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下) (6)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拼音有误的一组是()A.臧.克家(臧zāng)俯.身(fǔ)孺.子牛(rú)B.不朽.(xiǒu)摔.垮(shuǎi)遮颜.(yàn)C.多数.(shù)数一数.(shǔ)泛.中流(fán)D.抬举..(xiàchǎng)..(táijǔ)千夫指.(zhǐ)下场2.选出加点的词不含贬义的一项是()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B.给人民作牛马..C.他的下场..可以看到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3.结合诗歌第二、三、四节内容,你能说出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吗?第一种“有的人”:第二种“有的人”:4.选出朗读语气解说有误的一项()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此句应读出自豪的语气。
B.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此句应读出嘲讽的语气。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此句应读出崇敬的语气。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此句应读出赞颂的语气。
5.根据诗文的内容填空。
①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对应的诗句是②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是③“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自嘲》诗里的诗句:6.对“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概括了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题辞》的用意。
B.这句诗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地下的火”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被烈火焚烧,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同步解读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选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25 《有的人》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的人》一诗写出了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 ),最后被人民摔kuǎ( ),而有的人俯.( )下身子,最后人民记住他。
这种对比手法产生zhèn hàn( )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2.结合语境,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1)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情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 )(3)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B.“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C.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D.《有的人》一诗用朴素、精练的语言塑造了典型鲜明的诗歌形象,歌颂了鲁迅的伟大精神。
5.《有的人》作者__________,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这首诗是为____________十三周年而作的。
6.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的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综合性学习。
第二十五课《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一.基础识记1.作者:________,工诗,善书画,著有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答案:钱泳|《履园丛话》|《履园谭诗》|清代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潴.有浅深相度.躬.历山川答案:zhū|xiàng|d uó|gōng解析:“潴”与“猪”字形接近,不要写成“猪”的拼音,“度”是多音字,结合语境写拼音。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咨询.. _____..胼胝答案:zī|xún|pián|zhī解析:此题第一个词不难写出拼音,“胼胝”是难认字,不常用,注意“p”和“q”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泥于掌故..不穷其致:..: ②非咨询③势.有曲直:答案:古代的典章、制度。
|访问,征求意见。
|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掌故”的意思。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②不可执一③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答案:因此。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必须像。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是以”在古文中一个词,与现在的意思。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答题时刻: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闻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觉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述的要紧用意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缘故是什么?4. 作者如何描述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如何交代发觉桃花源的缘故、时刻、地址、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如何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述?7. “豁然爽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刻利用那个成语,除原先的意思外,还能够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如何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什么缘故“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什么缘故“皆叹惋”?13.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缘故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以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什么缘故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能够用来证明桃花源中人“与外人世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世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如何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什么缘故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不是矛盾?作者如此写用意安在?)17.写高贵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不是多余?19. 什么缘故说桃花源是那时的理想社会?咱们今天应当怎么评判?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运用对比,凸显精神——赏析《有的人》中的对比手法《有的人》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和与他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阐述了人生哲理。
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精神,非常符合斗争现实。
★生死观的对比【精彩在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含英咀华】诗的开始以两种生死观作对比,其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各不一样。
前一个“活”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指“生命结束”。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而一生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虽死犹生。
在对比中两种生死观高下立判。
★对人民态度的对比【精彩在线】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含英咀华】各节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残害人民。
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
各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那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在对比中,人物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
★人民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精彩在线】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各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称颂。
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
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所学,带着下列问题,再次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解看看哪些诗句体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3、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四、师生互动交流1、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人?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着,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请分别解释一下诗句中“活”与“死”的含义。
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3、诵读诗歌第2-4节,思考问题:(1)三个小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的含义?(3)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作用。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从“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不同的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为扫除吃人旧社会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
【分层训练】第25课 羿射九日 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完成用时(分钟):__________【基础巩固篇】一、用“√”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庄稼.(ji ā ji à) 滋.润(z ī zh ī) 奔腾.(t éng t én ) 射.日(xi è sh è) 熔.化(y óng r óng ) 窜.出(cu àn chu àn ) 二、读拼音,写词语。
ju é de g ōng ji àn h ài p à c óng c ǐy án r è ch óng x īn l ún hu àn ji ān n án三、辨字组词。
值( )艰( ) 害( ) 此( )植( ) 很( ) 富( ) 些( )四、照样子写词语。
慌慌张张: 、 、勃勃生机: 、 、五、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 ) 2.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 ) 3.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
( )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光明—()容易—()凝固—()七、按要求写一写。
例:见---觉(觉得)直---()()米---()()斤---()()又---()()八、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峰()的森林()的河流()的花朵()的太阳()的房屋九、把下列句子按照顺序排列,标上序号。
()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
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
()他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
()他登上了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的就是一件箭。
()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能力提升篇】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祝兹.侯()棘.门()彀.弓弩()介胄.()嗟.乎()曩.者()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大入边.(边境)B.以备.胡(防备)C.军中闻.将军令(传闻)D.将军约.(规定)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军士吏被甲B.改容式车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D.可得而犯邪二、课文阅读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的形象。
B.作者写霸上军、棘门军属于正面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细柳军与霸上军、棘门军进行对比,突出了周亚夫治军有方。
D.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文帝劳军的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军.霸上(2)军士吏被.甲(3)亚夫乃传言开壁.门(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面诗句朗读音节划分正确的是( )A.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他的/下场/可以/看到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D.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答案:C解析:分析:A项应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项应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D项应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说明正确的是(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A."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相同。
B."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不同,"多数人"是"他"服务的对象,"抬举"他的人是他死后的"多数人"。
C.A和B都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是不分时间界线的。
D.以上都不正确,"多数人"在意义上与"群众"有相同的部分,但不能完全等同答案:D解析:分析:“多数人”包含的范围广,不仅指群众。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对下面诗句中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反语)B.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对比)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夸张)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对比、比喻)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反复的理解。
4.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A.表示假设和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C.表示反语和否定D.表示着重和强调答案:C解析: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引号表示反语和讽刺。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下) (6) 1.阅读以下文字,判定对〝死书读活人〞讲明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能够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能够把人读死。
①固定的书本内容能够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2.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
阅读下面短诗,完成3-6题。
绿与丹
春天,绿的世界;枫叶如丹,
秋天,丹的天地。
挂满一树,
绿,是①的颜色,铺满一地。
绿,是②的颜色,丹,是④的颜色,
又是③的颜色。
丹,是⑤的颜色,
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颜色。
绿变得更浓、更深。
绿与丹,
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装扮着天地,
生命在酷热阴雨中争斗。
为人间,
因此,凉风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斓。
秋天到了。
3.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
A.收成 B.播种 C.成功
D.期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
①〔〕②〔〕③〔〕
④〔〕⑤〔〕⑥〔〕
4.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
〝翕动〞、〝争斗〞讲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酷热阴雨〞讲的是人一辈子________。
这加线句表达的要紧含义是________。
5.假如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如何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要紧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
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长经历种种考查 5.的颜色‖绿与丹。
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6.生命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咨询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讲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繁重的垂下!
这刻不明白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内心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担了庞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讲一句话〞,对其明白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适应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耐,是因为命运不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辞不
今天你又在那个地点
改日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际海角
岂在朝天天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认真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舞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辞不,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际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如何样的一种人一辈子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C〔从诗中〝这刻不明白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把握在自己手中,无力抵抗。
〕 2.这一句把老马不情愿被凌辱却又无力抵抗,只能连续在凄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受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宽敞的与牛马一样命运〔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域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③人一辈子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④一种希望,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期望连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一辈子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