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80例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
痛经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尤其在青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 其中原发性痛经占 53.2 %,严重者占13.55%[1],是影响女性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起居不规律,近年来痛经患者呈现增多趋势[2]。
痛经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而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西医学的认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亦多给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虽止痛疗效确切但复发率高,患者难以接受。
中医药学对该病的病因认识和治疗均有其独特之处,认为该病有虚实寒热不同类型,但临床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最为常见。
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笔者以该证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自拟中药汤剂口服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本病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8例均为未婚女性,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年龄平均 (20.6±1.4) 岁,病程平均 (57.6±8.3) 个月。
治疗组年龄平均 (19.8±2.1) 岁,病程平均 (56.3±8.6)个月。
两组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口服配合足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杨雅琴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足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月月舒冲剂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口服配合足浴。
以 3个月经周期为1 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治疗组痛经症状轻度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均﹤0.05) ;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中药口服配合足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药口服;中药足浴中图分类号:R71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18) 08-0018-03作者简介:杨雅琴 (1980—) ,女,硕士,主治中医师,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长治 046000) 。
火龙罐综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陈锡红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24(32)9
【摘要】目的:观察火龙罐综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70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
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龙罐综合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疼痛程度、心理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心理
情绪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火龙罐综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陈锡红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96例疗效观察
2.火龙罐综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观察
3.温经1号散火龙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
疗效观察4.雷火灸配合“引气归元法”腹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5.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加艾盒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45例
罗兴文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4(035)012
【摘要】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1](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经期腹痛症,临床表现以月经周期伴有痉挛性的下腹痛为主证,可持续1~3 d,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脸色苍白和疲乏等症状,偶有晕厥或虚脱,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
多发于青年未婚女性,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罗兴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开远市中医医院,云南开远6616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2
【相关文献】
1.灸盒灸配合生姜红糖酒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56例
2.穴位注射加贴敷艾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
3.针刺加热敏温灸盒灸与针刺加电针治疗肩周炎临床对照观察
4.针刺加艾盒灸治疗腕管综合征30例
5.针刺加艾盒灸治疗82例内脏寒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综述妇女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至可至昏厥,称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青春期女性,多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就出现周期性腹痛,内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
因腹痛等症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医在此病的治疗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近年来报道颇多,又有一些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中医药治疗1.1 古方加减治疗匡丽君[1]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
原方: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乌药、香附、五灵脂、甘草、丹皮各10 g,红花6 g。
兼寒凝者加干姜6 g,肉桂10 g,小茴香10 g;兼血热者加山栀10 g,黄芩10 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
每次经前3~5 d 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治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7%。
卓清华等[2]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126例。
血虚者加熟地黄、党参、阿胶;气滞甚者加柴胡、白芍、香附等。
总有效率为99.1%。
肖先莉[3]以活络效灵丹(当归12 g、丹参30 g、乳香10 g、没药10 g)加味治疗39例。
腹痛甚加木香、台乌药各12 g,元胡、郁金各15 g;寒甚加小香茴12 g,炮姜15 g,吴茱萸12 g,肉桂3 g;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吴茱萸各12 g。
于经前3~5 d或经来时开始服用,至月经将净时止,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结果:显效3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陈海标等[4]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32例。
