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次血运重建_王伟民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2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冉聪敏【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年(卷),期】2024(22)6【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在医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1例,试验起始于2022年1月内,终止于2022年12月内。
试验以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7例行冠脉介入治疗方案,观察组34例行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方案,比对治疗结果。
结果:经比对,两组治疗前相关数据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血流分级与冠脉血流参数方面,观察组血流分级更高、左前降支收缩期血流峰值、左前降支舒张期血流峰值以及冠脉血流储备均更高(P<0.05);细胞因子与氧化应激方面,观察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清丙二醛均更低,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更高(P<0.05)。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结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分级,可积极控制其冠脉血流参数、细胞因子与氧化应激指数,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都可得到增强。
【总页数】4页(P21-24)【作者】冉聪敏【作者单位】高阳县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直接经冠脉介入治疗与溶栓联合直接经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2.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3.PCI联合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4.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5.冠脉内逆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发展历程近年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搭桥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式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
早期,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主要采用的是开放性手术方式,即搭桥手术。
这种手术需要切开胸骨,暴露冠状动脉,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移植血管进行搭桥。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但由于技术成熟、效果可靠,长期以来一直是冠脉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逐渐走向微创化。
介入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方式。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不需要切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扩张器扩大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血液流动。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扩张术后,将支架通过导丝放置在血管内,以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发展出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突破。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急诊介入治疗通过在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尽快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介入治疗外,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还发展了一项新技术,即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种利用机器人系统来进行手术的方法。
通过机器人系统的精确操作,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更加安全、精确和有效。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血运重建术血运重建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手术,用于改善和恢复狭窄或阻塞的血管的血液流动。
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疾病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血运重建术进行详细介绍。
血运重建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心脏供血。
通过血运重建术,医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从患者的主要血管中取出一段健康的血管,如内胸动脉或桡动脉,并将其搭接到冠状动脉之上,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
这样,血液就可以顺畅地流向心脏,恢复正常的供血功能。
血管成形术是另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通过一根细长的导管将一个膨胀性球囊插入到狭窄的血管中。
一旦球囊到达狭窄处,医生会将其充气,以扩大狭窄的血管段。
随后,医生会将一个支架放入血管中,以保持血管的开放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血液流动,并有效减轻冠心病引起的症状。
血运重建术在治疗和管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帮助恢复血液流动,保证心脏正常供血。
这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尤为重要,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其次,血运重建术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通过扩大和搭接狭窄的血管,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最后,血运重建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活动受限,而丧失了一定的生活能力。
经过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体力活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运重建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本身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组织损伤。
此外,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这些药物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健康,进行定期的体检和随访。
他们应该遵守医生的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合理饮食和适量锻炼。
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与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为了及时识别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并采取药物治疗措施,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一、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识别冠脉介入术后冠脉无复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两个方面。
1. 患者自身因素(1)年龄:年龄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管壁变得非常薄,容易被介入性血管插入引起损伤,从而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
(2)基础病情:患者的基础病情也是影响冠脉无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血管壁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加了冠脉无复流的风险。
2.手术操作因素(1)导管操作技术:在冠脉介入手术操作中,导管的操作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
如果在操作中不够细心,轻易损伤到血管壁,就很容易引发冠脉无复流的情况。
(2)手术过程中的血栓形成:在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促进患者体内的血栓形成,导致冠脉无复流。
当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时,首先需要及时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做好准备。
二、冠脉无复流的药物治疗冠脉无复流的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治疗效果。
1.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冠脉无复流的情况时,首先需要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保持冠脉的通畅。
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有效的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患者的血氧含量,减少缺氧情况的发生,有效的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3.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也是治疗冠脉无复流的常见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扩张血管,增加冠脉的通透性,改善冠脉循环情况。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王伟民 霍勇 葛均波代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 R541.4·专家共识·DOI :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1. 05. 002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王伟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通信作者:王伟民,Email : weiminwang@ ;霍勇,Email : huoyong@ ;葛均波,Email :ge.junbo@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更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病变,而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常贯穿于各种复杂病变,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度,是心血管介入医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或伴有扭曲、成角、弥漫的严重钙化病变,手术即刻的并发症以及早期和晚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正确地识别、评估钙化病变,选择恰当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都非常重要。
2014年,来自国内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共同起草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
该共识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群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建议,对我国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年以来,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相继发表,腔内影像学优化介入治疗,特别是优化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理念逐渐被接受和推广,同时新器械、新技术开始应用于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中。
国内外许多学术机构相继更新或制订了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指南。
2015年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发表《欧洲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专家共识》[2]。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导语】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共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 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
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
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
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
优化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沈卫峰;张瑞岩【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5)012【总页数】3页(P661-663)【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作者】沈卫峰;张瑞岩【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20002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迅猛发展。
2016年,全国PCI病例数超过66万,经桡动脉入径广泛使用,各种介入操作和相关影像学技术蓬勃开展[1]。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高危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例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越来越多见。
