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高。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伴随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
目前,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因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三年内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良方温经汤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痛经症状、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
三、加味良方温经汤的组成及作用机制加味良方温经汤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肉桂、吴茱萸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四、疗效分析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加味良方温经汤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等症状得到缓解,经量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情况也有所改善。
2. 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痛经的严重影响。
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食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不良反应: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方剂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五、讨论加味良方温经汤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仍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尝试将加味良方温经汤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艾灸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标题: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摘要: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实际治疗中展现了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中药治疗,效果观察一、研究问题及背景: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痛经后,以周期性的下腹痛或腰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机制复杂,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气血虚弱、瘀血阻滞有关,而中药治疗在滋补调理和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研究方案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一定数量的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3. 研究方案: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4. 治疗周期:观察疗效的时间为3个月。
5.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评估下腹痛或腰骼痛的程度和频率,评定疗效。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研究对象描述:叙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症状等。
2. 结果呈现:将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统计各组的有效率和总体疗效。
3. 数据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疗效数据进行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通过对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中药治疗在改善疼痛程度和频率方面相对于常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2. 讨论:对本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讨论,并对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该研究的展开,可以为进一步推广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综述妇女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至可至昏厥,称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青春期女性,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就出现周期性腹痛,内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因腹痛等症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医在此病的治疗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近年来报道颇多,又有一些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中医药治疗1.1 古方加减治疗匡丽君[1]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
原方: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乌药、香附、五灵脂、甘草、丹皮各10 g,红花6 g。
兼寒凝者加干姜6 g,肉桂10 g,小茴香10 g;兼血热者加山栀10 g,黄芩10 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
每次经前3~5 d 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治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7%。
卓清华等[2]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126例。
血虚者加熟地黄、党参、阿胶;气滞甚者加柴胡、白芍、香附等。
总有效率为99.1%。
肖先莉[3]以活络效灵丹(当归12 g、丹参30 g、乳香10 g、没药10 g)加味治疗39例。
腹痛甚加木香、台乌药各12 g,元胡、郁金各15 g;寒甚加小香茴12 g,炮姜15 g,吴茱萸12 g,肉桂3 g;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吴茱萸各12 g。
于经前3~5 d或经来时开始服用,至月经将净时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显效3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陈海标等[4]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32例。
基本方:桃仁、当归、川芎、乌药、香附、郁金、柴胡、川牛膝各10 g,熟地黄12 g,白芍、延胡索各15 g,红花、甘草各6 g。
小腹冷痛加艾叶10 g,肉桂6 g;腹中灼热,口苦口干去香附,加栀子、黄芩、牡丹皮各10 g;腰骶酸痛明显加杜仲、断续各15 g。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大。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并伴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常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名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
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案少腹逐瘀汤主要由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减药物,如加用附子、肉桂等温阳散寒的药物,以及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四、临床观察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约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经期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 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疼痛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疼痛程度有所减轻,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3.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则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
五、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与常规西药相比,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这可能与中药的全面调理作用有关,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表现为每月月经期间或月经来潮前疼痛的一
种疾病,多发生在青年女性。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得到广泛的关
注和认可。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和女性体内的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原发性痛经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来制定针对性的中药处方。
根据口服复方
及浸泡剂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实践,发现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显著,主要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血化瘀,消除月经痛
中药复方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材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可以促进经血排出,
舒展经络,化解血瘀,从而缓解月经痛。
例如,桃核承气汤中的桃仁可以活血化瘀,止痛
消肿,配合白芍、黄芩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镇痛的功效。
二、理气调血,缓解痛经
三、滋阴降火,调节内分泌
中药复方中常用的滋阴降火药材有熟地、黄精、玄参、天冬等,可以调节内分泌、平
衡阴阳,从而缓解痛经。
例如,四物汤中的熟地、黄精可以滋阴补血,调节女性荷尔蒙水平,从而缓解血虚引起的痛经。
总之,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选择中药复