基本方:桃仁、当归、川芎、乌药、香附、郁金、柴胡、川牛膝各10 g,熟地黄12 g,白芍、延胡索各15 g,红花、甘草各6 g。
小腹冷痛加艾叶10 g,肉桂6 g;腹中灼热,口苦口干去香附,加栀子、黄芩、牡丹皮各10 g;腰骶酸痛明显加杜仲、断续各15 g。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
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4],其中原发性者占%[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
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 内治法辨证论治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
经前5 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 d,5个月为1个疗程。
药用:当归15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蒲黄10 g,熟地黄12 g,五灵脂10 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 g,红花6 g,乌药6 g,木香3 g,泽兰10 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 g,肉桂6 g,小茴香6 g,没药6 g,茯苓12 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 g,党参6 g,桂枝6 g,附子6 g,艾叶3 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虚损加杜仲10 g,续断6 g,巴戟天10 g。
结果:总有效率为98%。
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 g,吴茱萸6 g,川芎6 g,炮姜6 g,甘草6 g,当归10 g,白芍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香附10 g,乌药10 g),痛甚者加延胡索10 g,小茴香10 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 g,艾叶10 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43例目的观察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3例给予铺灸疗法治疗,对照组43例给予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铺灸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铺灸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是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一种有效外治方法。
标签:铺灸疗法;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女性,寒湿凝滞型是原发性痛经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笔者采用铺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3例,年龄18~26岁,平均21.3岁,病程6个月~6.5 a,平均3.5 a。
对照组43例,年龄14~27岁,平均22.1岁,病程6个月~6 a,平均4.3 a。
2组间年龄、病情、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六版)[2]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3]制定的痛经的辨证标准拟定。
寒湿凝滞型的症候特点为: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
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苔白,脉细或沉紧。
1.3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及寒湿凝滞型痛经证候诊断标准。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邱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 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艾附暖宫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汤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DOI:10.14163/ki.11-5547/r.2019.06.072痛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较难治愈。
痛经的产生主要与患者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血管加压素、精神等因素有关,此病能够导致患者在月经前后和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使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并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1]。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可分为虚实两类,主要是由于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所导致,其中寒湿凝滞血瘀型痛经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在对其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
本文主要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43±1.95)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97±0.95)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20.37±1.92)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36±0.98)年。
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方法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研究组45例口服中药序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停药3个月的V AS评分,子宫动脉PI、RI 和血清PGF2α/PGE2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V AS评分,子宫动脉PI、RI以及血清PGF2α/PGE2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仍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序贯疗法可减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疗效显著而持久,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标签:中药序贯疗法;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子宫痉挛性疼痛,可伴有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发生率约36.06%[1],严重影响年轻女性的身心健康。
西医治疗主要依靠前列腺素酶抑制剂镇痛,或通过避孕药抑制排卵来缓解疼痛,后者不适合未婚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前者需长期服药,容易产生依赖性。
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治愈后不易复发等优势,我们临床采用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5例,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
研究组45例,年龄16~26岁,平均(19.5±2.5)岁;痛经时间12~66个月,平均(34±14)个月;V AS 评分3~10分,平均(5.1±1.3)分。
对照组40例,年龄16~27岁,平均(20.0±3.0)岁;痛经时间15~70个月,平均(36±12)个月;V AS 评分3~10分,平均(5.0±1.3)分。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来潮期间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伴随着腰背部疼痛、恶心
呕吐、头晕等多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寒湿阻滞以及
情志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传统中医疗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选取适合的中药
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常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温经理气汤、当归四逆汤、消痛定中汤等。
