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摘要: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主要描写一群女性的“逃离”。
她们要逃脱的是,是家庭,是婚姻,更是逃离自我;带着的是无可奈何,是迷茫,是惆怅.但是逃离终究要有个目标,漫无目的地逃离终会停止,就好像一直被原点牵引一样,终有一天会回到原点.本文主要是对《逃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技巧进行分析。
ﻭ关键词:《逃离》女性主义叙事技巧Abstract: Alice nroe s escape themain descriptio nof a group of women toescape. They t to escape the shackles offamily,marriage,andrefled self;withthe helpless,confused, melancholy. Butafter all hefled goals,aimles sly fleeing eventually stop, it seems to he been towed,like the origin, will onedayreturn to the origin. This article is the escape of femist narrative techues for an alysis。
Keyword: escape Femist NarrativeSkills引言中外作家们对于女性的出走和逃离这一题材都情有独钟,因此,描述妇女的逃离故事的作品有许多优秀之作。
女性或许需要这种行为来促进她们的成长。
逃离,迎接新的开始,或者辞去旧的过去.在《逃离》这部短篇中,不同的角色都逃离着不同的原点。
离家出走的女孩卡拉,现在又要逃离她的丈夫;逃离了学术的朱丽叶,选择了偶遇的男子;一次次逃离的观念闪现在心头,你无法预料它何时到来,当你认为你早已经遗忘了逃离之时,它却又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逃离还是回归——析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风格摘要: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讲述了多个女性不同层次的逃离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自己独到的叙事风格。
小说巧妙地运用两条线索交错进行的叙事方式、多个叙事视角相互转换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技巧,深刻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境和百般犹豫之后的逃离与回归,深化了故事“逃离”的主题,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逃离》;叙事风格艾丽丝·门罗是当代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加拿大女作家之一,以短篇小说享誉世界。
门罗自少女时代开始写作小说以来,迄今已创作发表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均获得了国内外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艾丽丝·门罗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两次吉勒文学奖,以及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诸多国内国际大奖。
2013年,82岁高龄的素有“加拿大契诃夫”美誉的门罗,因其巨大的文学成就,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门罗的小说质朴清新且叙事独到,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洗去铅华后的自然回归之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门罗风格”。
门罗所钟情的素材是小地方普通女性的平凡生活,其文笔简约,文风质朴。
但是,她如何做到用朴实的文字来表述深挚的情感,用简单的故事去触及严肃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短篇小说《逃离》中的叙事风格,来呈现门罗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两条线索交叉进行,推进情节发展《逃离》讲述的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小镇女子卡拉当初逃离了家庭,与马术训练师克拉克私奔。
婚后,夫妇共同经营着一个马棚。
由于受不了婚姻中一些难言的龃龉,卡拉在邻居西尔维娅的帮助下出逃。
但是,终因情感上的难以割舍,她又半道返回,重新回到克拉克身边。
但这只是故事的表层,同时若隐若现的还有卡拉的邻居西尔维娅——贾米森太太的故事。
西尔维娅是大学教师,其丈夫贾米森是位诗人,夫妇相差约20多岁。
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摘要】《逃离》是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体现在情感细腻、人物描写细腻、叙事流畅和深刻揭示人性方面。
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刻画了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
叙事风格自然流畅,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故事的发展。
故事中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结尾处,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读者启示,展现了艾丽丝?门罗卓越的写作技巧。
通过对这些艺术特色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带来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逃离》,艺术特色,情感细腻,细腻的人物描写,自然流畅的叙事风格,揭示人性的深刻,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读者启示,展现艾丽丝?门罗卓越的写作技巧。
1. 引言1.1 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人物塑造,她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逃离》中的角色形象生动而真实,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被刻画得深入且细腻,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门罗的叙事风格自然流畅,行文间自如转换,不拖泥带水,让读者沉浸其中。
她巧妙地展示了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情感交织,让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逃离》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人性的鉴赏品。
通过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挣扎,门罗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会在故事中找到启示和思考。
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她卓越的写作技巧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让人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和反思。
2. 正文2.1 情感细腻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情感细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纷繁复杂。
在《逃离》中,主人公艾米丽经历了种种变故和挣扎,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困惑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逃离》中的隐性叙事分析®张硗<学教育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艾丽丝•门罗(A lic e Munro)的短篇小说《逃离》从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 状、探索女性内心世界、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读者很容易读出来的小说主题。
