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寻找美的踪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造美。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美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
2. 准备一些美术用品,如彩笔、画纸等,用于学生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或实物美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寻找美的踪迹,探索美的奥秘。
”二、探索美的踪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你们在哪里发现过美?可以是自然景观、人物、艺术作品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特点和价值。
三、欣赏美的作品1. 教师出示一些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美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四、创造美的作品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
”2.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表达的主题。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美的踪迹。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美的踪迹,并记录下来。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寻找美的踪迹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及特点2. 美的存在形式3. 寻找生活中的美4. 美的创造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让学生对美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寻找生活中的美,要求学生用手机、相机等工具记录下来,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存在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收集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图片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如绘画、手工、摄影等,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美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发现能力。
3. 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及成果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导入和生活实例展示。
2. 美术用品,如画纸、彩笔、剪刀等,用于实践环节。
3. 教学课件,用于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
九、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1课时2. 新课导入:1课时3. 实践环节:2课时4. 课堂小结:1课时5. 作业布置与教学评价:1课时十、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2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美的存在和美的踪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美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美;2.了解什么是美的踪迹;3.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寻找美的踪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生活美好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美;2.什么是美的踪迹;3.如何寻找美的踪迹。
教学难点:1.对美的感知和体验;2.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名画欣赏、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美的主题,激发学生发现美、喜爱美的情绪。
2.讲授通过PPT展示,讲解什么是美、何谓美学、美在哪里等问题,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描述“美”。
3.实践体验•活动1:找到美的踪迹将学生分为小组,到校园中寻找到美的“踪迹”,记录下所见所感,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并讲解。
•活动2:自制“美”的DIY小制品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小组成员带来各自觉得很美的照片或图画,以此为蓝本进行小制品的DIY,并在小组间进行展示和点评。
4.总结让学生在小组代表的带领下,总结讨论本节课如何寻找美的踪迹,并进一步深化对“美”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学生可以到生活中,寻找各自觉得美的踪迹,并将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可以组织看美术展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可以通过做手工、画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美。
六、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美美的踪迹寻找美的踪迹思考问题What isbeauty?What are the traces ofbeauty?How to find the tracesof beauty?七、教学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堂活动,并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美的概念和美的踪迹的理解情况。
寻找美的踪迹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对美的探索,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美和美的概念:介绍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如形态美、色彩美、线条美等。
2. 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如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建筑艺术等。
3. 创造美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手段表现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和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讲解:教师讲解美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3. 实践:教师示范如何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美,学生跟随实践。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和寻找大自然中的美。
2. 邀请艺术家或设计师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美术作品,拓宽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等。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八、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美的表现形式。
3. 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九、教学资源:1. 美术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绘画、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优质教案教学设计XXX《寻找美的踪迹》教案研究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照相机或手机拍摄具有形式、色彩以及情义美的事物景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运用形式美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探究不同摄影表现形式的特征,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发现自然与生活中关于形式美的事物或景色,并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对静物景象寻觅、感知、发现、取舍……从而创作出一件或两件新颖、美感的摄影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材、课件、中外摄影家的摄影作品、相机。
学具:自己喜爱的摄影作品(不同题材)、相机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镜头下的美丽瞬间》。
请学生欣赏镜头下的动物、植物、风景、人物、建筑物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这些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摄影视频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一)教师讲解摄影方法和名作欣赏1.请同学们欣赏弯曲的山路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展示课件图片)学生谈谈对这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近处的山路平坦宽阔,远处的山路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山路特写照片肌理变化丰富。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XXX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草原的照片。
(展示美国摄影师作品图片)发问学生:这些自然的光景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森林之美,有一种无法抵挡的引诱。
北方森林粗犷、明朗、四季分明,南方森林详尽、阴柔、苍翠欲滴,它们完全是两种性格,两种情调。
寻找美的踪迹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2.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美的瞬间,激发创意潜能。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与分类2. 发现生活中的美3. 记录美的瞬间4. 创意绘画与摄影5. 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将美的瞬间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激发创意潜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寻找美的踪迹》2.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3. 照相机或手机等摄影设备4. 作品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定义与分类。
2. 教学活动一:发现生活中的美(1)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大自然等环境中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美。
3. 教学活动二:记录美的瞬间(1)学生分组,选择绘画或摄影方式记录美的瞬间。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完成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4. 教学活动三:创意绘画与摄影(1)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激发创意。
(2)学生自主创作,尝试新的绘画与摄影技巧。
(3)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教学活动四:作品欣赏与评价(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指定平台,进行互相欣赏。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审美、创意等方面。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的美,并用绘画或摄影方式记录下来。
2. 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孩子发现美、创造美。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与创意程度。
3. 学生团队合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美术比赛,展示自己的作品。
2. 邀请专业摄影师、画家等进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寻找美的踪迹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定义,理解美与生活的关系。
2. 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意识。
3. 表现美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美,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4. 欣赏与评述: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将所学的美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的基本概念,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表现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必要的绘画、手工工具。
2. 学生准备:带好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美?”引导学生进入美术世界。
2. 讲解美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美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美与生活的关系。
3. 发现生活中的美: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4. 欣赏与评述: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美、创造美。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美的元素,并进行简单的记录或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表现美的能力。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观念和技巧运用。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课时:2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美术下册)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用照相机来寻找生活中的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生活中的肌理美
2、构图的合理安排
教学难点:
1、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地心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2、如何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远近不同层次的名胜古迹、美丽风景、城市风貌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草原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目的——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数量和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1、请学生欣赏花(不同数量)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挑选其中三张照片谈感受
师小结:一朵花娇嫩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层次感强,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欣赏课本第四页内容并小组讨论(目的:感受身边的美)
2、目的——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
请学生欣赏名胜古迹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自己挑选的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看宏伟气派,远看绵延层次感强烈。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文人曾经吟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3、目的——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草原的照片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一望无际的草原很美,棵棵小草也很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4、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学生模仿上面的小结造出排比句。
5、目的——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现象,找寻纹理制作的方法。
欣赏纹理图片。
自然界的纹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纹理图片。
(制作的纹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纹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纹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纹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杨树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纹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欣赏课本第五页的内容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纹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