温经理气汤由桂枝、白芍、牡丹皮、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的
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凝滞、气滞痛经的患者,效果显著。
消痛定中汤由柴胡、川芎、肉桂、姜半夏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定志安
神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这些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病因病机上看,这些复
方主要是通过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疏肝解郁等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和气滞血瘀等病因。
从药物性质上看,这些中药的性味辛温或甘温,容易渗透到身体深部,能够直接作用于内
脏和经络,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经络、调节内分泌等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还具有方便携带、便于服用、没有西药的副作用等诸多优点。
相对于
西药,中药复方的成分较为复杂,能够综合治疗多种不适症状,减少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针对性强、个性化治疗、疗
效稳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中医疗法。
中药内服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30例的护理与观察痛经是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1]。
我院在应用中药内服的同时对其进行穴位艾灸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我院妇科门诊就医的30例痛经患者,均为13~30岁的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病程3个月以上,月经周期28~32d,经期3~7d。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喜热拒按重则连及腰骶,经血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腻,脉沉紧。
B超妇产科检查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
1.2治疗方法采用中医的内治法兼外治法治疗1.2.1内治法寒湿凝滞型痛经经前、经期的痛经多实多瘀,治以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属实型痛经,治以疏通止痛为主。
目前临床多采用经前口服中药治疗:[2]应用古方当归汤治疗本病,治以温经散寒,补虚利湿,调经止痛,方中当归、白芍活血养血、补中有行,行中能利,通络止痛;延胡索、红花行气化滞,活血调经,桂枝,干姜,蜀椒温经散寒,通阳止痛:配以党参,黄芪,可以顾护正气,以驱寒湿之邪;姜半夏,厚朴燥湿散结,理气降逆;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寒散湿去,血活气畅,滞化络通,冲任二脉和调[3]。
用口服温经祛湿止痛汤治疗本病,方中附子温肾壮阳、散寒化湿,吴茱萸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青皮、砂仁、苍术行气祛湿、助附子通行十二经脉,厚朴、木香芳香行气、助附子化湿理气,当归、红花活血化瘀调经,牛膝导瘀下行,乳香、没药增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功效。
全方温经祛湿、化瘀止痛,不仅止痛效果明显,而且具有显著的调经作用。
经期用药[4]。
用少腹逐痕汤治疗本病,方中以当归、赤芍、川苟为主药取其活血祛痕,养血调经之功辅以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痕生新涎胡为气中血药善行气血,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妙用干姜、肉桂、小茵香味辛辣善行温经散寒通达中下二焦鼓舞气血运行,具有卓越的活血化痕温经止痛之功效[5]。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疗发布时间:2021-07-23T15:33:23.2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作者:罗蔺[导读]罗蔺(古蔺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500)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很多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中医称其为“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因为子宫功能障碍而引起的。
传统医学中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诊治多有研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一、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①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大部分都是在月经初潮后的半年到一年内发病,无排卵性月经,通常也不会出现痛经。
②如果痛经在月经来之前的一两天就出现的,多表现是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还会累及到肛门、腰部和阴道等,这种疼痛感多是变化不定的,可能只是轻微的痉挛性疼痛,疼痛严重时多无法忍受,有些女性在剧烈疼痛下还会发生头晕、低血压、浑身冒汗和面色苍白等,严重情况的会出现昏迷。
有些女性的痛经是发生在经期前的一两天,当月经来潮后疼痛感会更剧烈,当经血顺畅排出后疼痛得到缓解。
③经过妇科检查并无异常情况。
鉴别诊断:月经期时女性盆腔大量充血,盆腔内或是周围脏器原有的病变症状可能会加剧,比如膀胱炎、阑尾炎和结肠炎等,此时容易与痛经混淆,要注意做好鉴别诊断。
二、中医辨证诊疗1、经期前与月经期气滞血瘀证:这是临床上多见的情况,病人多在经行时腹痛加重,子宫内膜会发生整块脱落,经期总会前后不定,在月经前乳房开始胀痛、心情焦躁、胁肋胀满不适,经血量会比较多。
治疗方剂选化膜汤,药材取生蒲黄包煎15克,刘寄奴12克,五灵脂10克,三棱、莪术和生山楂各9克,青皮6克,熟军炭和炮姜炭各45克,还有血竭末3克,要吞下。
阳虚寒凝证:病人日常饮食喜欢吃寒凉食物,在经期腹痛加剧,会伴有大血块和脱膜组织,腹痛时非常喜欢温暖,腰部酸胀不适,手脚发凉,小便比较频繁,大便呈溏稀状。
治疗方剂选金铃子散合青囊丸加减治疗,药材取生蒲黄包煎和泽兰各15克,香附12克,延胡索、五灵脂和当归各10克,川楝子、乌药和炮姜炭各6克,再加吴茱萸3克。
痛经困扰多,妇科专家推荐多个验方食疗方,总有一个适合你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而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50%的妇女患有痛经,其中10%女性痛经严重。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常见的分型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蕴结、阳虚内寒、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六种。
1、气滞血瘀型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9g、赤芍12g、桃仁10g、川芎6g 、五灵脂9g、红花9g、延胡12g、枳壳12g、丹皮12g、乌药12g(具体剂量建议由医生辨证后确定)。
食疗二皮蜜配料:柚子1个、陈皮60克、白酒适量、蜂蜜500克。
做法:将柚子去肉取皮,切碎,与陈皮一起装入砂瓶内,加酒适量,浸泡6小时,煮烂,用蜜拌匀,每天早晚各服两匙或加水冲服。
功效:行气化滞。
砂仁猪肚汤配料:砂仁10克、田七9克、猪肚100克。
做法: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
调味后饮汤吃肉。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
2、寒湿凝滞型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3g、干姜6g、延胡索12g、当归9g、川芎6g、没药6g、赤芍6g、肉桂3g、蒲黄9g、五灵脂6g(具体剂量建议由医生辨证后确定)。
食疗茴香、胡椒焖牛肉配料:茴香3克、胡椒3克、牛肉30克、绍酒15毫升。
做法:洗净牛肉,与茴香、胡椒、绍酒,一起放入高压锅内,加水焖煮,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文火煮,调味,取出牛肉,切片食用。
功效:祛寒、暖胃、补虚。
3、阳虚内寒型方药:温经汤肉桂1.5g、吴茱萸3g、川芎6g、当归10g、白芍10g、丹皮12g、干姜5g、法夏10g、麦冬15g、党参15g、阿胶15g,可加小茴香、台乌。
(具体剂量建议由医生辨证后确定)。
食疗当归羊肉煲(冬季食用适宜)配料:当归6克、肉桂1.5克、陈皮3克、羊肉250克。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8 -108-为主药,配合巴戟天补肾阳,以后天养先天。
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配紫石英用以固肾暖宫,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另外运用蜂房促进子宫内膜发育。
