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VEGF和MVD表达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8.13 KB
- 文档页数:2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卫爱民;任慕兰;陈锡玲;赵维英;宋萍【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23)006【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干预的子宫肌瘤细胞上的ER、PR、EGFr水平.结果:(1)米非司酮干预后ER表达量无明显改变.(2)PR和EGFR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PR和EGFR在1.0μ·L-1和10μmol·L-1组表达量明显下降,与0μmol·L-1和0.1μmol·L-1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1.0μmol·L-1和10μmol·L-1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米非司酮通过下调PR、EGFR而不是ER来抑制肌瘤的生长.(2)米非司酮下调子宫肌瘤 PR、EGFR的作用存在剂量阈值.1.0μmol·L-1的米非司酮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PR和EGFR表达的阈值剂量.【总页数】3页(P370-372)【作者】卫爱民;任慕兰;陈锡玲;赵维英;宋萍【作者单位】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京,210004;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2;R711.74【相关文献】1.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P53和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J], 任秀萍;陶仪声2.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 [J], 徐芹芹;赵淑萍;张敏3.逐瘀消癥方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凋亡蛋白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J], 史红杰;张兴伟;马二梅;张宝亚;张海燕;史惠博;马会妙4.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J], 蔡云朗;沈扬;任慕兰;赵维英;姚青;何杰;李嘉;翟卫中5.射频消融对子宫肌瘤组织病理变化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J], 宋雯霞;罗新;吴秀枝;常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60例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研究组予以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则不用药。
切除肌瘤后立即置于甲醛溶液固定24 h 取材,通过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组织上ER、PR,分析对比两组组织受体积分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肌瘤体积[(211.23±87.12)cm3 VS (159.21±58.06)cm3]及子宫体积[(452.38±158.46)cm3 VS (368.42±154.31)cm3]均较治疗前减小;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43±0.18)分VS (0.78±0.21)分,(0.41±0.12)分VS (0.69±0.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后,研究组血红蛋白(HGB)由(100.2±4.9)g/L明显增加至(110.8±7.6)g/L。
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可有效降低子宫肌瘤的ER、PR含量,减小肌瘤体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胜肿瘤,也是导致生育期妇女子宫切除最主要的原因。
它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但目前认为与ER、PR密切相关,属于性激素依赖性肿瘤[1,2]。
在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不断增多是导致肌瘤生长的主要原因,为此控制ER、PR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在控制ER、PR方面有显著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ER、PR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肌瘤合并贫血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的影响王艺凡【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肌瘤大小的影响.方法将郑州颐和医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EGFR水平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2%比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有利于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 及EGFR表达水平,缩小肌瘤体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2页(P263-264)【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作者】王艺凡【作者单位】郑州颐和医院妇产科河南郑州 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子宫肌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也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不典型的妇科良性肿瘤,手术为子宫肌瘤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1]。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最大限度保留生育功能的药物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了临床的关注和认可。
米非司酮属于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并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本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肌瘤大小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郑州颐和医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或腹腔镜检查等确诊为子宫肌瘤,符合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宫颈恶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其肌层组织中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袁新燕;刘敏;王盼;王凤云;刘丽娜【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对肌瘤及其肌层组织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术前应用米非司酮者纳入观察组,1日1次,自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3个月;38例其他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初诊3个月后,观察组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S/D)水平及子宫体积均较初诊时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正常肌层组织ER,P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有效减少子宫肌瘤及正常肌层组织ER和PR水平,对术前阻碍子宫肌瘤进展有利,能为提升其手术安全性创造条件.【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9(028)015【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作者】袁新燕;刘敏;王盼;王凤云;刘丽娜【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妇科,河北沧州 062650;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妇科,河北沧州 062650;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妇科,河北沧州 062650;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妇科,河北沧州 062650;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妇科,河北沧州 062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R979.1子宫肌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但手术会导致生育功能丧失,加之对盆腔周围组织损伤较大,即使术中保留卵巢,术后并发尿失禁、性功能减退、更年期提前及骨质疏松症等风险仍旧较高[1]。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缝日期星!!垒.±: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鲻导师签名芝邋垒日期尘!生垒: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孟茜导师:董建春副教授中文摘要目的: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PR结合而起到阻断孕酮的作用,最初该药主要用于终止早孕,近年来研究发现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亦有相当的疗效。
本研究用ER、PR单克隆抗体和EGFR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子宫切除患者的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层组织中的ER、PR和EGFR含量,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以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机制,指导子宫肌瘤的临床药物治疗。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例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的含量和EGFR的含量,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和EGFR的影响,并以未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以及正常组作对照。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
方法将7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
对照组:确诊后立即手术,共30例;5d服药组(A组):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1,连服5d后手术,共20例;90d服药组(B组):月经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2.5mg·d-1,连服90d后手术,共20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水平,同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孕激素(P)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
结果(1)服药后肌瘤体积A组平均缩小22.51%,B组平均缩小61.77%,两组服药前后肌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服药组间肌瘤体积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服药组服药前后FSH、LH、E、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SH呈下降趋势,E维持在卵泡期水平。
两服药组间比较,服药后EG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EGF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仍呈高表达,ER、EGF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组织中PR呈高表达,ER表达下降,EGFR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
