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识记五七至九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一、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中国文学体裁常识中国文学体裁常识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学体裁常识,欢迎阅读参考!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Ⅰ散文这里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专指那些以写真事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Ⅱ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⑴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⑵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成志怪、志人小说)。
⑶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⑷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
⑸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⑹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文学常识一、文学家及作品1.先秦时代: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赋、比、兴,雅包含《大雅》、《小雅》)。
屈原《楚辞》(屈原创作了骚体,宋玉;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儒家《论语》(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克己复礼,待民以仁。
道家《庄子》(庄周)、《老子》(老聃)——追求逍遥隐逸,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墨家《墨子》(墨翟)——强本节用,兼爱非攻。
兵家《孙子》(孙武)——法为有度。
法家《韩非子》(韩非)——严刑峻法。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两汉时代司马迁《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
)西汉刘向《战国策》(国别体)。
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归为前四史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三国志》(陈寿)、《后汉书》(范晔)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班固《两都赋》贾谊(贾长沙)《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晁错《论贵粟疏》3.魏晋南北朝时代诸葛亮: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建安文学:公元196-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白马篇》、《洛神赋》曹丕《燕歌行》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洛阳纸贵:西晋左思《三都赋》竹林七贤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
古代文学体裁有哪几种古代文学体裁有赋、骈文、原、辩、说、书、序、奏议、赠序、铭、祭文、杂记、游记、传说、寓言、民间故事、传奇、论、词等。
一、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四、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五、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六、书古代书信的一种,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如《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等。
七、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一、韵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等。
1. 诗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2. 赋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文章,叫“骚体赋”,简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叫“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叫“文赋”。
3. 词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4.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二、散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1. 史传文史传文是记叙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古代的文体知识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按照现今通行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我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亦无不可。
下面分别谈谈我国古代文学各类体裁的基本特点和相关要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
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人最终创制的,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
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
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
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②平仄要求严格。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
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
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
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④律诗严格对仗。
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大全
一、文体常识
1、诗歌文体
诗歌文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诗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寓意深刻等特点。
诗歌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如屈原、柳宗元、李白、杜甫等。
2、散文文体
散文文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简短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流畅、清晰、深刻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散文文体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如韩愈、柳宗元、王勃、陆游等。
3、小说文体
小说文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情节曲折、描写细腻、情节感人等特点。
小说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如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文学常识
1、文学史
文学史是指文学活动的历史,是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文学的历史发展、文学趋势及文学发展的规律的重要科学。
文学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学的演变规律。
2、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指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
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
【文学常识】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文学体裁知识归纳(一)散文1. 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文体常识的梳理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阅读古代诗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就古代诗文阅读中的文体常识进行了梳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体的分类古代文体主要有五种:诗、赋、楚辞、散文和文言文。
在这些文体中,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例如,诗可以分为五言、七言、律诗等不同的形式,散文又可以分为随笔、志怪、议论等不同的风格。
二、古代文体的特点1、诗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押韵的文学形式,它在结构和语言上都有着很高的严谨性。
古代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都非常优美,用字也十分简练精致。
2、赋赋是中国文学中较为开放的一种文体,它具有较高的抒情性和叙事性。
赋的文章长度通常都比较长,而且用语华丽,结构也比较灵活,具有很强的意境。
3、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分支,它以音乐讴歌为载体,是一种兼具文学和音乐性质的艺术形式。
楚辞通常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出浓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4、散文散文是一种没有押韵和固定节律的散文形式,它的语言和结构更加灵活。
散文既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议论和随笔,形式多样,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意境和情感。
5、文言文文言文又称“古文”,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文体形式。
文言文的书写方式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其通过书写和口头传承来维系。
文言文通常用于叙事和文章的记述,比如古代的历史名著。
三、古代文体的鉴赏阅读古代文体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准则。
