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五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
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激情导语: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2.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1905.10—2004.2),某某诸城人。
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某某回到。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有的人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富有哲理的人生价值。
教学用时:一课时课堂流程:一、课堂导入(直接导入)二、作家背景介绍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三、初读诗歌,品味诗句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2、学习鲁迅先生及像鲁迅先生那样就有献身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
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等。
三.介绍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3、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要注意的三个环节a、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b、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c、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一、导学目标: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编撰导学稿,印发学生试做。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导学流程:(一)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
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学生介绍后补充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
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1、学习方法探究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
课题:《有的人》[学习目标]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学习难点]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三、互学互助:(宋体五号加粗)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1、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谁?揭示了一个什么真理?2、“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历史上这一类的事例有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的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四、导学导练:(宋体五号加粗)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宋体五号加粗)1、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3、“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含义很深。
这里的“春风”指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5、这首诗运用了形象的议论来表达主题,试做具体分析。
五、课堂小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_。
教学重、难点二.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
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
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1 wu4)装饰(shi4)泛(fan4)2.解释下列词语:(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
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
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
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
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
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一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
《有的人》教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的为人和精神。
2、能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的事迹,评价他的为人。
课堂学习:第一块:激趣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反思1 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 兴趣浓厚地讨论;(一位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2 (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
言语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
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
(板书课题) 听,思考;为学习新课作好心理铺垫。
反思第二块:研析课题,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反思1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自由朗读,交流: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出自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2 本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些人呢?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听读,思考。
发表见解: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3 引导领会题意:现在大家能够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仅仅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思考、交流: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有的人》教学过程(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有的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学生评价)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三、听录音,朗读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有的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明确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初步理解鲁迅精神,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明确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初步理解鲁迅精神,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臧克家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2、创作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作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预习板块】1、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2、“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3、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十五课《有的人》臧克家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习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尝试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品味诗歌形象的议论。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议论,在生活中养成爱憎分明、为他人着想、甘于牺牲的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鲁迅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导入。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指导诵读,体会感情。
指导诵读,注意三个环节: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3.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四、听读感悟。
听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听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明确: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一、活着——死了死了——活着二、骑在人民头上——府身做牛马三、刻名字想不巧——情愿做野草,等火烧四、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五、摔垮——记住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4.诗歌中2—4节各从哪方面进行对比的?突出鲁迅的什么精神?明确: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对人民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对待名利的不同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愿献身侵害别人的利益不同的生活目的捍卫别人的利益5.诗歌5-7节,酣畅淋漓的在对比中体现了人民的爱憎情感,试品析。
不同表现不同结果一、对人民二、对人生三、对社会五、课堂小结。
1.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和知识?七、布置课后练习。
背诵课文。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
教版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体会鲁迅先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诵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鲁迅的图片)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去逝,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学习鲁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精神。
二、作者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诗歌朗诵,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
3、全班齐读全诗。
4、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这两种人各做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诗人在描述这两种人时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的,
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指名读5-7节)
2、默读全文,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
1、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
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2、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谈谈你学了本诗后的联
想。
七、作业布置
请你仿照本诗,用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及感悟。
附: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造福人民
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