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公示表
- 格式:docx
- 大小:12.26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与公示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条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临床用血的评价主要包括用血合理性的评价和输血后疗效的评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是看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
输血适应证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
2、输血后疗效的评判:主要是指在输血后,医师要给予输血治疗后疗效评判,看患者输血后较输血前有无疗效或有无输血不良回响反映的发生。
若有输血不良回响反映发生,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回响反映处理程序举行。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将检查成效在输血委员会例会上总结和通报,以严格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血。
1、检查人员:由医务部委托XXX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2、检查方法:结合病历质控,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30份;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写《输血治疗赞成书》;4)、是否有相关尝试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主要包括科室用血量及医疗指标增长情况、用血申请分级管
理制度执行情况评价、输血适应症符合率评价、输血过程和输血后治疗评价情况、临床输血规范性等内容。
二、输血科(血库)每季度对抽查输血病例进行用血合理性初评,并将初评结果发回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对初评结果有异议可进行申诉或解释,输血科(血库)对临床意见进行充分评估后形成用血合理性终评结果报医务科。
三、临床科室对终评结果有异议,提交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讨论、裁决。
四、临床科室每月对本科室临床输血质量进行自查一次,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五、输血科(血库)每季度对全院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向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提交临床用血报告。
六、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输血科(血库)用血情况检查一次,抽取运行输血病历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临床输血相关记录的规范性和实际操作与规范、制度要求的符合性等。
每季度提交临床用血质量考核报告。
七、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评价情况进行公示。
医务科将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九、绩效考核办公室将科室临床用血质量考核评分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一)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输血适应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二)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实施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院公示,并由医院
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更好提升临床用血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用血合理、安全、有效。
(一)检查人员:由医务处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
(二)检查方法: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30份。
(三)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
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管理制度一、前言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安全输血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其建立与实施旨在规范和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效果,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和权益,同时也有助于优化血液资源的使用管理,保障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和公示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血液质量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评价管理1. 临床用血评价范围临床用血评价应涵盖输血流程的全过程,包括输血指征的合理性、输血前的血液筛查检测、输血过程的操作规范、输血后的观察和反应处理等环节。
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察操作规范及流程合理性,又要统计输血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2. 评价标准和指标临床用血评价应参考国家、地方及相关行业标准,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评价标准应包括输血指征的准确性、血液品质合格率、输血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指标应具体量化,便于统计和分析,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3. 评价周期和方法临床用血评价应当定期进行,评价周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评价。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现场检查、资料比对、患者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应用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输血相关人员,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评价结果中的亮点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宣传,以促进实施标准化操作和管理。
三、公示管理1. 公示范围和内容临床用血公示应当包括输血指征、患者的血液筛查结果、输血的数量和类型、输血的过程和效果、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等内容。
公示内容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有隐瞒、夸大或失实。
2. 公示形式和途径临床用血公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采用书面公示、公示栏公示、网络公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公示内容应当在医疗机构内部以及对外公示,以保证公开透明。
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科室及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为进一步贯彻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85号)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条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二、临床用血评价制度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三、临床用血公示制度实施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在全院公示,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1、检查人员: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
2、检查方法:每月检查,抽取当月所有输血病历。
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输血前免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
(7)是否有患者输血过程记录。
(8)是否有患者输血后疗效评价。
医院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第二条、本规定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临床用血评价制度是对医院临床用血行为进行评价的一套制度,它主要包括对医院用血指标、用血质量、用血成本和用血效果的评价。
在评价指标方面,可以考虑血液使用的指征是否准确、用血量是否合理、血液品质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医院血液使用的方方面面,从而得出全面、客观的用血评价结果。
临床用血公示制度是指医院需要将用血相关信息进行公示,供患者和社会公众参考。
该制度主要包括公示的内容、公示的方式以及公示的频率。
公示的内容可以包括医院用血的指标、用血的质量和效果、用血的成本等重要信息,同时还可以公示医院用血的管理措施和改进措施。
公示的方式可以通过医院网站、公告栏、媒体发布等途径进行,以确保公示信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公示的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例如可以每年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公示。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医院临床用血行为。
具体来说,该制度可以促使医院在用血方面更加规范和谨慎,避免过度用血或者无序用血的情况发生。
同时,该制度可以推动医院改进临床用血的管理措施,提升用血质量和效果。
另外,通过公示制度,患者和社会公众可以了解到医院用血情况,增强对医院的信任感,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然而,在实施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和血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公示信息的内容和方式要合乎逻辑、易于理解,避免引起误解或者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公示信息的频率和频度需要综合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配备,以确保公示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总之,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对于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提高用血质量和效果、增强医患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和公示制度,医院可以更好地管理用血行为,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和用血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是指医院根据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制定的血液使用的评价标准、公示机制与管理制度。
旨在规范血液的使用,确保血液的安全有效,提高临床用血质量,合理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
一、临床合理用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求评估: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和临床指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输血。
对于一些可替代药物治疗的情况,应优先考虑替代药物治疗,减少对血液资源的需求。
2.输血适应病例审查:对于已经确定需要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明确的输血适应病例审查。
包括评估患者是否符合输血的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严重贫血、出血或失血性休克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如可能引起输血反应、感染等。
对于一些相对禁忌病例,如非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心源性休克等,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输血指南的制定与推广:根据各种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输血指南,并开展推广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于临床合理用血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更新和修订,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临床合理用血公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血液库存情况的公示:医院应该定期公示自己的血液库存情况,包括血型、库存量等信息。
通过公示,可以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医院的血液资源状况,提高对于血液的合理利用。
2.科室输血情况的公示:医院各科室应制定科室自用血液指标,并定期公示科室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人次、输血量等信息。
通过公示,可以监督和评估各科室的用血合理性,发现和解决用血过度或不存在合理使用依据的问题。
三、用血权限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使用的责任分工:明确医院内各部门和个人的血液使用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
包括血站、临床科室、输血科室等,各自承担相应范围内的血液使用和管理责任。
2.血液使用权限的控制:根据医务人员的职称、资质和经验等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血权限控制。
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核工业四一七医院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合理用血情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的指标体系。
特制订本制度: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 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进行输血~输血适应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 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评价方法1、评价内容,见附件,:,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2、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1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3、检验科血库评价:医务科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医务科。
4、医务科评价:根据报送材料和抽查~医务科每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三、公示与管理以上检查结果将在全院《医疗质量、安全督查简报》公示~并按医院用血奖惩措施进行处理~措施如下:1、对于1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