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4.08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通讯作者] 刘景洋综 述女性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为“痛经”。
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现概述如下。
1 中药疗法司晴等[1]用痛消饮治疗痛经300例,对照组口服痛经宝颗粒,中药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3%(P <0.05)。
朱晓红[2]用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对照组给予消炎痛口服,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95.24%、对照组75.61%,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组4.76%、对照组21.95%(P <0.05)。
甘瑾[3]自拟中药方治疗痛经6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安宫黄体酮片。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治愈率6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愈率30%(P <0.05)。
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齐樱等[4]将129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给予香附四物汤,对照组63例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
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0.48%,对照组77.27%(P <0.05)。
随访1年,中药组复发3例( 4.76%),对照组复发11例(16.67%)(P <0.05)。
2 针刺疗法陈春玲等[5]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主穴选地机、中极、三阴交、太溪,辨证选穴实证加次髎、虚证加足三里。
对照组40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
治疗7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结果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李伟等[6]对52例原发性痛经伴呕吐患者行常规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治疗,留针30min,每日1次,行经前1周至月经结束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痊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汤小敏等[7]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取三阴交、地机、关元、合谷,对照组口服止痛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综述妇女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至可至昏厥,称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青春期女性,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就出现周期性腹痛,内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因腹痛等症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医在此病的治疗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近年来报道颇多,又有一些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中医药治疗1.1 古方加减治疗匡丽君[1]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
原方: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乌药、香附、五灵脂、甘草、丹皮各10 g,红花6 g。
兼寒凝者加干姜6 g,肉桂10 g,小茴香10 g;兼血热者加山栀10 g,黄芩10 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
每次经前3~5 d 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治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7%。
卓清华等[2]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126例。
血虚者加熟地黄、党参、阿胶;气滞甚者加柴胡、白芍、香附等。
总有效率为99.1%。
肖先莉[3]以活络效灵丹(当归12 g、丹参30 g、乳香10 g、没药10 g)加味治疗39例。
腹痛甚加木香、台乌药各12 g,元胡、郁金各15 g;寒甚加小香茴12 g,炮姜15 g,吴茱萸12 g,肉桂3 g;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吴茱萸各12 g。
于经前3~5 d或经来时开始服用,至月经将净时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显效3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陈海标等[4]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32例。
基本方:桃仁、当归、川芎、乌药、香附、郁金、柴胡、川牛膝各10 g,熟地黄12 g,白芍、延胡索各15 g,红花、甘草各6 g。
小腹冷痛加艾叶10 g,肉桂6 g;腹中灼热,口苦口干去香附,加栀子、黄芩、牡丹皮各10 g;腰骶酸痛明显加杜仲、断续各15 g。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期出现严重腹痛、腰腹部不适及伴随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虽然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与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管理,中医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的证候研究尤为重要。
一、文献研究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及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由子宫内膜功能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周期性腹痛。
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及脱落所造成的子宫内膜的异位、子宫肌壁的异常收缩等。
这些异常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1.2 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以调整经血为重点,辅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办法。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丹、芪、苓、术茯中药方。
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
1.3 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不仅可以缓解经痛,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
而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表现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整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证候辨识的严谨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专家共识2.1 中医专家意见在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重视辨证施治。
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等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专家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增强疗效。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进展研究引言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经期出现的疼痛感,是一种常见而困扰女性的病症。
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为综合、安全的替代疗法,而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近年来引起了对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机制、临床应用及前景。
一、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神经调节机制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这一机制在缓解痛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分泌调节机制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也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月经不调,从而减轻痛经症状。
抗炎和抗氧化机制针灸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从而改善症状。
