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后续声学知识的基础,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速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介绍声速,让学生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思维方式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本节课将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深入了解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并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探究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
3.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
2.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和探究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声音的产生原理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产生压缩波和膨胀波,从而产生声波。
声波是在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其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如空气中的声波速度为340米/秒。
2.声音的传播原理(1)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将振动源靠近麦克风,可以看到录音软件中有声波图形,延迟更低,声音更清晰。
(2)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规律将声源放在固体上,把耳朵靠近固体上,就能听到声音,说明声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固体中的声波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声波速度更快,因为固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3)声波在液体中的传播规律将声源放在水中,用耳朵贴近水面,可以听到声音,这表明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液体中的声波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声波速度更快,但比固体中的声波速度慢,因为液体的密度介于空气和固体之间。
3.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展示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影响。
例如,让学生在不同的介质中放置发声设备,并观察和比较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清晰度,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四、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通过问“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声音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模型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
3.实验(3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实验数据,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理解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鼓、钢尺、闹钟、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铁架台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同时倾听声音。
(2)实验探究二: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同时倾听鼓声。
(3)实验探究三:让学生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感受音叉的振动。
(4)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实验探究四: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3)实验探究五:让一位学生在水中敲击一块石头,其他学生在水面上倾听声音。
(4)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声波(1)利用多媒体展示声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1= =14.3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2= =2 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3= =0.8 h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
】
【举出实例】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2.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
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
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
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
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 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4.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
“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
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若要阻挡这一武
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5. 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其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6.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
发射超声波。
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
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空气
2.快快 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4. C
5. 小、空气固
6.体(或金属)
7. 3000 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