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京剧大师谭鑫培江夏故里踪迹
- 格式:pdf
- 大小:178.35 KB
- 文档页数:2
见证历史的文物:湖广会馆作者:崔金生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11期笔者幼年就常听大人讲述湖广会馆的故事,由于家住虎坊桥附近,常经过湖广会馆,往往就注意到虎坊桥西南角上那一片破旧的房屋。
只见一片临建旧房遮挡在那片破旧大院中南边,环境非常脏乱,杂草丛生,破屋垂垂,唯有那座高大的旧楼,引起我不少想象。
听大人说,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名角都在那楼里唱过戏……解放后多年,那里依然如旧,没什么变化,只是周围环境干净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市制本厂就在湖广会馆里边。
我有个工友,家里有人在北京市制本厂工作,我随他走进了我仰望多年而从没进过的湖广会馆。
进去一看,这里就一个大棚户的居住区,北京市制本厂、建筑公司车队和几十户居民,都生活在这非常狭窄、简陋、破旧的地方,当时我想万一失火想逃生都困难。
1992年湖广会馆启动建设,到1996年5月8日,戏楼先期对外开放。
修复后的湖广会馆结构加固,功能合理,配套完善,消防安全,焕然一新。
古色古香的院落,雕梁画柱,磨砖对缝青水墙的建筑群,透出蓬勃的生命力,使这座200多年前的古建筑,重现当年的风采……当时为恢复湖广会馆,政府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在多方援助下,腾退了制本厂等七个单位和近40户居民,使他们都得到了满意的安置。
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原是清代名流的宅第,其主体宏大,楼阁高敞,院落曲折。
1830年院中又增建了大戏楼。
其布局在京城会馆中是唯一的。
馆内山石亭林,精致优雅,屏联殿阁,精心布置。
院内的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子午井等,自成一景。
1830年,湖广会馆在增建戏楼的同时,扩充殿宇,添设穿廊、亭榭等,总面积扩至4700多平米。
乾隆年间,张之洞的爷爷张唯寅曾居这里。
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在此办六十大寿。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美国提督以湖广会馆为司令部。
光绪34年(1908年),第四次留学毕业生考试及弟诸君在会馆举行团拜宴会。
湖广会馆主要是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和议事等。
京剧名家谭鑫培有多牛?梁启超都为他亲笔题诗!1847年4月23日,对京剧界来说称得上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
这一天,有着京剧界鼻祖、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出生了。
谭鑫培对京剧艺术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用一句在行内流传的话来总结就是——“无腔不学谭”。
谭鑫培出生于一个汉剧家族,父亲谭志道是一位专业的汉剧演员,谭鑫培天资聪颖自幼随父亲学戏。
在武汉市江夏区谭家湾,有一种云雀,名为“叫天子”。
春天来临时,“叫天子”会在树梢振翅蓄力,一不留神,它们就会冲向高高的蓝天,同时发出清脆、嘹亮、高亢的叫声,而谭鑫培因为天生音质音高都好,所以收获了“小叫天”这么一个艺名。
咸丰元年,为躲避战乱,6岁的谭鑫培随父母离家北上,一路卖唱为生,途经河南、天津,最终在北京立足。
24虚岁时,经父亲谭治道介绍,谭鑫培到到大名鼎鼎的程长庚“三庆班”搭戏,得大老板程长庚赏识,让谭鑫培唱武行头,武行头就是武生行当的头目。
谭鑫培个头不高,动作灵活,程长庚要他演武丑。
武丑既要说又要跳,又称“开口跳”。
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谭鑫培其实是京剧老生流派中的名角,那他是怎么从武生唱到了老生的呢?原来程长庚看到谭鑫培的演的武生之后,就建议谭鑫培:“你的嘴太大,髯口挂高点把嘴遮住,这样就好看了”。
根据谭鑫培本身特点,程长庚定位他演一些介于文武生之间的武老生靠把戏。
实践证明老师对他的设计是对的。
1890年,43岁的谭鑫培进宫为慈禧唱戏,光绪二十年的时候,谭鑫培出场费是十两银子,到后来一场堂会得要的纹银三百两。
出场费水涨船高,门票自然是一票难求,那时候除非是皇亲国戚才能要到票去听谭鑫培的戏。
这一唱就唱了20年,一直唱到了清王朝灭亡。
当时梨园一行属于下九流,进宫唱戏对谭家已经是莫大的荣耀。
王瑶卿谭鑫培的《汾河湾》谭鑫培的一生创造了太多的“第一次”,也难怪梁启超亲笔为其题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震廿纪轰如雷。
从当初的“小叫天”,到现在的“轰如雷”,谭鑫培用自己的声音纪录了一个时代的中国。
[江夏潭鑫培古戏楼落成有感]第一戏楼第六届中国京剧节在汉开幕之际,2011年11月17日,中国最大的古戏楼,江夏谭鑫培古戏楼,在我国最大的京剧文化主题公园——武汉市江夏区的谭鑫培公园内举行了落成庆典仪式。
目前,京剧谭门和谭鑫培文化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江夏正逐步成为京剧艺术的一个新的朝圣地。
作为江夏人,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谭鑫培公园,与大家共勉互享,共同学习和进步。
一.介绍一下江夏谭鑫培公园:谭鑫培公园是武汉市江夏区委、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京剧大师、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而兴建的一座融生态和人文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
