5.6%,年龄最小17岁,最大43岁,平均30岁,孕周36-42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9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37例,出血时间发生在产后2h内者25例,超过2h者14例。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失血性休克指低血容量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速弱,严重时伴有烦躁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少尿等临床表现。
出血的测量方法为胎儿娩出后用溶积法和面积法测量。
2 结果2.1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8例,占46.15%,其中精神因素3例;胎盘因素12例,占30.76%。
软产道损伤6例,占15.38%,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7.69%。
2.2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剖宫产总数225例,产后出血12例,发生率5.33%,阴道分娩472例,产后出血27例,发生率5.72%。
4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分析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孕产妇98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共45例,占分娩总数的4.59%。
在治疗中保留子宫44例,切除子宫1例。
未发生产后死亡病例。
结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加强产前保健,正确的产程处理,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降低产后出血、减少孕产妇死亡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产后出血;临床救治;分析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是分娩期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
严重危及孕产妇生命。
通过对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980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45例做一回顾性分析。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处理关键、预防措施。
以期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5例產后出血患者,年龄在21~42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
其中初产妇22例,经产妇23例。
有人工流产史者21例。
足月产41例,早产4例。
行剖宫产18例。
人工助产27例。
1.2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毫升,诊断为产后出血。
测量失血量采用称重法:失血量(毫升)=娩出后接血辅料称重(克)—接血前敷料干重(克)/1.05。
面积法:按接血纱布血湿面积粗略估计失血量。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的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
所有患者均经阴道或宫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无效后积极补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治疗,同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留置导尿等准备。
对于休克的严重病例,应在入院后迅速及时补充血容量,同时立即给予高流量4ml/min~6ml/min 吸氧,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减少组织缺氧,减少对脑细胞的损害。
对于入院时重度失血性贫血的患者,除了立即予静脉留置针补血以及纠正失血外,还应使用抗生素防感染。
中期妊娠引产出血39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17T15:10:06.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郎忠勇[导读] 引产后出现胎盘早剥需考虑羊膜腔穿刺对胎盘的损伤,临床表现较典型,应及时发现并终止分娩,以减少孕妇失血。
郎忠勇(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676200)
【中图分类号】R7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41-02 出血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高危因素及不规范的引产均增加出血风险,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孕妇生命。
本文对本站诊治的39例中期妊娠引产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产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04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中期妊娠引产1326例,发生引产出血17例,年龄8±4.2岁。
初产妇7例,经产妇10例,孕次4.3±1.6次。
同期收治外院转来中期妊娠出血病例22例,16例基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卫生院引产,6例在私人诊所引产,年龄27±3.7岁,初产妇8例,经产妇14例,其中瘢痕子宫5例,孕次4.6±1.4次。
2.诊断标准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或根据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
中期妊娠引产后出血>300ml(包括钳刮术中的出血)诊断为引产出血[1]
3.方法将39例中期妊娠引产出血病例分为两组,A组为在本站引产出血者17例,B组为外院引产出血转入本站者22例,对两组出血原因、防治措施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
