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12届高三语文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2A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14
2012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2012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焙(bèi)烧靓(jìng)妆晕(yùn)车亟(jí)来问讯 B. 祓(fú)除订(dìng)正挑剔(tī) 春风骀(dài)荡 C.档(dǎng)案解(xiè)数下载(zài) 煊(xuǎn)赫一时 D.嫉(jí)恨打的(dī) 足癣(xuǎn) 抛头露(lù)面【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各项错误读音为:A亟qì来问讯 C档dàng D打的d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今年的冬奥会上,小将周洋勇夺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二十周岁前就问顶冬奥会冠军的中国选手。
B.美国如何维持世界超强的地位,继续在变换莫测的时局里扮演维护现有秩序的角色,将会是今后华盛顿的决策者所无法规避的挑战。
各位考生,2012年高考信息陆续出炉,下面是教育城高考网(/gaokao)小整理的: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全国卷),请大家继续关注教育城高考网(/gaokao)。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全国卷)一、单选题(单选(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D】A.青荇(xìng)佝偻(gōu )罗绮(qĭ)义愤填膺(yīng)B.会稽(kuàijī)携手(xié)遏制(è)豁然开朗(huò)C.发酵(jiào)阙秦(jué)倾圮(pĭ)朝服衣冠(zhāo)D.踟蹰(chí)繁芜(wú)诅咒(zǔ)约车百乘(chéng)【答案解析】:(chéng-shè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A.诽谤肤浅骇人听闻永葆生机B.祈祷签署无济于事卓有成效C.漫溯簇新砥砺品格委屈求全D.昳丽疾疹没死以闻膏腴之地【答案解析】:(委屈求全-委曲求全)3、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________暖冬的明确标准。
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________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________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________要严格质量管理,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①制定定量②因此既/又B.①制订定性②所以不仅/还C.①制定定性②因此不仅/还D.①制订定量②所以既/又【答案解析】(①“制订”是创制拟定的意思,而“制定”则是定出法规、计划等,依据文意应选“制定”。
“定性”是指对犯有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的性质或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定量”则是测定物质所含成分的数量,据文意应选“定量”。
2012年高考(243)全国课标卷最新语文模拟试题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2012届高三语文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2A大纲人教版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一致的一项是 ( ) A.依附.本埠.老师付.物阜.民丰B.稗.草裨.益碧.螺春弊.帚自珍C.觊.觎侪.辈荠.菜汤济.济一堂D.蛊.惑鼓.噪绩优股.余勇可贾.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迪拜——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日前,冯三镇客运站和永温乡客运站的43名农民工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在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六万余元工资。
B.全国人大代表、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8日上午在接待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将会提供补助,补助金额可能高达6万元人民币。
C.据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3月22日第十八个世界水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与污水大量产生有关,每年致病致死数以百万人计。
D.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一种原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Ⅰ试题(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粮囤/囤积居奇觊觎/坚贞不渝坍圮/杞人忧天B.玷污/拈轻怕重信笺/流水浅浅弩弓/呶呶不休C.委曲/曲高和寡埋没/阴霾密布时髦/耄耋之年D.蹊跷/独辟蹊径喑哑/深谙此道咋呼/令人咋舌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一些医学书刊称每天喝八杯八盎司的水对健康很有益,于是此说成了许多人养身的金科玉律,但《美国肾脏学会期刊》重申:目前无明确证据显示多饮水有益健康。
B.这个老者生得一副吉人天相:浑身没有多余的肉,精瘦得像一只老鱼鹰,脸色黑红且很有光泽,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有精神,而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尤其明亮。
C.别看这位教授口若悬河、振振有辞的演讲只有半个小时,讲稿却是以几十年的学养做根基,在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了几十个经典案例后,数易其稿写成的。
D.入冬以来,剧烈降温并没有影响年轻人快乐的情绪,上海衡山路一些酒吧用新潮的文艺演出吸引顾客,即使不是周末,这些娱乐场所也天天爆满,一片歌舞升平。
3.阅读下面的文字,找出人造生命诞生过程的四个关键性词语。
(4分)美国科学家将一种丝状支原体细菌的染色体解码,生成DNA的4个碱基A、G、C 和T,并利用化学方法将碱基拼接成新的DNA。
再将人工合成的DNA放入酵母液中使之聚合,聚合后的人造DNA被植入一个受体细菌中。
通过生长,受体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胞,一个带人造DNA,另一个带天然DNA。
接着,利用抗生素杀死带天然DNA的细胞,筛选出带人造DNA的细胞,这就是人造的新生命。
随后,新的生命不断繁殖,越来越多。
4.这一话题,分别以赞成者和反对者的不同口吻,选择某一角度,简要陈述理由。
(5分)赞成的理由:反对的理由: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归有光公讳宪卿,字廉甫。
2012全国高考模拟试卷(新课标卷)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点“求异”思维江曾培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
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
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
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
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
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
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题 号第Ⅰ卷第Ⅱ卷总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得 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
《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
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
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广东省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仿真试题语文试题(二)解析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孬种/挠头噪声/海藻数落/数说B.书箧/狡黠敛财/潋滟弹丸/弹弓C.孵化/敷衍豆豉/鼓弄曾经/曾孙D.耆宿/蹊跷婉拒/腕力散漫/散步【答案解析】D。
