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语文5-25有的人每课一练1(苏教版八年级下)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十五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
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激情导语: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2.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1905.10—2004.2),某某诸城人。
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某某回到。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5、《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30)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俯.()践.踏()憎.恶()装饰.()2、默写(11分)①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的诗句。
①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③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④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3、《有的人》通过对比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分)语言表达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吗?(10分)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这两节诗选自,是诗人为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而写的,诗的副标题是。
(8分)6、“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的含义是()(6分)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任劳任怨地工作。
C、心甘情愿地给人民做牛做马。
D、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7、“不朽”上的引号的作用是()(6分)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反语否定8、这两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6分)A、排比对偶对比B、对比反复比喻C、反复比喻拟人D、排比对比拟人课外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老师的粉笔红的、白的、蓝的……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9.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
(5分)10.诗中能表达诗歌中心是哪一句?(5分)11.理解下列两个短语的含义。
(10分)A.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诗中连用的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13、老师伴你走过一生,请你也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诗,赞美你的老师。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25.有的人)二十五有的人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有的人》作于1949年10月下旬。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诗人臧克家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过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
第一节将两种人的不同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五-七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在重重对比衬托中,鲁迅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臧(zāng)俯下身子(fǔ)摔垮(kuǎ)不朽(xiǔ)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不朽:永不磨灭。
情愿:心里愿意,宁愿。
四、文学常识臧克家(1905-2018),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的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代表《烙印》《罪恶的手》。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五、名篇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剖析: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剖析: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地讽刺。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剖析: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下) (6) 1.阅读以下文字,判定对〝死书读活人〞讲明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能够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能够把人读死。
①固定的书本内容能够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2.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
阅读下面短诗,完成3-6题。
绿与丹春天,绿的世界;枫叶如丹,秋天,丹的天地。
挂满一树,绿,是①的颜色,铺满一地。
绿,是②的颜色,丹,是④的颜色,又是③的颜色。
丹,是⑤的颜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颜色。
绿变得更浓、更深。
绿与丹,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装扮着天地,生命在酷热阴雨中争斗。
为人间,因此,凉风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斓。
秋天到了。
3.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
A.收成 B.播种 C.成功D.期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②〔〕③〔〕④〔〕⑤〔〕⑥〔〕4.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
〝翕动〞、〝争斗〞讲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酷热阴雨〞讲的是人一辈子________。
这加线句表达的要紧含义是________。
5.假如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如何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诗要紧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综合能力训练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长经历种种考查 5.的颜色‖绿与丹。
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6.生命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咨询题。
〔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讲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繁重的垂下!这刻不明白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内心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一、导学目标: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编撰导学稿,印发学生试做。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导学流程:(一)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
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学生介绍后补充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
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1、学习方法探究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二下) (4)一、〝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抵抗。
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希望旧社会完全消亡。
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二、〝有的人活着,他差不多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节诗的内容是〔〕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B.概括了两种人一辈子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
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三、判定以下讲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那个地点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3.诗歌按表达方式能够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答案一、D 二、B 三、1.√2.×3.√四、阅读观赏生不死离周恩来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不死离,最是难堪事。
不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诀不!没有耕耘,哪来收成?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妄图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廉价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不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诀不,诀不的感人。
不用期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创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不离的,以后更会诀不!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诀不了,又算什么?简析:这是周恩来同志1922年为悼念革命战友黄爱在湖南被反动军阀赵恒惕杀害而写下的一首白话诗。
诗中抓住生与死这一重大课题,对比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引出自己的深刻见解。
其中,〝壮烈〞与〝苟且〞;〝贪生怕死〞与〝重死轻生〞等反义词或词组的对应使用,取得鲜亮的对比成效。
第二十二课散步一、基础知识1. 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nèn yá chāi sǎn ɡèdéqísuǒ shuǐbōlín lín x ìn fú()()()()()一霎.时()分歧.()委屈.()桑.树()散.步()2. 下列各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 .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
C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3.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B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C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D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由意思。
(意见不一致)4. 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自然(1)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照相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 仔细(1)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2)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 习惯(1)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2)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D 意思(1)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5.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6.仿写。