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经典穴位的应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常使用的经典穴位包括“关元”、“梁门”、“神阙”等,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达到舒经活络、调经止痛的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则。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精准地调节患者的生理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疗法的探索针灸与其他中医疗法或现代医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如中药疗法、理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综合效果。
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前景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对针灸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望发现更多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临床疗效的不断验证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良好疗效,未来仍需要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推广普及的努力针对社会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度提高,加强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推广普及,将有助于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22第17卷 第1期 2015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1 Jan .,2015[ 10 ] Rejic S,Todorovic A,Stojiljkovic V,et al.Atioxidantenzymes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endometrium of patients with polyps,myoma,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 J ] .Reprod Biol Endocrinol,2009,7:149-154.[ 11 ] 闫威,侯艳波.经阴道超声对妇科疾病的诊断意义[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 ( 1 ):125-126.[ 12 ] 王永军,王卉.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及宫腔镜诊治的相关问题[ J ] .妇产与遗传,2013,3 ( 2 ):5-6.[ 13 ] 王孜涵,王靖博,张晓丹.张晓丹教授治疗血瘀型经期延长经验[ J ] .光明中医,2012,27 ( 11 ):2181-2182.[ 14 ] 沈艳.益坤宁颗粒治疗30例切口假腔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 [ J ] .医学综述,2012,18 ( 9 ):1439-1440.[ 15 ] 赵黎,王红明.四草汤加减治疗放环后经期延长30例[ J ] .WORLD CHINESE MEDICINE,2008,3 ( 3 ):146.[ 16 ] 张英杰.安冲汤治疗经期延长48例的观察及机理探讨[ J ] .中医药学报,2011,39 ( 5 ):79-80.[ 17 ] 潘志坚,高丽萍.自拟止血汤治疗月经经期延长临床观察[ J ] . CJTCM,2012,24 ( 1 ):60-61.[ 18 ] 郜宇,孙光伟,两地汤加减治疗虚热型崩漏80例临床观察[ J ] . 吉林中医药,2013,33 ( 10 ):1032-1033.[ 19 ] 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验案一则[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 ( 3 ):22-23.[ 20 ] 姜秋慧,张占薪.宫腔镜电切术联合脱氧孕烯炔雌醇治疗206例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观察[ J ] .医护论坛,2011,18 ( 36 ):159-160.[ 21 ] 钱旭芳,杨孝军.妈富隆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J ] .中国内镜杂志,2009,15 ( 5 ):526-527.[ 22 ] 林怡生,杨美.宫腔镜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观察[ J ] .吉林医学,2013,34 ( 22 ):4479-4480.[ 23 ] 陈春晓,卢清艺.宫腔镜联合香棱丸治疗子宫内膜息肉45例疗效观察[ J ] .临床与实践,2013,11 ( 24 ):28-29.[ 24 ] 莫婷婷,冯虹.加味生化汤促进血瘀型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切除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4-5.[ 25 ] 丁枫.金刚藤胶囊联合抗生素等治疗子宫内膜息肉36例[ J ] . 陕西中医,2011,32 ( 3 ):272.1 痛经概述根据《中医妇科学》[1],女性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综 述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有独特优势。
现将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痛经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是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常见妇科疾病[1]。
临床上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也可以称之为功能性痛经,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女性。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认为与体内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雌激素、催产素、钙离子等有关。
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口服避孕药、钙离子拮抗药和β受体激动药也可缓解症状[2-3]。
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
辨证论治疗效较好[4]。
1 辨证论治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实者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虚者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谓:“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认为风冷之气客于胞络、冲任之脉受损致痛经。
《傅青主女科》言“妇人有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而脐下作痛,状如刀刺;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人莫不以为血热之极,谁知是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夫寒湿乃邪气也……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说明了寒湿之邪相争造成经前腹痛的原因。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不仅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常见病因,且提出了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
气滞血瘀证。
素性抑郁伤肝,气郁不舒,血行不畅,瘀阻子宫、冲任。
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发为痛经。
主要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原发性痛经;中医;进展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疼痛一般呈痉挛性,有时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等症状。
祖国医学则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产生与气滞、寒凝、血瘀、痰阻、体虚及情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妇女中痛经的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重度痛经的发生率为13.55%[1]。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毫针、艾灸、温针灸及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的观察报道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来阐述中医疗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优越性。
1中药汤剂祝占英等[2]通过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虚寒性痛经26例患者中,治愈18例,占69.2%,好转7例,占26.9%,无效1例,占3.9%,总有效率96.1%;陈少玲等[3]通过对10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其中,对照组运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bid,有效率53%,治疗组运用理气逐瘀止痛方治疗,总有效率86%明显优于对照组;张红运[4]用自拟健脾益肾汤于经前14 d开始服用,服至月经来潮,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通过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3.75%2毫针针刺史静[5]针刺十七椎下治疗痛经,23例中痊愈17例,占73.9%。
显效5例,占21.7%;无效例占4.3%。
平均治疗时间为1.5个疗程。
汪文清[6]观察治疗122例,取穴三阴交(双)、地机(双)、血海(双)、合谷(双)。
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2.6%)疗效明显优于西药(80%)和安慰剂组(13.3%)。