运用二陈汤加枳壳、厚朴,行气力更强,加石菖蒲、胆南星祛痰化湿。
配薏苡仁淡渗利湿。
由于仍在行经期末期,配合白茅根、三七止血散瘀,祛瘀生新。
按语: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失节导致肾精匮乏,肾阳衰惫,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源,则月经稀发或闭经而难以受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冲任失滋;津液运化不畅,则痰湿内生,膏脂积滞,患者体盛而内虚。
故有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
”亦有《景岳全书·妇人规》载:“病之启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故有健脾益肾,祛湿化痰的治疗思路。
此外,不孕不育患者常有情志不畅的表现,或精神抑郁,或暴怒伤肝而致肝气郁结,亦或经期、产后调摄不慎,余血未尽而复感邪气,则致气血瘀滞,胞脉受阻,经血无以下达,胞宫失养,无以摄精,而致不孕。
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相滋生。
肾精不充,则肝血滋养无源,肝阴亏虚,则肾精匮乏更甚,血海不充。
或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则出现面部痤疮的症状。
故又可以补肝肾,滋冲任,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3]观察可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往往以补肝脾肾为主,常用的药有紫河车、巴戟天、淫羊藿。
在补肝肾的基础上加当归、川芎,补血活血。
患者常见痰湿积滞,老师往往用二陈汤类方加减。
经辨证治疗后若有优势卵泡出现,则用穿山甲、皂角刺、蜂房、白芥子等药物软坚散结、活血通络,从而促进卵泡排出。
同时运用紫河车、紫石英等药物固肾暖宫,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对该证本虚标实的治疗则应为标本兼治。
对于肥胖的患者则应嘱咐其减脂,并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中药分期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中药分期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7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药分期疗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效果。
结果治愈32(45.71%),显效26例(37.24%),有效9例(12.86%),无效3例(4.29%),总有效率95.81%;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分期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针对性强、效果满意、复发率低的优势,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d congealing and blood stasis primary dysmenorrhea.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cold congealing and blood stasis primary dysmenorrhe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dject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herapy was given.3 menstrual cycles were as a course.After one cours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 of symptom and signs,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32 cases(45.71%)were cured,26 cases(37.24%)were remarkably effective,9 cases(12.86%)were effective,3 cases(4.29%)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81%.The score of symptom and signs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d congealing and blood stasis primary dysmenorrhea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specificity,satisfactory effects and low recurrence rate,and causes no obvious toxic and side effects.[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herapy;Primary dysmenorrh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而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的妇科疾病,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发病率高。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26 -104-中医药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80例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the Hanshi Ningzhi type withTCM medicine谢雅贞*(太仓市中医医院,江苏太仓,215400)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26-0104-证型:BGD【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影响。
方法:选择太仓市中医医院2013年5月-2017年6月妇科门诊就诊的80例患者,符合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予穴位敷贴+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药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穴位敷贴;寒湿凝滞;原发性痛经【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CM medicine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the Hanshi Ningzhi type (寒湿凝滞型). Met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acupoint plaster plus the Sanjie Zhentong capsule (散结镇痛胶囊).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buprofen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for 3 menstrual cycles.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was 92.5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scores of symptoms were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0.05). Conclusion: TCM medicine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of the Hanshi Ningzhi type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words】TCM medicine; Acupoint plaster; Hanshi Ningzhi; Primary dysmenorrhea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6.045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至昏厥者,称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其中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生器质性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亦谓之“功能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发病率达30%~50%,其中大约10%的患者由于疼痛,难以在经期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而诊治痛经对改善女性个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医常采用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痛经,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上虽然能改善患者痛经症状,但疗效不稳定,且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较多[1]。
