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
第七章综合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基因频率改变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普氏野马重归自然的实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异地保护阶段迈向物种回归自然阶段。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C. 52%D. 57%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5、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选择题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 B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解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首先排除第④项。
第①项的实质是生物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是在环境因素诱导下的定向变异,这与拉马克的观点是一致的,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下图是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颈和前肢长些的长颈鹿,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所解释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
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
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4.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A项错误。
2014(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江苏卷)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B(广东卷)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C(上海卷)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 B.40%C.60% D.80%【答案】C(海南卷)2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 B.4:4:1 C.1:2:0 D.1 :2:1【答案】B(上海卷)(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 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2.(2011·南京)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6 B.1/9C.1/8 D.1/3答案 B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B解析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A.①②⑦⑧ 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 D.①④⑤⑦答案 B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必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2.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的是( )A.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 选择是物种形成所必需的条件3.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 B X B(42.32%)、X B X b(7.36%)、X b X b (0.32%)、X B Y(46%)、X b Y(4%),则在该地区X B和X 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8%B、8%、92%C、78%、92%D、92%、8%4. 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C.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引起害虫定向变异的结果7.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比例为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4%:6%:42%:8%,则该校学生中X b的基因频率为A.13.2% B.5% C.4% D.9.3%8.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其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9.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的曲线是()10.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猫叫综合征B.高茎→高茎、矮茎C.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D.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六倍体1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 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 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 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 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 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 也会有基因交流12.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类,几十年来长期用于临床医疗,但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全章练习1.象的寿命可达100岁,若每对象生产6头小象,740~750年后其后代可达1900万头,达尔文称这种现象为()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自然选择D.适者生存2.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个现象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过度繁殖D.长期的生存斗争3.达尔文认为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和变异B.适者生存C.过度繁殖D.捕食4.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5.1只雌蛙能产4000粒——5000粒卵,卵受精后只有不足10%的发育成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6.生物进化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7.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A.类似亲本的个体B.体型高大的个体C.结构复杂的个体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8.据科学考证,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C.海洋生物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9.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生存斗争只限于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②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之间的斗争③生存斗争对战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繁衍种族却是有利的④生存斗争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⑤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A.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10.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A.生存斗争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斗争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C.生存斗争的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D.生存斗争对繁衍种族是不利的11.生物能向前进化的内因是()A.环境迫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B.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C.生物能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D.生物不断产生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12.在生物进化发展和生物界的多样性上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新陈代谢B.应激性C.遗传和变异D.生殖和发育13.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14.经常遭到暴风袭击的克格伦岛,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15.“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进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物进化的证据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分子生物学D. 神话传说答案:D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核心是什么?A. 适者生存B. 物种不变C. 随机变异D. 环境决定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A. 自然选择B. 基因突变C. 基因重组D. 人工选择答案:D4. 物种形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个体B. 种群C. 生态系统D. 物种答案:B5.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胚胎学C. 比较解剖学D. 神话故事答案:D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什么?A. 个体B. 种群C. 基因D. 物种答案:B7.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同源器官C. 比较胚胎学D. 人类起源答案:D8.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中,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怎样?A. 被自然选择淘汰B. 被人工选择淘汰C. 被其他个体淘汰D. 自然死亡答案:A9. 生物进化的分子基础是什么?A. 基因突变B. 染色体变异C. DNA复制D. 蛋白质合成答案:A10.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分子生物学D. 宗教信仰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以下哪些?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分子生物学D. 神话传说答案:ABC12. 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自然选择B. 基因突变C. 基因重组D. 人工选择答案:ABCD13. 物种形成的过程包括以下哪些?A. 地理隔离B. 生殖隔离C. 基因突变D. 人工选择答案:ABC14. 生物进化的分子基础包括以下哪些?A. 基因突变B. 染色体变异C. DNA复制D. 蛋白质合成答案:A15. 生物进化的证据不包括以下哪些?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分子生物学D. 神话故事答案: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生物进化是一个缓慢且连续的过程。
考点规范练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达标1.(2021广西崇左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是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B.达尔文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殖隔离的形成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2021河北卷)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
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3.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提高了变异频率③四种菌株中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③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变B.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D.隔离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必要条件5.(2020广西来宾联考)籽粒少而小的狗尾巴草经过人类长时间的培养,逐渐转变为穗大、籽粒饱满的小米,小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人工培养,狗尾巴草种群中不会出现穗大基因B.小米和狗尾巴草性状差异较大,故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C.人工培养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狗尾巴草的基因型D.人工培养会使狗尾巴草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6.某大型封闭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A的基因频率为60%(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A.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D.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7.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8.(2021广东卷)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1、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 过度繁殖B 生存斗争C 遗传和变异D 用进废退2、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所致C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A 个体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 基因突变B 自然选择C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地理隔离5、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7、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B 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 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9、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地雀物种B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C 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10、某小岛上原有果蝇 20000 只,其中基因型 MM、Mm 和 mm 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 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76分)
1. 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
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
2.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 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3.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将朝着Aa 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人们也利用该原理来人为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此“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C .自然选择实现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5. 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16%,aa 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6.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中若A 的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后由0.4增加到0.6,a 的基因频率由0.6下降到0.4,因为无新基因产生,可认为该种群没进化
B .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的基因组有13条染色体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二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是三个物种 7.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 、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 )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 )很多,频率也很稳定。
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 ) A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9.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
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a →b 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 →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
异
10. 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这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1.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
A .基因多样性
B .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细胞多样性
12.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 个体为24%
,aa 个体为4%。
乙种群:Aa 个体为48%,aa 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 .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 .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 .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13.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 ) 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变异③自然选择 ④隔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 .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 .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 .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1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16.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17.海龟中连趾(ww)和分趾(WW 、Ww)两种类型,开始时,连趾(w)和分趾(W)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
当海龟数量增加导致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
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 为0.2,w 为0.8。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缺少食物的特殊环境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
B .海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C .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海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的进化
D .海龟基因频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海龟已经进化形成一个新的物种 18.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B .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
C .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
D .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19.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 .黄色――→⊗
黄色、绿色 B .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 .猫叫综合征 D .无子西瓜 二、非选择题 (每空3分,共24分) 1、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一)、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 .变异生物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二)、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
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 和s 控制,
黑色(S )对灰色(s )是显性。
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 的基因频率很低。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 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 )和浅色基因(s )的频率均产生 。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这表明 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
的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上述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变异后,经过长期的 ,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