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仍具挑战性[2-4]。
且PCI患者常存在较多的内科合并症,故而血运重建的决策需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以提高整体临床疗效[5-6]。
在本期《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温尚煜教授及其团队总结了2000年1月至2016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连续248例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旋磨术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关键操作技术[7]。
尽管这些经验来自单中心,却仍值得国内同行们借鉴。
显然,PCI术前冠状动脉病变钙化程度的严格评估、术中介入治疗策略的正确选择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及时防治,是优化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关键。
1 如何评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严重性在X线透视下清晰可见的冠状动脉钙化,大多为老年退行性冠状动脉Monckeberg钙化(中层钙化)。
但是,真正引起介入操作和支架置入困难的主要是严重冠状动脉内膜钙化(斑块钙化),尤其是当钙化累及范围>270°或整个血管圆周时,冠状动脉造影对此很难识别。
虽然无创性冠状动脉CT造影(CTA)对检出冠状动脉钙化较为敏感,但对内膜钙化的判断尚存在严重不足[8]。
左主干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作者:王伟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标签: 关键字:王伟民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的定义及分类左主干病变(LM)是指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另外多发大动脉炎、纵膈放疗或手术损伤等也可导致左主干病变。
左主干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
在解剖上分为三个部分:(1)开口部,即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于主动脉部分。
(2)干段或体部。
(3)末段或分叉部,大多数左主干病变累及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按侧支情况分为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两种亚型,前者指以前经冠状动脉移植搭至左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主干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存在自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后者指不存在上述的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支循环。
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左主干病变较一般冠状动脉病变为重,特别是伴有重度狭窄的左主干病变危险性更大,药物治疗远期疗效差,死亡率较高,因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主要是血运重建。
80年代左主干病变被视为是PCI的禁忌证。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操作技巧及器械的进步,许多既往被公认的高难病变已成为介入心脏病专家涉足的领域。
自90年代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拓宽了PCI的适应证,心脏介入医生开始应用裸金属支架治疗LM病变,但术后再狭窄率比较高,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搭桥术。
2000年后进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应用DES治疗左主干病变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有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指征是:(1)左心功能好且左主干病变解剖位置适合支架术者,如开口和干段病变;(2)急诊临床情况如急性左主干闭塞;(3)由于进展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肾功能严重衰竭而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危患者;(4)合并左主干的多支血管弥漫病变而解剖部位不适合移植桥吻合的患者。
常用血运重建方法
血运重建是指通过手术或其他介入性方法,为缺血或血液供应不足的组织、器官或身体部位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血运重建方法:
1.血管搭桥术(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用来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取自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通常是胸内动脉或桡动脉)进行搭桥,绕过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2.腔内支架(血管支架)植入术:通过导管技术,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放置支架,以扩张血管,保持其通畅。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冠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的介入治疗。
3.动静脉瘘手术:用于透析患者,通过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创建一个人工通道,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血液透析。
4.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主动脉狭窄处,然后充气球囊以扩张狭窄的血管。
5.旁路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周围创建一个旁路,以绕过血管阻塞部位,常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疾病。
6.药物溶栓治疗:通过给予静脉内溶栓药物,溶解血栓,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疾病。
这些方法通常由心脏外科医生、介入心脏专家、血管外科医生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进行。
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的部位。
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研究刘健;席晓霞;王伟民;马玉良;李琪;刘传芬;王昭;卢明瑜;赵红【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23)010【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124例患者,共127处病变.对所有患者进行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分析其手术特点、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124例患者中95例(76.6%)行直接冠状动脉旋磨术,29例(23.4%)行补救性冠状动脉旋磨术,术后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0±0.06),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2)个.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36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2±0.04),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2)个.术中共有19例(15.3%)患者发生并发症,除1例术后12 h因心原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处理后均获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15.8(1.7,60.0)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4.9% (6/122).结论对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的患者宜选用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总页数】5页(P550-554)【作者】刘健;席晓霞;王伟民;马玉良;李琪;刘传芬;王昭;卢明瑜;赵红【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相关文献】1.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内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严重钙化病变 [J], 张建起;王燕;梁国庆;刘军祥;姜铁民2.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研究[J], 赵兵兵;李滔;田刚;孙中华3.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病变的近期效果分析 [J], 李琪;刘健;卢明瑜;赵红;马玉良;刘传芬;王伟民4.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研究 [J], 叶慧明;卢明瑜;王伟民;刘健;赵红;马玉良;李琪;刘传芬5.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临床分析[J], 李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与应用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
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来改善血液供应,保护心肌功能。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及其应用。
一、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概述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是指通过介入治疗手段,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
常见的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血管内球囊反搏术、介入手术等。
1. 冠状动脉扩张术冠状动脉扩张术是通过导管植入至狭窄的冠状动脉部位,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通畅。
常见的冠状动脉扩张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球囊扩张术。
2. 血管内球囊反搏术血管内球囊反搏术是通过导管将球囊插入主动脉,通过球囊的膨胀和缩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并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缺氧病变。
3. 介入手术对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手术手段进行冠状动脉的重建,从而恢复心肌的供血和功能。
二、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的应用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主要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心肌梗死患者。
这些患者常常存在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需要尽快恢复冠状动脉供血,以保护心肌细胞,并避免进一步心肌损伤。
除此之外,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还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绞痛患者等。
通过改善血液供应,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三、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的效果与风险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并提高心肌功能。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然而,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的风险可能会较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心脏再血流灌注疗法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心律失常等。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王伟民;霍勇;葛均波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2)002
【摘要】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更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病变,而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常贯穿于各种复杂病变,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度,是心血管介入医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或伴有扭曲、成角、弥漫的严重钙化病变,手术即刻的并发症以及早期和晚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正确地识别、评估钙化病变,选择恰当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都非常重要.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王伟民;霍勇;葛均波
【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从《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发布看中国胰腺癌的规范化综合诊治 [J], 王理伟;陈栋晖
2.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中国专家共识 [J],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3.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J],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4.正向夹层再入真腔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J], 葛均波;霍勇;汝磊生
5.攻克冠脉介入领域“最坚固的堡垒”——《2012冠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草案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