中医认为,本病有寒、热、虚、实属性,其中以寒湿凝滞型的病机最为常见。
笔者本着中医标本兼治的原则,结合该病主要的病因病机,采用穴位敷贴+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7年6月妇科门诊就诊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诊断符合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且患者自愿者均可纳入;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经期或(和)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经血紫黯有块,腰骶酸痛,背寒肢冷,舌质淡暗,苔白润,脉沉紧。
西医诊断标准:①经期或(和)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引腰骶,甚至昏厥者,并且呈周期性发作。
②好发于年轻的未婚女性。
③超声检查和妇检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治疗组:穴位敷贴+散结镇痛胶囊。
穴位敷贴:肉桂10g,吴茱萸10g,乳香10g,没药10g,白芥子10g,艾叶10g,三七粉10g。
将上述方药研为细末,加生姜汁适量调成糊状,然后敷于神阙、中极穴,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经净停止,每日1次,以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散结镇痛胶囊;生产厂家: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成分: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功效:软坚散结,化瘀止痛;服用方法:经前5天及经期口服,每次3粒,每天3次。
1.3.2 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0.3g×20粒,中美天津史克,国药准字H10900089;服用方法: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日起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每日3次,连服5天,以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6期 -105-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
治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痛经症状积分降低至0分;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积分减低1/2以下;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积分降低1/2~3/4;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2结果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016(40.00%)14(35.00%)7(17.50%)3(7.50%)92.50%对照组4011(27.50%)14(35.00%)9(22.50%)6(15.00%)85.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表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差值治疗组4011.16±2.20 2.04±2.439.15±2.53对照组4010.86±2.30% 4.10±3.64 6.76±3.54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原发性痛经在中医学上属于“经行腹痛”范畴。
传统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经期感受外邪,导致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瘀血阻滞,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则痛”。
临床上多由肾阳虚衰,虚寒内生,加之过食寒凉生冷之品,导致寒邪客于冲任,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使寒湿与血相搏结,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遂发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属寒湿居多,无瘀血者少,辨证多属于肾阳虚衰,寒湿瘀阻于胞宫、冲任。
方中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祛胞宫、冲任内之寒邪;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归肝、脾、胃、肾经,功用: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开郁破凝……温寒凝而行阴滞” [4];乳香、没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本草纲目》曰:“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乳香、没药,二药并用善治女子行经腹痛,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能以时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没药挥发油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三七粉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以抑制前列腺素F2a的活性,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能提高血液的灌注量,且能改善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痛经的一个重要方面;艾叶温经散寒、暖胞止痛;白芥子散结通络止痛。
散结镇痛胶囊可化瘀止痛。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含量过高导致的子宫肌反应性过高、激发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的疼痛[5]。
国内外有相关的文献报道[6],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循环障碍有关,所以中西医对痛经的发病机理认识是一致的。
穴位敷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
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穴位敷贴还可以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及穿透能力透过皮肤,刺激经络,直达病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环,提高局部的新陈代谢。
腹部是任脉、冲脉、肝经循行部位。
神阙亦为任脉经穴,具有通百脉且具有培元固本、开窍之功,穴位敷贴于神阙穴可起到辛散温通等作用,脐部有丰富的神经纤维分布有利于药物渗透而吸收。
中极穴另称玉泉、气象、气原。
《内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任之为病,其内苦结,女子为瘕聚”,其穴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盆腔炎、经闭、不孕、崩漏、带下、痛经、子宫不正或脱垂[7],具有消除血瘀,疏通经络,调整生殖生理机能的作用。
中极穴亦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
总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等作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方的操作性较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吴舒.活血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98-99.[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9-243.[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63-266.[4]黄元御.黄元御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2-23.[5]郭景贤.针药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36):126.[6]黄昀.有氧体育锻炼对不同程度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症状及子宫血流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22(5):714-716.[7]李文瑞,等.实用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8.作者简介:谢雅贞(1983-),通讯作者,女,硕士,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