(2)米非司酮可能系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血清中EGF水平,从而影响子宫肌瘤生长。
(3)直接降低肌瘤组织中EGF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另一重要机制。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证实,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增多及过度表达是肌瘤生长的主要原因,孕激素(P)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细胞ER、PR及VEGFR表达和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范淑英, 高义军, 刘静宜, 梁维敏【摘要】目的: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效果较好, 但目前机制不明, 本研究中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机制。
方法: 获取手术组织标本和分离子宫肌瘤细胞,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雌激素受体(E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水平, 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ER表达沉默后VEGFR的表达改变, 采用MTT法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ER及VEGF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肌瘤周围正常子宫肌组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肌瘤组织中ER和VEGFR的表达有正相关性。
RNA干扰方法沉默子宫肌瘤细胞中ER表达后VEGFR 的表达水平降低。
米非司酮对VEGFR表达水平较高的子宫肌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 而且经米非司酮作用后子宫肌瘤细胞的PR、ER和VEGFR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 米非司酮可能通过ER、PR和VEGFR途径发挥抑制子宫肌瘤生长的作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肿瘤VEGFR ER虽然子宫肌瘤一般并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并发症, 但对一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仍缺乏非常理想的治疗手段。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不明, 可能与体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水平过高, 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
目前的药物治疗虽能缓解临床症状, 但常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 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满足患者对疾病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双重需求[1]。
米非司酮是用于妊娠早期流产的一种药物, 作用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但近年来在中国被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等疾病。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 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但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因此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降低潜在用药风险。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及受体表达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及受体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掌握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 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5 例,对照组未服用米非司酮,实验组口服米非司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及受体水平。
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后,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对比用药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及受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孕激素;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5-270-01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及受体表达的影响是目前临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现就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5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妇科、B 超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术前均未使用任何药物。
患者年龄26~58 岁,平均年龄为(42.4±3.9)岁。
将150 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5 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未服用米非司酮,实验组患者自月经来潮首日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0mg/d,连续服用3 个月后再行手术。
1.2 研究方法1.2.1 子宫肌瘤体积的测定方法通过盆腔妇科检查与B 超检查对患者的子宫与子宫肌瘤的三维颈线进行测量,并计算子宫肌瘤体积,多发性肌瘤以最大子宫肌瘤颈线为准,子宫肌瘤体积缩小≥25%视为治疗有效[1]。
1.2.2 性激素的测定方法用ELISA 方法测定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实验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后的空腹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和表皮生长因子水平[2]。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影响及其临床机制唐孔珍;李伟英【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ifepristone on the expression of ER,PR and EGFR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30)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n=30).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lacebo before oper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fepristone before operation for 90 days.On the third day,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urgery. The levels of ER,PR and EGFR in the resected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Group and the effects of ER,PR and EGFR levels.Results The levels of ER,PR and EGF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The levels of ER and P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afety between the 2 groups(P>0.05).Conclusion Preoperative mifepristone for uterine leiomyoma is effective,can reduce the body's ER,PR and EGFR levels,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 的影响.方法取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90 d,停药第3天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切除组织的ER、PR及EGFR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ER、PR及EGFR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ER、P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R及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机体内ER、PR及EGFR水平,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安慰剂;免疫组化法;ER、PR、EGFR水平【作者】唐孔珍;李伟英【作者单位】571700 海南省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71700 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肌瘤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占生殖肿瘤首位,发病后多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坠胀、疼痛及不孕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健康[1-2]。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毕蕙;李克敏【期刊名称】《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1()6【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米非司酮治疗组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或分泌期的、未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其周围的正常肌层组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vWF)进行检测,以观察子宫肌瘤与其周围正常肌层间及米非司酮治疗后肌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
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的MVD较其周围的正常肌层低(P<0.05),肌瘤与肌层的MVD随月经周期改变而变化,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
米非司酮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间的MVD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有效患者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治疗有效者可减少血管生成。
【总页数】3页(P328-330)【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平滑肌瘤;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者】毕蕙;李克敏【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米非司酮抑制葡萄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生成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 王振国;任力;吕秋兰;王若薇;侯朝晖;朱虹2.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J], 葛晓英;李斐铭3.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血管生成素-2作用的研究 [J], 高英芳;梁丽华;刘素巧;宋慧英;孙聪欣;龚静4.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促血管生成素-2阳性表达血清雌激素受体及子宫恢复程度的影响 [J], 李瑞琴;刘婉;马欢5.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J], 孙艳;郭凤婵;李英敏;刘效群;赵温;于俊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