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72
文学性质的知识点总结文学是指用语言艺术地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学性质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文学的一些重要性质来进行总结,包括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艺术性等方面。
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真实性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和情节与现实生活的接近程度。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它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性质。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深入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作品展现出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情节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规律,不能出现离奇荒诞的情节。
其次,作品的人物形象要有血肉之躯,富有生命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最后,作品的语言要自然流畅,真实感人,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
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和幻想。
二、文学的独创性文学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
文学作品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通过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作品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要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要独具匠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最后,作品的语言和风格要自成一体,独具特色,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具有自己独特魅力和魅力的,而不是平淡无味的老生常谈。
三、文学的艺术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指作品在语言艺术和艺术表现上的精湛水平。
文学作品需要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通过这些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来展现作品的艺术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来展现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管内容和形象多么丰富,表现方式多么曲折,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
马克思也热情地盛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如曹禺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写的人物几乎囊括他们所处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人物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助于读者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阶级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谈谈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文学的性质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甚至可以说文学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文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
文学的性质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性质和文学的语言艺术。
①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②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体现为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文学的性质与特征文学是人类诗意的表达方式,是通过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多种性质和特征,既有普遍性的,也有相对性的,以下从多个方面来详细探讨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首先,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来展现些许美感,帮助人们欣赏和领悟美的价值。
文学作品把握个体的永恒性,并用形式感来达到审美价值,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的享受。
其次,文学具有再现性。
文学是对人类生活、社会现象、人物形象等进行再现的艺术形式。
通过写实或夸张、夸大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形象和情感搬上舞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获取对生活的洞察和体验。
再次,文学具有综合性。
文学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的产物,不仅包含语言文字,还可以融合音乐、绘画、戏剧等形式于一体。
通过叙述、描写、对话等手段,文学作品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使文学更丰富多样。
另外,文学具有历史性。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潮。
作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因此文学作品常被视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历史的线索和参考依据。
此外,文学还具有个体性。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性,这正是文学的个体性所在。
作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来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学作品。
另外,文学具有情感性。
文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让读者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文学具有多重解读性。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多重意义,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开放性,留给读者自由联想的空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观点会导致不同的解读,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文学的性质与特征多种多样,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文学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还能够再现社会生活、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同时也具有情感性和多重解读性。
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审己”。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含混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二十世纪初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清末民初开始的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有以下几点:
•强调新颖性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学强调新颖性和创新,尝试使用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理论,表现新的社会现实。
•关注现实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人民的生活、工作、思想等,并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思考。
•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通过文学作品描绘人物的复杂心理和社会关系,展现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4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描绘人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关注社会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社会变革,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展示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
化。
•关注人的价值观:中国现代文学关注人的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表现人的价值观,探讨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编总体论第一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第四节文学的审美特性第一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视觉艺术:美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听觉艺术:音乐——乐音的运动;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综合艺术:戏剧和影视。
(二)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意味着模糊性。
间接性的局限:缺乏直观性、减少吸引力。
优点:能动性、个体性、无限可能性;更含蓄、更有韵味,耐琢磨。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二: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语言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
语言既有再现功能,又有表现功能。
语言艺术具有充分自由性,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塑造文学形象。
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一)文学是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三种生产方式——三种生存方式:原始的生存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种的繁衍;文明的生存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超越的生存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审美。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现实生存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首先实际的生活,然后才能从事文学活动。
现实生活影响活动,文学离不开人的生活。
现实世界是文学描写的对象。
文学的内容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
总之,主体的生存状况一定体现于文学活动中。
(三)文学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独立生存方式。
文学不仅独立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主体变成文学主体,现实个性变成审美个性。
在文学展开的自由生活方式中,自我获得解放,更自由、更美好、更纯洁、更有个性。
文学形象是一个审美世界。
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一)文学是一种生存体验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原始的体验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现实的体验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超越的体验方式;文学以原始体验为原型,以现实体验为基础,并且成为超越的完整的生存体验方式(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日常生活体验是文学的基本素材,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情绪感受,都是文学的原始材料。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性质有很多个,我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一、社会性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在作品中突出表现社会现实,把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出来,试图通过作品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家庭破裂、人际关系混乱等诸多社会问题。
如毛泽东的《石头记》、徐志摩的《二十八名女孩》等,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把批判性的文学眼光引向了社会现实,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二、民族性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开始把民族性文学的意识引入到文学作品中,让民族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机一部分,如巴金的《柳毅传》、茅盾的《剪刀剪》等,聚焦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把民族性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交织在一起,给文学带来新的视角。
三、家园性文学家园性文学是以现代化的家庭为研究对象,考察现实中家庭之间的情感、文化差异、亲情关系、婚恋关系、构成现代家庭的诸多个体关系等,如钱钟书的《围城》、郁达夫的《金锁记》等,以保留现代家庭情节和角色。
四、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派别,它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文学色彩,以思想立场和表达方式来表现现实,以反映民众疾苦抗争和新生活狨熟风貌,如巴金的《茶馆》、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五、个人主义文学个人主义文学追求的是用“我”的视角出发,诠释社会以及个人在有限的客观环境中发展的历程,运用强有力的语言展示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斗争,不从宏观角度的社会历史分析,而是从对于自我的直觉领域中试图寻求真理的意义,如徐志摩的《醉翁亭记》、杨绛的《一扇门》等把个人主义文学融入到中国现代文学中。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史,从风格上讲,它涉及传统文学风格和现代文学风格,从发展目的上讲,有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矛盾,其实,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就是研究这个新旧矛盾中几个经典文学性格的综合研究。
从这些文学性质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聚焦社会现实,思考家庭亲情,体现民族性文学,关注个人主义内涵与社会关系,以及强调真实性描述等多元文学特点的文学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