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性质》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86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管内容和形象多么丰富,表现方式多么曲折,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
马克思也热情地盛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如曹禺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写的人物几乎囊括他们所处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人物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助于读者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阶级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编总体论第一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第四节文学的审美特性第一章文学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视觉艺术:美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听觉艺术:音乐——乐音的运动;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综合艺术:戏剧和影视。
(二)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意味着模糊性。
间接性的局限:缺乏直观性、减少吸引力。
优点:能动性、个体性、无限可能性;更含蓄、更有韵味,耐琢磨。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二: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语言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
语言既有再现功能,又有表现功能。
语言艺术具有充分自由性,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塑造文学形象。
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一)文学是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三种生产方式——三种生存方式:原始的生存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种的繁衍;文明的生存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超越的生存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审美。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现实生存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首先实际的生活,然后才能从事文学活动。
现实生活影响活动,文学离不开人的生活。
现实世界是文学描写的对象。
文学的内容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
总之,主体的生存状况一定体现于文学活动中。
(三)文学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独立生存方式。
文学不仅独立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主体变成文学主体,现实个性变成审美个性。
在文学展开的自由生活方式中,自我获得解放,更自由、更美好、更纯洁、更有个性。
文学形象是一个审美世界。
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一)文学是一种生存体验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原始的体验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现实的体验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超越的体验方式;文学以原始体验为原型,以现实体验为基础,并且成为超越的完整的生存体验方式(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日常生活体验是文学的基本素材,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情绪感受,都是文学的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