A.nāo/náo;zào/zǎo;shǔ。
B.qiè/xiá;liǎn/liàn;dàn。
C.fū;chǐ/gǔ;céng/zēng。
D.qí/qī;wǎn/wàn;sǎn/sà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公园里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往往是第一次见到。
在其间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逛逛公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真是两全其美。
A.惟妙惟肖B.出人意表C.神气十足D.两全其美【答案解析】C。
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A.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
B.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D.两全其美:是指做一件事顾及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省直、中央驻穗单位及广州市公务员虽然目前并未完成公费医疗与医保接轨,但广东省、广州市相关职能部门均表示,公费医疗改革并没有停顿。
B.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有人已经喜悦还家,有人正在回家的路上,还有人滞留在各大城市的车站,苦苦等待那张牵连温暖与亲情的车票。
C.中国冰雪健儿们在温哥华冬奥会取得的战绩,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管是男女项目还是团体项目,抑或是各单项,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D.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2012年新课标高考地区语文预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五题(二)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27分)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低碳墨守成规契合(qiè)称心如意(chèn)B.喧闹对簿公堂炽热(zhì)为虎作帐(wèi)C.臆造矫揉造作纤丝(qiān)呱呱坠地(gū)D.蛰伏名不副实绯闻(fēi)蓦然回首(mò)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 提出产生适合B. 提出引发合适C. 提醒产生合适D. 提醒引发适合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位护士读了《白鹿原》后在给陈忠实的信中说:“我想,写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还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吗?”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这一鲜明的形象就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突出地成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012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检测试题(附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夯实一脉相成精髓(suǐ)间不容发(fā)B.佳奖提纲挈领缴费(jiāo)前倨后恭(jù)C.泄露中西合璧矫正(jiǎo)妙语解颐(yí)D.翰旋明辨是非渲染(xuān)心广体胖(pán)【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项:一脉相承;间不容发(fà)。
B项:嘉奖;缴费(jiǎo)。
D项:斡旋;渲染(xu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诛连九族不尽人情犯罪分子寥寥无几B.崭露头脚鬼哭狼嚎萎靡不振以儆效尤C.邻近年底泉香酒洌戛然而止面容姣好D.乏善可陈孽根祸胎声如洪钟灯火阑珊【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A.诛-株,尽-近;B.脚-角;C.邻-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政府在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配之以的货币政策,并灵活运用价格、汇率、税率等经济杠杆,对拉动投资、刺激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这次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如海啸一般席卷了全球,牵涉各个领域。
试卷类型:A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二语文答案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建议使用时间:2012年3月上旬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2011·潍坊二模)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
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
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
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
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
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2011·湖北天门二模)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亲政篇【明】王鏊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
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
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
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
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
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
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4分)译文:⑵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3分)译文:⑶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3分)译文:8.“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9.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2011·海口三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⑵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⑶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⑸,檐牙高啄。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怪人[乌拉圭]比亚纳①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
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
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
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
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
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
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
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
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
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
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