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5.66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寻找美的踪迹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及特点2. 美的存在形式3. 寻找生活中的美4. 美的创造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让学生对美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寻找生活中的美,要求学生用手机、相机等工具记录下来,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存在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五、作业布置1. 课后收集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图片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2.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如绘画、手工、摄影等,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美融入生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美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发现能力。
3. 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及成果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导入和生活实例展示。
2. 美术用品,如画纸、彩笔、剪刀等,用于实践环节。
3. 教学课件,用于讲解美的概念、特点及存在形式。
九、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1课时2. 新课导入:1课时3. 实践环节:2课时4. 课堂小结:1课时5. 作业布置与教学评价:1课时十、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针对性的指导。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题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展开的。
学生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已经学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画,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画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画,并能够从中体会到画家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四、教学准备:1.教师:中国画作品若干幅,多媒体课件。
2.学生:美术本,搜集有关中国画的知识和其他艺术形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展示几幅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画。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中国画的魅力,寻找美的踪迹。
”2.新课探究:(1)认识中国画的元素和特点:教师介绍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和特点,如笔墨纸砚、构图、色彩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欣赏中国画作品:教师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内容、形式和意义。
学生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3)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比较:教师介绍西方画的特点和与中国画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点。
3.教学延伸:(1)教师介绍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与书法、诗歌等的关系。
(2)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与中国画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简单了解和介绍。
六、板书设计:(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特点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并分享自己的板书。
2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以下知识点:•简单的平面构成要素:点、线、面•平面构成要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通过观察艺术作品来感受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画册等,以及学生所需的制图工具和纸张。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平面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艺术作品来感受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让学生能够自己创作一幅具有美感的平面构成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俗易懂地介绍平面构成要素,如点、线、面的概念,并且列举一幅艺术作品(可以是Kandinsky的作品)让学生尝试分辨出各种平面构成要素在其中体现的形式。
2.展示画册: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美术画册,引导他们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来探究平面构成要素在其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
3.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作品进行讨论,共同探索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的踪迹,分辨出平面构成要素在其中的表现形式,并将分析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4.老师点评:每个小组讲解他们对所选择的艺术作品的看法和分析,并由老师进行点评。
5.制作作品:老师布置制作平面构成作品的任务,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所分析的平面构成要素,来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6.总结反思:老师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他们相互欣赏和分享,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美学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欲望。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对平面构成要素和美的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制作自己的平面构成作品中所表现的创意性和构成技巧。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所表现出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可以上课前准备好评估表格,并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估。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体会到学生在认识和分辨平面构成要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2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美的存在和美的踪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美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美;2.了解什么是美的踪迹;3.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寻找美的踪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生活美好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美;2.什么是美的踪迹;3.如何寻找美的踪迹。
教学难点:1.对美的感知和体验;2.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名画欣赏、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美的主题,激发学生发现美、喜爱美的情绪。
2.讲授通过PPT展示,讲解什么是美、何谓美学、美在哪里等问题,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描述“美”。
3.实践体验•活动1:找到美的踪迹将学生分为小组,到校园中寻找到美的“踪迹”,记录下所见所感,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并讲解。
•活动2:自制“美”的DIY小制品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小组成员带来各自觉得很美的照片或图画,以此为蓝本进行小制品的DIY,并在小组间进行展示和点评。
4.总结让学生在小组代表的带领下,总结讨论本节课如何寻找美的踪迹,并进一步深化对“美”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学生可以到生活中,寻找各自觉得美的踪迹,并将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可以组织看美术展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可以通过做手工、画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美。
六、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美美的踪迹寻找美的踪迹思考问题What isbeauty?What are the traces ofbeauty?How to find the tracesof beauty?七、教学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完成了课堂活动,并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美的概念和美的踪迹的理解情况。
寻找美的踪迹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定义,理解美与生活的关系。
2. 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意识。
3. 表现美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美,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4. 欣赏与评述: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将所学的美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的基本概念,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表现美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必要的绘画、手工工具。
2. 学生准备:带好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美?”引导学生进入美术世界。
2. 讲解美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美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美与生活的关系。
3. 发现生活中的美: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4. 欣赏与评述: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美、创造美。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美的元素,并进行简单的记录或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表现美的能力。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观念和技巧运用。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寻找美的踪迹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美的观察和感知技巧;2. 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美;2. 美的观察和感知技巧;3. 美的表达和创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美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一些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解释美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美,如自然美、艺术美、音乐美等;b. 介绍美的观察和感知技巧,如细致观察、专注感知、情感投入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a. 呈现一些具体案例,如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音乐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美;b.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表达方式和创造过程。
4. 小组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自然、艺术、音乐等;b. 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美的踪迹,并记录下来;c. 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享和展示他们找到的美的踪迹。
5. 总结(10分钟):a. 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美的踪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b. 引导学生思考美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教案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2.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3. 教学步骤是否合理安排,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4. 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的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5. 教学评估方式是否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
案及反思
课题: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评价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
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展示课件图片
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四: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活动五:
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活动六: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
作业完成后,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