例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面诗句朗读音节划分正确的是( )A.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他的/下场/可以/看到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D.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答案:C解析:分析:A项应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项应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D项应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说明正确的是(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A."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相同。
B."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不同,"多数人"是"他"服务的对象,"抬举"他的人是他死后的"多数人"。
C.A和B都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是不分时间界线的。
D.以上都不正确,"多数人"在意义上与"群众"有相同的部分,但不能完全等同答案:D解析:分析:“多数人”包含的范围广,不仅指群众。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对下面诗句中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反语)B.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对比)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夸张)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对比、比喻)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反复的理解。
4.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A.表示假设和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C.表示反语和否定D.表示着重和强调答案:C解析: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引号表示反语和讽刺。
25、《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30)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俯.()践.踏()憎.恶()装饰.()2、默写(11分)①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的诗句。
①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③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④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3、《有的人》通过对比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分)语言表达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吗?(10分)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这两节诗选自,是诗人为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而写的,诗的副标题是。
(8分)6、“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的含义是()(6分)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任劳任怨地工作。
C、心甘情愿地给人民做牛做马。
D、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7、“不朽”上的引号的作用是()(6分)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反语否定8、这两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6分)A、排比对偶对比B、对比反复比喻C、反复比喻拟人D、排比对比拟人课外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老师的粉笔红的、白的、蓝的……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9.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
(5分)10.诗中能表达诗歌中心是哪一句?(5分)11.理解下列两个短语的含义。
(10分)A.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诗中连用的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13、老师伴你走过一生,请你也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诗,赞美你的老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面诗句朗读音节划分正确的是( )A.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他的/下场/可以/看到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D.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答案:C解析:分析:A项应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项应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D项应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说明正确的是(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A."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相同。
B."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不同,"多数人"是"他"服务的对象,"抬举"他的人是他死后的"多数人"。
C.A和B都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是不分时间界线的。
D.以上都不正确,"多数人"在意义上与"群众"有相同的部分,但不能完全等同答案:D解析:分析:“多数人”包含的范围广,不仅指群众。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对下面诗句中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反语)B.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对比)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夸张)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对比、比喻)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反复的理解。
4.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A.表示假设和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C.表示反语和否定D.表示着重和强调答案:C解析: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引号表示反语和讽刺。
第二十五课有的人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拼音有误的一组是()
A.臧.克家(臧zāng)俯.身(fǔ)孺.子牛(rú)
B.不朽.(xiǒu)摔.垮(shuǎi)遮颜.(yàn)
C.多数.(shù)数一数.(shǔ)泛.中流(fán)
D.抬举
..(xiàchǎng)..(táijǔ)千夫指.(zhǐ)下场
2.选出加点的词不含贬义的一项是()
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B.给人民作牛马
..
C.他的下场
..可以看到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3.结合诗歌第二、三、四节内容,你能说出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吗?
第一种“有的人”:
第二种“有的人”:
4.选出朗读语气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此句应读出自豪的语气。
B.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此句应读出嘲讽的语气。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此句应读出崇敬的语气。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此句应读出赞颂的语气。
5.根据诗文的内容填空。
①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相对应的诗句是
②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是
③“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自嘲》诗里的诗句:
6.对“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概括了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题辞》的用意。
B.这句诗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地下的火”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被烈火焚烧,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同步解读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选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D.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对“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个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草生命力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比喻鲁迅先生像野草那样具有顽强精神。
C.比喻革命事业的发展,使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
D.比喻只要是革命胜利的地方,人民就永远敬仰鲁迅,学习鲁迅。
3.根据下面的句子,各联想出两句名人的诗句。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②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各有什么含义?
5.如果将第二节改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有的人/为人民服务”好不好?为什么?6.诗的第三节是从哪一方面作对比的?对比的两种人各有什么特点?
7.请给第四节的前一种人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8.怎样理解第五节的“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三、美文赏读
也要相信
沙叶新
也要相信
旅途不总是布满陷阱
栽倒不总是跌断脊梁
恶梦不会紧连着恶梦
总有一天醒来是满眼晨光
也要相信
不是每颗心都长满老茧
不是每根血管都注满泥浆
不是灵前的每滴泪水都是硬挤的
不是台下的每次掌声都是拍马溜须
也要相信
情人的抚摸不都是为了伸向别人的口袋
朋友的握手不都是为了脚下暗暗的一踹
母亲的狂吻不都是为了婴儿的回报
生日卡上滚烫的字句不都是谎言
纵然我被欺骗一千次、一万次
我也相信
总有一天
总有一朵花是香的
总有一滴血是热的
总有一种情是真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老茧.()②一踹.()
2.结合原诗的内容,解释诗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恶梦:
②拍马溜须:
3.“不是每颗心都长满老茧”中“长满老茧”的含义是()
A.受苦受难,历经沧桑B.作茧自缚,不能逃离
C.麻木不仁,没有激情D.用心过度,衰老太快
4.本诗共分四个自然段,若要以结构段来划分,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②③④
5.概括本诗的中心意思。
6.请找出本诗运用的修辞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来。
①修辞方法:;
例句:。
②修辞方法:;
例句:。
7.给诗歌第1小节用“/”来划分节奏。
参考答案
一、1.B 2.B 3.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它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它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A 5.①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D
二、1.B 2.D 3.①俯首甘为孺子牛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亡,生命毫无价值第二个死是指躯体死亡 5.不好改后的诗句变为苍白的说教,而这首诗歌是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述道理,打动读者的,将深刻形象的思想通过形象感动读者 6.从人生境界方面对比前者抬高自己,突出个人后者(鲁迅)为人民默默奉献、牺牲 7.前者是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比如蒋介石、希特勒等。
分析略。
8.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三、1.①jiǎn②chuài 2.①可怕的梦②比喻谄媚奉承 3.C 4.①②③‖④ 5.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6.①反复也要相信……也要相信……也要相信②排比不是……/不是……/不是……不是 7.也要/相信旅途/不总是/布满/陷阱栽倒/不总是/跌断/脊梁恶梦/不会/紧连着/恶梦总有/一天/醒来是/满眼/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