公园于2021年5月正式动工兴建,分为京剧朝圣、公园古城、生态湿地三大板块,2021年5月22日正式开园,创下五个第一,一是谭鑫培铜像前方雕刻的一代宗师四字为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所题;二是谭鑫培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由中国著名京剧史论专家刘曾复撰写:三是谭鑫培公园五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四是谭鑫培铜像由上海著名雕塑家严友人创作完成;五是十面京剧雕塑玻璃墙首次做成半透光的冻石与金属的融合体,表现肌理及新科技光源构成七色渐变永放光芒,既有现代化手段,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公园正门口,谭鑫培公园五个金字熠熠生辉,右侧为半月形低矮式门楼。
谭鑫培公园以主题圆雕谭鑫培全身坐像为轴心,高踞人们视线之上,只见园地的正中心,谭鑫培铜像已然耸立,铜像八角形基座及四个方位的谭公浮雕,寓意京剧发展四平八稳、绵延不衰;基座正面,一代宗师四个金色大字大字很大气,格外醒目。
在四周的十面墙十台戏玻璃浮雕墙上镶刻着定军山群英会、李陵碑、连环套、空城计沙家浜等剧目人物,又镶刻着代表谭氏擅长纱帽戏、靠把戏、箭衣戏、做表戏等戏种和早年的武生戏等十台戏之艺术成就,浮雕上的谭氏角色或亮相,或高唱,形态各异,呼之欲出记载着谭氏七代传承京剧的功德。
十台戏十组戏剧浮雕,分别为谭门七代艺人扮演的不同角色,人物造型采用写实手法,莫不栩栩如生。
我的家乡之美---武汉市江夏区简介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武汉市江夏区。
现在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旅游就是从自己厌烦的地方去别人厌烦的地方。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江夏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不管待多久都不会厌烦的。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江夏的美景吧。
江夏虽然不像北京、南京、西安那样是历史古都,但是江夏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江夏的历史变迁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始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
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称汝南县。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迁治郢城(今武昌)。
其后各朝代的历史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江夏的踪迹。
特别是在唐朝。
唐代江夏纸坊以造纸作坊著名而称纸坊,沿用至今,现在江夏的城区就叫纸坊,当时的造纸规模较大,很有名气。
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纸坊。
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濒梁子湖,通樊口、鲇鱼口、金口,两头都可通长江。
到了宋代金口已成江南名镇,有“黄金口岸”之称。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素有“楚天首县”之誉。
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
解放后1949年 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初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
1961年 4 月,复隶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 11 月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江夏文化名人---谭鑫培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的话,那么介绍一个地方当然必不可少的要介绍其文化了。
既然说到了江夏的文化了,那就不得不说到谭鑫培了。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
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
”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
谭鑫培(1847.4.23~1917.5.10)著名京剧演谭(tán)鑫(xīn)培(péi)。
谭(tán)鑫(xīn)培(péi) 著名京剧演员。
主攻老生。
曾演武生。
本名金福。
字望重。
因堂号英秀。
人又以英秀称之。
籍贯湖北黄陂。
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
其父谭志道。
主工老旦兼老生。
谭(tán)鑫(xīn)培(péi)为其独子。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905年。
谭(tán)鑫(xīn)培(péi)在丰泰照相馆为其拍摄了《定军山》。
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中文名,谭(tán)鑫(xīn)培(péi)。
别名,英秀小叫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武汉市江夏区。
出生日期,1847.4.23。
逝世日期,1917.5.10。
职业,演员。
主要成就,创下谭派艺术。
代表作品,定军山。
四郎探母。
战太平等。
艺坛评价。
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
