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初二下) (5)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有的人
有的人(臧克家)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阅读法、合作法、讲解法
教学内容
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相应的诗句。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同时,也无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不朽。
“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2、学习鲁迅先生及像鲁迅先生那样就有献身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
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等。
三.介绍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3、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要注意的三个环节a、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b、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c、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所学,带着下列问题,再次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解看看哪些诗句体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3、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四、师生互动交流1、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人?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着,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请分别解释一下诗句中“活”与“死”的含义。
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3、诵读诗歌第2-4节,思考问题:(1)三个小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的含义?(3)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作用。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从“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不同的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为扫除吃人旧社会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中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三【自主学习】1、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 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2、关于臧克家(查阅资料,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四【合作探究】1、第一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2、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3、诗人对这两种人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这两种人又分别是怎样的结果?(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3、由上题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4、把能体现本文是纪念鲁迅的诗句写出来,并分析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五【达标巩固】1、填空: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 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 ___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 ____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 ____;句子反复如:___ _____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
刻:_____ _ __,烂:_____ ___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二十五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
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激情导语: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2.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1905.10—2004.2),山东诸城人。
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课题:《有的人》[学习目标]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学习难点]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三、互学互助:(宋体五号加粗)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1、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谁?揭示了一个什么真理?2、“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历史上这一类的事例有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的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四、导学导练:(宋体五号加粗)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宋体五号加粗)1、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3、“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含义很深。
这里的“春风”指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5、这首诗运用了形象的议论来表达主题,试做具体分析。
五、课堂小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第25课有的人》教案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一、导学目标: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
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五、给加点字注音。
臧克家( )当牛马( )摔垮( )六、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
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智慧碰撞一、学习诗歌可以从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几方面入手。
(1)感情朗读全诗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精神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教学目标: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
(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4、讨论以下问题: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教学目标: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
(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4、讨论以下问题: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初二下) (5)〔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2)简明、朴素的语言。
2.难点
(1)鲁迅生平在诗中的曲折表现。
(2)诗中〝有的人〞具体指哪些人。
〔二〕知识点落实规划
1.关于鲁迅生平在诗中的曲折表现
全诗无一句言及〝鲁迅〞,而是通过鲁迅的名言、名作等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全诗赞颂的对象确实是鲁迅。
因此,还须将有关语句结合鲁迅生平加以分析。
2.关于对比、反复的写法
(1)对比
全诗一〝比〞到底。
所〝比〞的人物形象逐步明朗化。
教师宜逐句挖掘,为两种人〝画像〞,使学生逐步明白得全诗的主旨。
(2)反复
在朗读中体会其作用。
3.关于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1)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①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②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③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2)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①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②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三〕实施教学的思路及要紧方法
1.简介鲁迅生平,突出其在本诗中有所表达的内容。
2.教师或学生朗读全诗后,讨论〝有的人〞所指何人,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指鲁迅:全诗赞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斗争的伟大精神。
(2)指鲁迅的对立面,即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全诗鞭挞了反动统治者,宣示了它们必将为人民所唾弃的真理。
3.再次朗读后,讨论全诗的写作特点。
〔参见〝知识点落实规划〞之2、3〕
4.分角色〔两个人或两组人均可〕朗读课文,体会全诗主旨及感染力,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