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填空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在《新科学》中“发觉了真正的荷马〞。
5、孟子提出的“______________〞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社会学。
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判4、文学史5、文艺心理学三、简答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行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根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的类型。
3、文学的党性原则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的。
4、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5、提出艺术“只是真正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简答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填空1、提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
所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
这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观念、价值观和思潮。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情
节、语言和主题等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态
度和观点。
2.展现人类经验与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情感和
思想的表现,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
这些
经验和意义成为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的重要参考,影响
和塑造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3.塑造和影响文化观念: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
用,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
它们不仅传递了特定
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信息,还为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符号
和共享的意义体验。
4.呈现主体性与存在感:文学作品通过个体的创造性和表达,
传达了作者的主体性和存在感。
这种主体性体现了个体的
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它既有作品所处社会影响和创作者意图的反映,也受读者的解读和接受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性质,既可能反映现实社会,又可能超越现实社会。
同时,读者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因此,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结合作品的语言、主题、叙述等要素,考察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反映和塑造。
浅析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1002班王安然2010334010214摘要:文学作品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且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
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
古往今来,丰富的文学作品帮助人们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不仅可以影响读者个人,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1.文学作品概述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是: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意识形态概述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3、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文学原理第一章文学本质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思想、理论、观念总和及其存在方式,它表现在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不同的形态之中。
文学一般性质:反映性和实践性反映性:文学源于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是主观自生的,是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
写实类、抒情类和超现实类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实践性:利用文学改造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行动能力,但它可通过对读者主观意识的改造,让读者行动起来,去改造这个世界。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反映。
这是一种情感反映而不是一种认识反映。
情感反映与认识反映的区别:在反映态度、反映目的、反映方式上均有不同。
反映态度:认识的对象是事物本身以及事务之间各种关系的性质,它们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不以认识主体的利害和好恶为转移;但情感反映中对反映的对象往往会持某种态度,凡是客观事物能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
反映目的:认识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它判明的是“是什么”。
为了达到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情感反映是判明事物的某种价值属性,它要以反映者主观的评价和态度来表现,它显示生活“应如何”。
这就是情感反映的改造目的。
反映方式:认识采取抽象思维的方式,即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抽象、判断、推理等方式,形成概念和概念的体系。
情感反映则始终对对象保持一种直观把握,以形象把握的方式对感性对象进行反映,最终形成的是艺术形象而非概念。
对象:具体感性的现象世界: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命运。
形式: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学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文学的构成材料是什么?是语言。
从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的分类原则来看,文学的本体特性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五个分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它四个分支是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关于"文艺学"的概念与分支,有的教材与本教材不同,一般认为是三个,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我倾向于文艺学有三个分支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是系统地研究各种文学现象,阐述其中共性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关于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的阐释和研究。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文学艺术现象的说明和解释早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代就已萌生。
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是在数千年研究经验和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学理论的任务有四个方面:第一,文学本质论,主要揭示文学的本质。
第二,文学创作论,主要揭示文学创作的过程、创作方法与规律,文学创作技巧等。
第三,作品构成论,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
第四,文学接受论,主要研究文学接受的过程和规律。
包括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的鉴赏与批评等。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是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指文学理论从文学活动实践中来,又要指导文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是有具体的价值取向。
文学虽然主要是个体活动,但背后隐含普遍的社会价值,具有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性的依据文学理论与其他社会人文科学的必然联系、以及从不同视角研究文学活动的过程,产生了文学理论的多种形态。
文学理论的形态随着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二、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七种。
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填空题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意识形态【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简要地说,就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2.__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言【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艺术形式(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文学概论教案绪论文学概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文学史就是一门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文学发展规律的科学。
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研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
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这三个分支的研究对象各有侧重,但却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也有了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指导和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建立在对其他分支的研究基础之上。
二、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横向看:要从宏观意义上给文学的整体勾划一个大的框架。
纵向看:要从动态把握上为文学的过程描绘一个总的趋势。
概括地讲,文学概论是一种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
特点:(1)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
它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同,文学实践是情感和形象活动,而文学概论则是思想和概念的抽象活动,即一种理论。
