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的踪迹》
- 格式:ppt
- 大小:19.45 MB
- 文档页数:75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寻找美的踪迹》课程,让学生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多样性,了解美术作品中美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二、作业内容1. 观摩优秀美术作品本环节要求学生在美术教材或网上资源中,选取不同主题和风格(如国画、油画、版画等)的优秀美术作品若干幅。
观摩过程中需记录下每幅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简单阐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 实地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长陪同下,到公园、自然风景区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观察。
观察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等,要求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美的元素和特点,并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
此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对实际场景的审美意识。
3. 制作美图册根据观摩和实地观察的记录,学生需制作一个美图册。
图册中需包含不少于五幅的美术作品或速写作品,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或感想。
图册的排版和制作应整洁美观,便于日后复习和欣赏。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上述所有内容,且每个环节均需有详实的记录或成果展示。
2. 观摩优秀作品和实地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可靠,禁止抄袭他人作品。
3. 美图册的排版需符合一般审美规律,每幅作品都应清晰可见,文字描述应简洁明了。
4. 作业上交前需家长签字确认学生已按要求完成所有内容。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的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美图册的制作是否整洁美观,描述和感想是否简明扼要等。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并记录在美术学习档案中。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评价,如有必要可与学生面谈进行个别指导。
2. 根据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将美图册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互动。
第二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题: 寻找美的踪迹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课时: 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
教学目标:1、知识: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1/4页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4、肌理图片的欣赏教学评价: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
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活动一:(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教案《《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活动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活动三:(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2/4页不同的美)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美的热爱;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寻找五个有代表性的美的踪迹,并拍照记录;2. 绘画任务:根据自己找到的美的踪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主题鲜明、色彩丰富、构图合理;3. 撰写心得:在完成绘画任务后,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察心得,分享自己寻找美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需真实记录美的踪迹,并拍照上传至班级微信群;2. 绘画任务需独立完成,作品要符合主题,画面整洁;3. 观察心得需真情实感,字迹工整。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任务的照片是否真实记录了美的踪迹,绘画作品是否符合主题,观察心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3. 评价结果: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微信群中展示,优秀观察心得将推荐至学校公众号发表。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对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2.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美术素养。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提高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寻找美的踪迹,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的过程。
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以上就是“小学美术课程《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全部内容。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本次作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2. 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能够将发现的美用画笔表现出来;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美的存在。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寻找美的踪迹,让学生们能够:1. 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意识。
2. 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庭、学校或社区中寻找美的踪迹,如自然景观、建筑、人物等,并记录下自己认为美的元素和细节。
2. 素材收集:学生需收集与所观察到的美相关的素材,如照片、图片等,以备课堂交流使用。
3. 创作构思:学生根据所收集的素材和自己的观察记录,构思一幅以“寻找美的踪迹”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绘画实践:学生使用绘画材料和工具,将自己的构思付诸实践,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三、作业要求具体作业要求如下:1. 观察记录要详细,能够准确描述出美的元素和细节。
2. 素材收集要丰富,能够充分体现所观察到的美。
3. 创作构思要新颖,主题明确,能够体现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4. 绘画实践要认真,画面整洁,色彩搭配得当,构图合理。
5. 作品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
2. 素材收集的丰富性和质量。
3. 创作构思的新颖性和主题的明确性。
4. 绘画实践的认真程度和画面的整体效果。
5. 作品的提交时间和完整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认真评阅,给出评价和建议。
2. 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邀请作者分享创作心得。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与感知能力,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和观察力,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课时:2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美术下册)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用照相机来寻找生活中的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生活中的肌理美2、构图的合理安排教学难点:1、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地心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2、如何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2、远近不同层次的名胜古迹、美丽风景、城市风貌照片的欣赏3、树林、沙漠、草原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4、肌理图片的欣赏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目的——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数量和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1、请学生欣赏花(不同数量)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挑选其中三张照片谈感受师小结:一朵花娇嫩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层次感强,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二)新授1、欣赏课本第四页内容并小组讨论(目的:感受身边的美)2、目的——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请学生欣赏名胜古迹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自己挑选的照片的体会师小结:近看宏伟气派,远看绵延层次感强烈。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文人曾经吟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3、目的——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草原的照片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一望无际的草原很美,棵棵小草也很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4、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学生模仿上面的小结造出排比句。
5、目的——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纹理现象,找寻纹理制作的方法。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1. 增强对美的感知能力,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2. 掌握基本的美术观察和表现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美术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为“观察与表现”,具体包括:1. 观察训练:学生需在家庭或学校周围选择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细致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景物的形状、色彩、线条、比例及空间关系等。
2. 素材收集:记录观察到的美的事物,如拍摄照片或进行速写。
这一步骤旨在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 创意构思:学生根据所收集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想象,构思一幅表现美的主题画作。
4. 表现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将构思转化为实际的画作。
在绘画过程中,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运用。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仔细:学生在观察时要全面、细致,不仅要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留意其内在的神韵和氛围。
2. 素材真实:记录的素材应真实反映所观察的事物,不得虚构或夸大。
3. 创意独特:在创意构思阶段,学生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从不同角度表现美。
4. 技能运用: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应合理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5. 按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和规范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素材收集、创意构思和画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和反馈。
2. 同学互评: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美术素养。
3. 自评反思:学生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2.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3. 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