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的证候选择合适的中药,从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原发性痛经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研究组进行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6%,研究组复发率为45.3%,对照组为75.5%,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且无毒副作用,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临床效果原发性痛经指的是功能性痛经,是没有明确病因的痛经,不同于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常见于年轻女性,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月经期呈痉挛性疼痛,并且伴随全身不适感,发展过程中患者会感到头晕、呕吐、腹泻、乏力等[1]。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采用止痛药,但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来说应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5-29岁,平均年龄22.4±2.0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3.5±1.2年。
已婚23例,未婚83例。
病情分级:轻度26例,中度57例,重度23例。
患者主诉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出现下腹部疼痛,经过临床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症等盆腔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临床症状有月经期疼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疼痛。
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53例对照组和53例研究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研究组进行中医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
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
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1.1辨证论治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
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
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
结果:总有效率为98%。
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来潮期间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伴随着腰背部疼痛、恶心
呕吐、头晕等多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寒湿阻滞以及
情志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传统中医疗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选取适合的中药
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常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温经理气汤、当归四逆汤、消痛定中汤等。
温经理气汤由桂枝、白芍、牡丹皮、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的
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凝滞、气滞痛经的患者,效果显著。
消痛定中汤由柴胡、川芎、肉桂、姜半夏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定志安
神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这些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病因病机上看,这些复
方主要是通过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疏肝解郁等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和气滞血瘀等病因。
从药物性质上看,这些中药的性味辛温或甘温,容易渗透到身体深部,能够直接作用于内
脏和经络,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经络、调节内分泌等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还具有方便携带、便于服用、没有西药的副作用等诸多优点。
相对于
西药,中药复方的成分较为复杂,能够综合治疗多种不适症状,减少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针对性强、个性化治疗、疗
效稳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中医疗法。
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引言: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女性在月经期经历的疼痛感。
其中,寒凝血瘀型是原发性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
传统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调经止痛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通过临床研究,收集患者并按照各自的疼痛指数进行分组。
研究组共有100例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范围在18岁至35岁之间。
同时设立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调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症状明显改善。
既往的月经周期和出血量也得到纠正。
对照组只有78%的有效率,改善效果不如治疗组显著。
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仅有2%的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对照组则出现了5%的不良反应。
讨论:调经止痛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方中的草药成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相关。
调经止痛方在改善经期疼痛、调节月经周期和改善出血量方面的优势明显。
此外,其不良反应较低,适用于长期使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留鲜率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西医药治疗,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风险。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调经止痛方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综上所述,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纠正月经周期和出血量异常,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风险。
相比于传统的西医药治疗,调经止痛方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治疗时间更短,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留鲜率的影响更积极。
浅谈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毕业论文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女性在月经前、月经期或月经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或腰骶部剧烈的疼痛感,同时伴有情绪波动、头痛、乏力等症状。
痛经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
中医药在治疗痛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理论中医学认为,痛经多属于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证候。
气滞血瘀是指经期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肝肾不足则与冷性体质、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女性子宫与肝相表里,肾藏精,痛经的症状与肝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痛经首先需要了解月经情况,如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经色等,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精神情况等。
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即观察患者脉搏、舌质、面色、眼神等,闻其气味,询问病史及症状,用手按摩腹部等手段进行切诊。
中医诊断要全面,细致,根据个体差异综合分析,确定辨证施治。
三、中医治疗1.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的重要病机之一是气滞血瘀,因此解决气滞血瘀问题,调和气血是治疗痛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等,这些草药都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温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多与寒湿阻滞经脉,血行不畅有关,所以温通经脉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生姜、大黄、桂枝、艾叶等,这些草药都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祛寒散湿的作用。
3.调和肝肾中医认为,痛经与肝肾功能体系有关,所以调和肝肾有助于改善痛经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子等,这些草药都可以补肾益气,养血补血,调和气血。
4.腹部按摩腹部按摩也是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防止气滞血瘀,同时还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的症状。
按摩时可以按摩腹部、腰部或下腹部,用食指或拇指进行轻柔按摩,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害。
总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较为多样,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情况,综合运用草药调理、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脉、养生健体的效果。
中医寒热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及护理【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07-01原发性痛经(pd)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临床表现为每次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晕厥。
多发于青年未婚女性,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
作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把握寒热为主,根据月经周期不同生理特点和痛经发病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及辨证护理措施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58例pd患者;年龄17~36岁,平均(26.5±9.7)岁,初潮年龄13~16岁,平均(14.5土1.8)岁;月经周期25~30d,平均(28.6±3.4)d,行经时间4~7d,平均(5.6±1.8)d,病程12~78mon,平均(45±31)mon。
pd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1]。
所有病例均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史,6个月内无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史者。