首先,我们需要对文体的形式、清晰的表达以及行文的灵活性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上下文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等知识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体的内涵。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诗歌的韵律,了解文章中字句的褒贬和修辞表现,以及文章叙述的逻辑关系。
四、如何学习古代文体想要更好地学习古代文体,我们可以通过多读经典名著,注重文体、形式和语言节奏的感受和理解。
古代文体常识第一篇:古代文体常识文体常识一、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
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词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文学常识(按朝代整理)一、文学家及作品(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
(刘安:《淮南子》)2.先秦散文(1)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3)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④《庄子》又名《南华经》,存33篇,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⑤荀子,战国儒家,著有《荀子》。
⑥韩非子,法家。
著有《韩非子》。
⑦《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3.先秦散文:(1)《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1.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是他的代表作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史记》首创"纪传体",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东汉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都名传史册。
2.乐府民歌和赋。
乐府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读书笔记整理一——古代文学史(二)关键词:文学常识笔记文体流派文体——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简斋体——北宋——陈与义,号简斋——以杜甫、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为三宗——提出“不可有意于用事”,又重视句法、造语凝练,突破瘦硬,直致、浅语、简洁、白描,意境恢弘圆融,雄浑沉郁——《简斋集》2、后山体——北宋——陈师道,号后山——学黄庭坚专精苦吟、呕心沥血,风格奇拙,提倡“宁拙勿巧,宁朴勿华”,简省字句——缺乏华采,唯余瘦硬——《后山集》3、山谷诗体——北宋——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提倡以学问为诗,学杜甫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学韩愈“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炼字用典好奇尚硬笔势奇纵生新瘦硬4、“活法”和“悟入”说——南宋——吕本中——早年师从黄庭坚、陈师道,瘦硬;后学李白、苏轼,舒畅自然。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乎规矩”“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以苏济黄”5、同光体-——晚清——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陈三立、沈曾植等6、台阁体——-晚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杨士奇等7、铁崖体——元代后期——杨维桢——宫词、竹枝词、古乐府,自成一派,仿效者众8、诚斋体——南宋杨万里——有意矫正江西习气——题材:小情趣手法:白描、想象风格:流转圆美、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9、稼轩体——辛弃疾——内容丰富、艺术上转益多师,加入诸多创新,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学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开拓词境,词乐分离,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10、东坡体——苏轼——宋诗的风格范式——于景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基本风格:刚健含婀娜,豪放加平淡;清丽雄健、清旷闲逸;主导高风绝尘的诗风,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11、易安体——李清照——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深悲巨痛的内容,凄婉悲怆的格调,有旖旎、细腻、柔丽、温婉的一面,又有刚健、洒脱、俊爽、贞刚的一面12、樵歌体——朱敦儒,字希真——隐逸词派——深藏幽怨、虚无,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13、王荆公体——王安石——早年奇险劲峭,晚年形成荆国公体,闲淡沉郁派别——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湘乡派——咸同年间——曾国藩、吴汝伦等——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雄奇瑰伟——桐城衰而复振,曾氏文自成一家,列籍湘乡——腾播人口2、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樊增详、易顺鼎——很快由盛而衰了3、南社——清末民初——柳亚子等——“操南音不忘本”带有政治色彩的文人结社——五四时解体4、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道光、咸丰年间——邓辅纶等——首尊“八代”、明言复古,亦刻意模仿——“墨守古法”5、宋诗派(宋诗运动)——主张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曾国藩、何绍基等6、形式派——清初——李渔——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讲究娱乐和写作技巧7、苏州派——清初——李玉——政治时事剧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9、阳湖派——嘉庆年间——江苏阳湖人张惠言、恽敬——在总体上是以桐城派为宗的,但在许多方面有突破,他们对桐城派大家都有批评,兼取子史百家加以修正,博雅工丽10、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派别——方苞“义法”姚鼐“义理、考证、文章”——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政权服务为目的,以秦汉语录、古文为楷模11、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等——师法苏、辛,豪放苍凉——江苏宜兴,古地名阳羡12、浙西派——清初——朱彝尊——著就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标举神韵、清空、淡远、清丽的标准,推崇姜夔、张炎的“清空”境界,追求清空醇雅,——《浙西六家词》——波及百年词坛13、常州词派——嘉庆年间——张惠言、张琦兄弟,周济——欲挽词作内容空虚的颓风,竭力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之作,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文辞深美闳约14、江西诗派——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吕本中——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古代文学常识的汇总:1.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晚期。
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通常是歌辞和诗篇,如《诗经》。
2.古代文学的类型:古代文学包括了诗、词、赋、曲、文言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其中,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而小说则是较晚发展起来的。
3.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学有诸多经典之作,如《诗经》、《楚辞》、《论语》、《孙子兵法》、《辞海》等。
4.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以诗为代表,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有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种形式,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的诗歌形式。
5.古代词:古代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以宋代的词为代表,其中又以苏轼、李清照的词作最为著名。
6.古代赋:赋是一种较为雄浑豪放的文学形式,多用于歌颂国家、君主和英雄。
以两汉时期的赋为代表,如《陈情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7.古代曲:曲是一种结合了诗歌和音乐的艺术形式,以唐代的曲最为著名。
其中,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巅峰。
8.古代文言小说:古代文言小说是以文言文书写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9.古代文学的风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以修辞手法、意象描写和寓言等方式丰富形式。
另外,古代文学也注重以文学作品展示国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10.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诗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古代文学常识——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
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9、《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10、《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13、《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4、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15、《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
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16、《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17、《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