(2)作为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实践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它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
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运用文学概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概括的是文学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规律。
而文学概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概括的则是所有作品、作家、民族和时代都适用的普遍规律。
(3)作为一种立足并指导文学实践,即“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它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
所谓“直接面对”指的是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论研究。
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审己”。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含混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二十世纪初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为什么说话含有意识形态性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活动,其实并非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块禁地,只不过我们在这块禁地里生活久了,没有意识到罢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任何社会对话语的生产和流通都是控制着的,有三种方式:A、排斥,也就是所谓言语和词语的禁止,比如,在古典时代性就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再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许多言语的禁忌和避讳等,(名词不能与皇帝,父亲,长辈相同)B、区分,正确/谬误,真实/虚假,善/恶,美/丑“偷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还如“吃羊”C、制定一系列内在的规则,它们涉及到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和流通原则,如注解,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许多文本都被后人所注解阐释。
(经学)其实在此注解过程就是个添加意识形态的过程,注解就是给予人们一个去说原初文本以外的东西的机会。
D、话语的社会征用。
如教育体制对话语的传播和限制,就是一种社会对话语的征用,因为它教育人们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实际上把各种话语规则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就形成了对话语的社会控制。
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话语的社会体制化。
所以说话语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活动,而是隐含着深层的意识形态性。
2、文学与社会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分析: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见课本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其次,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此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人数的根本研究对象是人,此话不假,但文学研究人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科学研究,其实是被“肢解”了的人,即人的各别侧面,如物理学研究人的骨骼硬度,肌肉韧性等;生理学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的构成与功能等;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对心理活动的共同因素和一般规律……这些确能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然而,即使将它们的相关成果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
诚然哲学是研究整体的人,但多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的最基本的特性,哲学家家们将“人”定义为“劳动动物”或“理性的动物”“等号的动物”等,竭尽抽象概括之能事。
但文学所探索,所描绘的是具体的,有鲜活生命的,完整的人,这个人有思想与情感,有灵魂的冲突和理想追求,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
怎样理解文学是人学呢?第一,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好,抒情文学中的自然景观也好,在文学的世界里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尽管文学世界的构成绝对不能缺少它们。
在叙事作品里,故事的叙述和生活矛盾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的命运,是为了揭示人的思想和感情何以发生,何以冲突的原因。
同样,在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里,文学也不以纯粹的自然为对象,其描绘自然景观也是为了表现人的感情,寄托人的思绪,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把文学视为一个双层结构体感性现象层,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等,对于文学来说这个现象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以构成文学世界所必要的具象形态人生意蕴层,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上述两个层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即在艺术地再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
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唯有文学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学”的研究必须靠文学来解决。
其实许多文学理论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文学对人与人生的表现有异于非文学对人和人生经验的理解。
清人叶燮就曾说过:“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艾略特也认为,诗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从而使读者获得唯有文学才能给予的人生感受。
他说:“诗总能传达某种新的经验或某种对熟识事物的新颖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言传的东西。
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意识面,改善我们的感受性”。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的,依赖于知性的科学工作者和逻辑的,抽象的哲学无法把握,只能依赖于感性的文学去把握,诚然文学在把握人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生意蕴时也有局限性(不展开以后讲),但它可能让人们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所把握的另一种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生活确实存在着阶级的差异或对应,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是阶级分化和对立异常激烈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反映阶级斗争,如这一期有矛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有鲁迅的杂文,有曹禺的《雷雨》等。
作家或读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
以上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也一样。
如同一部《红楼梦》,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毛泽东看出了“革命”。
(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能凭作家的阶级出生简单或直接地决定其文学话语的阶级归属,说通俗点,也就是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阶级作家就写什么样阶级的文章,而仅是说他的话语活动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显现出在背后居于支配地位的特定阶级(也许是与其出身的阶级不同的另一阶级)的利益,以及阶级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巴尔扎克是贵族阶级,他写《人间喜剧》时,却对共和党英雄大唱赞歌,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而对自己的阶级(贵州阶级)的没落寄予深切同情和惋惜。
所以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这样说“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之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还有杜甫,有时站在社会下层,同情民众的生活疾苦,有时又致力于获得社会上层的青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封建文人都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说来,叙事文学,戏剧作品多描写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描写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类作品的阶级性就十分明显,比如像《儒林外史》、《红楼梦》《人间喜剧》、《汤姆叔叔的小屋》。
而描写人伦之常的作品,如孟郊的《游子吟》,描写山水风物的作品,如王维的《鹿柴》则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阶级性。
同时应当注意到,同一本文,当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共阶级性可能会有着不同的面貌,如《诗经》中的《关惟》,爱情诗→后妃之德的颂诩(《毛诗序》)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寤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3、文学与反映以上我们通过对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提示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点,即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当说,这还只是从现象上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还没有阐明这种现象所包含的实质,也就是还没有阐明原因,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里,“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
举例说,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
如果没有十年文革,中国当代文坛就不可能出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