郑兆俭[7]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210例,治疗组气滞血瘀型取太冲、三阴交、气海;寒湿凝滞型取气海、三阴交、合谷、归来;气血亏虚型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对照组口服诺福丁1粒,1次/d。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王传年[8]将73例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气海、血海、中极、关元、三阴交为主穴,辨证取穴;与口服去痛片组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30 min内针刺止痛作用优于对照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是指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没有发现相应的盆腔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经行前后通常会发生小腹、腰骶坠胀、疼痛难忍、面色苍白以及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肢冷、晕厥等症,大多数为青年未婚女性。
由于原发性痛经在临床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
1.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原发性痛经类属于中医学中的“经行腹痛”范畴,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相关的记载就发现了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的文字,时最早描述原发性痛经的状况,到了隋代,巢元方也在相关书籍中提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由此可见,都可以看做后世中医研究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基础。
这些医家著作都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提出了对于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并详细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疼痛性状、发病时间与虚实的关系,可为后代医者垂范。
2.原发性痛经主要状况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部疼痛,严重的可出现痉挛性疼痛或刺痛,有时伴有呕吐、手足冰冷、头痛和昏厥,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目前临床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月经初潮时即出现月经期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疼痛,而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除外。
痛经发生机制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前列腺素过度增加、厌氧代谢物堆积等的产生、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等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气血、寒邪、湿邪阻滞胞宫引发,不通则痛或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而致冲任空虚,胞宫失养,不荣则痛。
一般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胞宫型、湿热下注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虚损型5种类型。
据统计,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严重者占13.55%。
我国临床有研究显示,以114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超过80.0%。
由于原发性痛经不仅严重影响到女性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部分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影响到生育。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1中药的治疗1.1中成药的治疗中药汤剂有味苦难以坚持、携带不便等缺点,中药新制剂的开发应用如片剂、冲剂、胶囊等大大方便了患者。
王燕[1]用定坤丹治疗原发性痛经300例。
共分三组,其中A组定坤丹组总有效率90.0%;B组为定坤丹的变方,总有效率87.0%;C组为抚慰剂组,总有效率40%。
张慧玲[4]用中药方桂枝、三棱、莪术、红花、生川乌、延胡索、乌药等,煎湿毛巾浸泡,热敷腹部治疗原发性痛经136例,有效率为91.18%。
1.3针灸及穴位注射贾立新[5]等在针灸中医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的疗效观察中,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穴治疗;寒湿阻滞型,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穴治疗;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骼、关元、足三里穴治疗。
总有效率100%。
孙东云[6]在肾俞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中,分别在两侧肾俞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和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3-5ml,总有效率96.7%。
1.4其他疗法吴清波[7]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滚法松弛椎旁肌,一指禅推法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由肩胛骨内上角向第12肋骨肋椎关节施行整脊法,配合针刺人中、委中、腰阳关,总有效率93.3%。
蔡正良[8]贴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91例疗效观察,把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贴耳穴组和药物治疗组。
贴耳穴组:使用王不留行籽在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内生殖器、盆腔、肾、腹进行贴敷治疗。
药物治疗组:口服痛经宝颗粒治疗。
结论:耳穴组总有效率为97.0%,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87.0%〔P0.05〕;贴耳穴组疼痛消失或减轻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
张发秀[9]等采用月经前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中药灌肠,月经期西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治疗方法。
灌肠处方:川芎、桃仁、当归、白芍、莪术、延胡、蒲黄、台乌各10g,细辛3g。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作者:田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5期摘要:原发性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是困扰女性常见的妇科病之一,经期疼痛时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通过对原发性痛经的中药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及预防调护这三个方面阐述,充分了解上述治疗方法对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性,重视上述治疗方法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治疗;进展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部疼痛,严重的可出现痉挛性疼痛或刺痛,有的伴有呕吐、手足冰冷、头痛和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
目前临床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月经初潮时即出现月经期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疼痛,而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除外。
痛经发生机制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前列腺索过度增加、厌氧代谢物堆积等的产生、子宫发育小良、子宫颈狭窄等因索相关。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气血、寒邪、湿邪阻滞胞宫引发,小通则痛;或由气血小足、肝肾亏虚而致冲任空虚,胞宫失养,小荣则痛。
一般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疲型、寒凝胞宫型、湿热下注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虚损型5种类型。
据统计,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严重者占13.55%。
我国临床有研究显示,以114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超过80.0%。
由于原发性痛经小仅严重影响到女性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部分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影响到生育[2-3]。
原发性痛经发生率明显上升,引起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其关注及研究,大部分临床研究倾向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及预防调护,现就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做一综述。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古人传承下来的经典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调整药味及药量,灵活性强。
临床上分别运用少腹逐疲汤、经痛汤、当归四逆汤、气滞痛经汤、温经汤等方药临证加减治疗各型的原发性痛经,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