1.2 方法1.2.1 辨证施治所有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方法,并使用自拟的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经验方,处方组成:当归30 g,酒芍25g,元胡35g,香附20g,丹皮20g,川芎20g,炒艾叶15g,乌药15g,吴茱萸15g,生姜15g,桂枝15g,肉桂10g,细辛15g,牛膝10g,蒲黄10g,大枣30g。
肾阳不足、阴寒凝滞者加炮附子10g,小茴香6g,乌药6g,续断15g;脾阳虚明显者加炮附子10g,干姜6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阴虚内热者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川楝子6g;湿热者加蔚蓄10g,车前子10g,焦山栀9g。
经后十日始服至经至,此为一疗程。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痛经是青春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痛经以其较高的发病率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尚无满意的疗法。
中医治疗本病临床有显著疗效,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1 病因病机现代中医认为,其病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脏腑功能失调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经期或经期前后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体质因素的影响,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不通则痛, 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1]。
总之寒凝血瘀是痛经的主要病机[2],治疗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大法。
另有医家认为本病实多虚少 ,常为气滞、血瘀 ,寒凝相挟为病,互为因果[3]。
2 诊断与辨证分型2.1 诊断2.1.1 诊断标准: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至影响工作及生活。
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4]。
2.1.2 临床表现: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经前12小时;行经第一日疼痛最剧,持续2-3日缓解;疼痛程度不一,重者呈痉挛性;部位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痛时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甚至昏厥或虚脱。
妇科检查无异常情况[5]。
2.2 辨证分型临床多分虚实两类,以实证多见。
实证:气滞血瘀、寒湿凝滞。
虚证:气血虚弱、阳虚内寒、肝肾虚损。
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多属虚;疼痛剧烈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增多为热;痛甚于胀,伴血块排出不畅者多为气滞;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 [6]。
3 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报导很多,其疗效已被临床证实。
归纳为以下六种:3.1 辨证分型法此法根据四诊所见,分为若干证型进行治疗。
欧阳惠卿[6]将其分为四型: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周期性疼痛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生活中,有很多女性都会受到原发性痛经的困扰,给她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40%的女性在生育年龄内患有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而且长期疼痛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着不良影响,还会引起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且易导致药物依赖和药物副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原发性痛经。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湿困等原因导致的,而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正是根据这些病机制定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为更多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将围绕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复合辨证论治的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展开。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推广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具体包括分析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临床研究结果,评估中药复方复合辨证论治的效果,探讨中药复方在个性化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研究的建议,以推广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有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原发性痛经是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周期性疼痛,多发生在月经的第一天或前几天,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腰痛、腹胀等。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引起的子宫肌瘤,会导致子宫收缩不畅,从而引起痛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9-01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探讨。
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及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及治愈时间长短。
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对有意向避孕的在患者排卵期时给予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避孕药进行常规性避孕;对不愿意接受避孕的患者可采用吲哚吲唑类、灭酸类及苯丙酸衍生物类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患者于经前2~3天口服以上的药物一种或交替服用,以确保效果。
2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分型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痛经引起的原因,适当增减处方中的成分。
基础药方为:桃仁8g、益母草8g、红花、玄胡索、当归、白芍、牛膝、茯苓、丹参、甘草等药物各10g。
对于气滞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枳壳、香附、川楝子、乌药各10g,用于治疗腹部胀痛、经量少、静脉不畅及气血难行者。
对于虚寒型痛经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桂枝、良姜、丁香各10g,用于治疗气血阻滞、脉络阻塞、寒凝胞宫者;对于血瘀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乳香、没药、田
七、赤芍各10g,用于治疗血瘀宫中,经血内阻、血脉不畅通的患者。
对于血虚型痛经者则可在基础方上添加白术、党参、阿胶、熟地各10g,可用于治疗血不养宫、气血虚弱、经血减少的患者。
3
以上药方自月经来潮前五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煎服,患者每天服用1剂,到行经时结束服药。
1.3 疗效评价4
治愈:患者下腹部疼痛消失,没有出现其他相关全身性症状;有效:患者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其他全身性疾病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下腹疼痛没有缓解,患者全身性症状没有改善,其中以痊愈及好转计算显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为7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平均时间为(3.5±1.2)个月,对照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平均的时间为(6.2±
2.4)个月,两组患者在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患者常发生于有排卵的月经期间,在月经初潮1~2
年后的青春期女性中最容易发生。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疼痛痉挛,在剧烈的腹部疼痛后,患者继发型地出现阵发性疼痛,病症可持续1~3天,而且大多数患者还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头疼、乏力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虚脱甚至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学习质量。
因此提高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保护女性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可取的一定的效果,西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采用的是口服激素类药物,抑制卵细胞的排放,从而控制痛经的出现。
但这种做法不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育龄女性,而且长期口服激素药物,容易导致患者内分泌出现紊乱,影响女性的健康。
中药方治疗痛经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辩证理论认为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胞宫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根源。
根据本组研究中,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愈效果显著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平均时间为(3.5±1.2)个月,对照组患者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平均的时间为(6.2±2.4)个月,两组患者在缓解原发性痛经症状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差异性(p<0.05)。
由此可说明,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标本兼治、提高患者临床治愈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云鹏,朱颖.中药配合艾灸治疗室女痛经45例[j].天津
中医药,2007.24(5):258-259
[2] 王冬梅,闫宏宇. 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
新疆中药药,2007.6(2):128-129
[3] 吴雪玲. 中药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8例临床疗效观察[j]
医药前沿,2012.2(2):156-157.
[4] 许静.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j]中医外
治杂志,2010.19(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