鑫培必成大气候。
谭(tán)鑫(xīn)培(péi)曾师事程长庚。
余三胜。
并向张二奎。
卢胜奎。
王九龄问艺。
博采众长化为己有。
终成一家。
与汪桂芬。
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
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
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与孙秀华。
陈德霖。
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
宫内艺名谭金培。
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
享年71岁。
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
界桩上刻英秀堂。
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弟子流派。
谭派的弟子很少。
但私淑者极多。
当时几乎无生不学谭。
传人分新老两派。
老谭派代表人物是王又宸。
还有谭小培。
贾俊卿。
孟小茹。
罗小宝。
贯大元。
贾洪林等。
言菊朋早期的表演。
也严格遵循谭的路子。
新谭派的代表人物是余叔岩。
余在继承谭派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老生流派。
票界学谭者有红豆馆主。
夏山楼主。
王雨田。
化·生活 CELEBRITY HOUSE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谭鑫培(1847.4.23-1917.5.10),本名金福,字望重。
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勇于跨界终成伶界大王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被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
谭鑫培在大内演戏长达20年之久。
用章诒和的话说:给老佛爷唱戏那是好唱的吗?你不能忘词儿,老佛爷手里拿着戏本儿,你的音不能不准,老佛爷精精细细地听着呢,你唱戏还得把时间拿捏好,老佛爷手里有怀表。
一点错都不能有,严丝合缝,一板一眼,那绝对要的是功夫,让老佛爷听得舒服,一个字——赏!这么严格的一套唱下来,谭老板很少有错,老佛爷一直到去世都心心谭鑫培故居寻迹232谭鑫培倒仓那几年,跑过野台子,当过护院,甚至连从小订的娃娃亲都差点没了,多亏未婚妻侯家大小姐情深意切,自认“生是谭家人,死是谭家鬼。
”在谭鑫培最惨的那几年嫁进了谭家,而谭鑫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
声名赫赫的谭鑫培也在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胡同1号盖上了西式小楼。
谭鑫培与王瑶卿演《平贵回窑》1905年谭鑫培拍摄电影《定军山》的剧照23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电影博物馆还原谭鑫培主演电影《定军山》现场大外廊营胡同1号的故居标牌。
故居外被保留下来的当年的拴马桩,显示着当年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35。
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中有一条胡同叫大外廊营,胡同北口路西1号,为一不大的门,在门框的右上方嵌一块木牌,牌上有三个清隽的小字“英秀堂”,这就是谭鑫培的寓所。
自徽班晋京至今二百年里,谭家一门七代人中从事京剧工作的竟有40人之多。
谭鑫培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1847年4月23日),族谱列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享名后寓所定名“英秀堂”。
其祖籍为湖北省武昌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
其父谭志道(1808—1887)自幼酷爱戏曲,习楚调(今称汉剧),后下海成为正式演员,工老旦兼演老生,尤擅演悲剧中的老旦,有“汉调三婆”之称。
常于武汉、荆门、沙市等地演出,得艺名“叫天”。
“叫天子”本是鹨鸟的俗名,飞得高叫得响,是湖北常见的一种鸟。
谭鑫培系谭志道的独生子,10岁那年,随父迁居北京,11岁人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随其父搭广和成、永胜奎等戏班,同年7月与刀马旦演员侯幼云之姐玉儿成婚。
在倒仓时改演武生,于京东一带跑野台子。
1870年,谭鑫培23岁,搭程长庚的三庆班,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仍以唱武戏为主,如《神州擂》、《白水滩》、《三岔口》、《金钱豹》等。
颇得“大老板”程长庚的赏识,被委以班内武行头,负责攥武戏。
不久程长庚发觉谭的嗓子很有潜力,便劝他改唱老生,定会有前途,谭从命改唱老生。
在三庆班里,只要程长庚有戏,谭一场不落,从头看到尾。
将程的拿手戏《战樊城》、《文昭关》等戏全学会了,而且记得非常磁实。
程长庚在很多场合曾说过:“我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
果不出“大老板”所料,继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三鼎甲”之后,谭鑫培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为早期京剧的后“三鼎甲”。
光绪十三年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病逝,享年80岁,葬于永安门外南河沿谭家茔地。
谭志道的代表剧目有《探窑》、《断后》、《辞朝》等。
他的唱腔缠绵细致,而且韵味醇厚。
尤其是他与程长庚合演的《朱砂痣》,被当时誉为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