胎盘因素为妊娠引产出血病例的主要原因,两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17和17/22。
A组胎盘前置状态7例,5例妊娠15-19周,宫口开大2-3cm,阴道流血量多,行钳刮术,出血量450-1050ml;2例妊娠22-26周,宫口开大2cm后钳夹胎先露,利用重力的作用压迫宫口边缘胎盘,出血得以控制,待宫口开大到一定程度后娩出胎儿,出血380-420ml。
B组胎盘前置状态6例,妊娠18-27周,出血600-1500ml。
引产前均未通过B超检查确认胎盘位置,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有宫缩后阴道大量流血入站,行B超检查提示胎盘前置状态。
其中失血性休克3例,1例抗休克治疗后胎儿娩出,钳刮发现胎盘粘连紧密,部分植入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胎盘植入,2例因孕周较大且宫口未开行剖宫取胎;3例建立静脉通道后行钳刮术,出血止。
A组分娩后胎盘滞留、胎盘残留分别为2例和4例,即行手取胎盘和清宫术,出血330-360ml。
B组胎盘滞留和残留分别为6例和4例,2例出现失血性休克,予输血、输液及抗休克治疗后,行手取胎盘和清宫术,并加强子宫收缩,出血得以控制,出血量为750-1600ml。
B组胎盘早剥1例,妊娠25周羊膜腔穿刺后出现持续腹痛及阴道流血入站,B超提示胎盘后血肿,因宫口未开行剖宫取胎术,出血1300ml。
两组病例中子宫收缩乏力各2例,出血量400-650ml,加强子宫收缩治疗后好转。
A组1例妊娠17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1例妊娠20周再生障碍性贫血孕妇引产出血各为400ml、360ml。
B组出现软产道裂伤3例,1例为宫颈裂伤;2例为瘢痕子宫引产。
钳刮时造成子宫破裂伴失血性休克,其中1例子宫行修补术,另1例因裂伤明显并有胎盘粘连,出血1700ml,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1个月出现席汉氏综合症。
A组无严重并发症,B组出现严重并发症10例(失血性休克7例,子宫切除2例,席汉氏综合症1例)。
三、讨论
中期妊娠引产过程与足月妊娠分娩相似,可出现出血、胎盘胎膜残留、子宫损伤、严重感染、羊水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其中出血是常见并发症,出血原因可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残留、软产道裂伤、胎盘前置状态、胎盘早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本资料中引产出血主要原因为胎盘因素,特别胎盘前置状态和胎盘残留。
妊娠16周时,胎盘约占宫腔面积的2/1,其靠近宫颈或覆盖宫颈内口的机会较多,故引产时可因胎盘剥离发生出血。
如果有多次人工流产史,易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发生胎盘前置及分娩后胎盘粘连残留的机会增多,引产出血的风险相应增加。
如果引产前未排除胎盘前置状态及引产时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出血,则极可能导致引产后大量出血,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
本站中期妊娠引产孕妇引产前经B超确定胎盘位置,如有胎盘前置状态则根据胎盘是否完全覆盖宫颈口、产前出血情况、妊娠时间等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
选择保守性阴道分娩,应具备输液、输血、B超和麻醉条件,如果宫口未开大且阴道大量流血应立即剖宫产,不可盲目剥离胎盘,否则会导致凶猛的出血。
妊娠时间较长,且为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引产宜选择剖宫产。
胎盘滞留通常是由于宫缩乏力,但少数情况下由于蜕膜的缺失导致胎盘粘连于种植部位,即胎盘粘连、植人,因部分胎盘已剥离,血窦暴露,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如果不及时娩出胎盘,将导致严重出血。
胎盘粘连、植人相关因素包括:孕囊种植于胎盘子宫下段,附着与子宫切口瘢痕处,或者是刮宫术后[3]。
大块胎盘残留可引起急性产后出血,小块胎盘残留多引起产褥晚期出血,如果部分胎盘缺失,应探查宫腔,清除空宫腔残留物,对于持续产后出血者更应如此。
引产后出现胎盘早剥需考虑羊膜腔穿刺对胎盘的损伤,临床表现较典型,应及时发现并终止分娩,以减少孕妇失血。
重视中期妊娠引产后出血的防治非常必要。
如在引产前规范检查,了解有无引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使具有胎盘前置状态、重度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多次孕产史者在有抢救条件的专科医院实行引产,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引产后出血导致不良结局。
比较本文两组前置胎盘状态引产结局,在本院引产7例,宫口开大行钳刮术和有效止血,出血量>1000ml1例,而转入本站6例,4例失血性休克,1例子宫切除。
在本站引产胎盘滞留及残留6例,经及时清除胎盘和加强子宫收缩,出血很快控制,外院转入10例,因未及时清除胎盘导致大量出血。
中期妊娠引产因胎儿小,造成软产道裂伤的可能性较小,但引产中不当的处理则增加软产道的裂伤,如宫缩过强造成宫颈裂伤,钳刮不慎造成子宫破裂,对母体创伤较大[4]。
如果孕期大量失血而又未及时补充足够血容量,产妇则可能并发席汉氏综合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要减少中期妊娠引产出血发生,首先要做好避孕及计划生育宣教,重视引产并发症的防治。
各级医务人员不但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建立急危患者的有效转诊机制,从而减少中期妊娠引产出血的发生,保证妇女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51.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60~2861.
[3] Gary Cunningham.威廉姆斯产科学.第21版.段涛主泽.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4~565.
[4] 魏敏捷.胎盘前置状态20例中期妊娠引产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48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