而在这一显性主题背后 还隐藏着申丹所提出的叙事的“隐性进程”,通过对故事情节、意象设定、环境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仅 仅关注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认识到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在社会中就必定要受到某种束缚,面对 现实生活,任何人都无处逃遁,只能在与之周旋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隐性进程《逃离》艾丽斯•门罗现实生活当代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 ,2〇13 年以“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的称号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短篇小说 《逃离》收录于同名短篇小说集中 第一篇:卡拉因厌倦与父母的生 活而离家出走,后与辍学闯荡世 界的马术教师克拉克结婚并依靠 经营马场为生,然而婚姻的压抑 与生活琐碎使得卡拉的内心再次 掀起逃离的愿望。
她在邻居西尔 维娅的资助下乘车逃往多伦多,途中思及未来生活可能遇到的艰 难,卡拉最终选择向丈夫求助,放 弃了逃离的计划。
小说的故事情 节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 是通过回忆倒叙将记忆与现实进 行重组,更好的描写出主人公内 心的渴望与挣扎,带给读者不一 样的阅读体验。
申丹(2013)在叙事 学的研究中提出叙事的“隐性进 程”这个概念,认为小说叙事中存 在隐性主题,与显性文本构成互 补或颠覆的关系,发掘隐性主题 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说《逃离》中,在男权社会下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这一显性主题 背后还隐藏着一种隐性叙事进程,发掘这一隐性主题有助于更 好地理解作品。
1.显性叙事进程及主题从这部由女性作家门罗所勾 勒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读 者们很容易解读出其中所体现出 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作为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女作家,其作品总是引人深思。
《逃离》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文将针对《逃离》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探析,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主题的内涵、原因和影响,探讨这一主题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逃离的内涵与分类在《逃离》中,“逃离”作为一种行动或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多种形式和类别。
这些包括心灵上的逃避、生理上的迁移、文化传统的冲突等等。
通过对不同形式逃离的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角色对生命境遇、生活状况和社会压力的反应与态度。
同时,也体现出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反抗和突破,寻找心灵安慰的强烈渴望。
三、《逃离》中逃离的原因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逃离的原因多样而复杂。
一部分人为了寻找内心自由、逃避旧有环境和心灵的困境;一部分人则因外界的压迫与社会的无情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还有部分人在生活中渴望新的开始与机会,选择了离别熟悉与打破现有的安逸生活。
这一系列的“逃离”,正是反映了当代人生活现状和心理压力的映射,让我们对于个体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思考。
四、逃离的内涵及其在生命存在中的价值《逃离》中的“逃离”不仅仅是行为本身,更是对于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与表达。
逃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使得角色们在心灵上得以释放,从固有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和生命意义。
这种“逃离”对于个体生命存在来说,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和突破,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五、逃离主题的深远影响艾丽丝·蒙罗通过《逃离》中的“逃离”主题,不仅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内心困境,也唤起了读者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与反思。
这一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遍价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探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外,该作品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使得“逃离”这一主题成为了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之一。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是当代美国文学中备受关注的女作家,其作品往往关注个体心理的探索和社会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逃离》是她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中描述了一连串逃离的故事,让人不禁对逃离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针对《逃离》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探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主题内涵。
二、逃离的主题背景《逃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束缚的社会环境中,作品中的人物为了追求自我、摆脱束缚、实现内心真实的自我,不断地选择逃离。
这些逃离不仅仅是为了空间上的迁移,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挣脱和超越。
这一主题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思考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知、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
三、逃离的多层次内涵1. 物理空间上的逃离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远离熟悉的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来实现对现实环境的逃避。
他们为了摆脱各种社会压力和限制,寻求自我空间,以期获得自由与解放。
这一层面的逃离体现了个体对于舒适区以外的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挑战。
2. 心理层面的逃离在心理层面,人物为了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挣脱过去或现实对自我意识的束缚。
这种逃离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期望、理想、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在不断地追求、思考和质疑中,个体逐步认识和挖掘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
3. 家庭与社会的逃离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作品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个体为了摆脱家庭矛盾和社会压力,选择逃离原有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这一过程既是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反思与挑战。
四、逃离的启示意义《逃离》中的逃离主题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还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逃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对和抗争方式。
通过逃离,个体可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
其次,逃离的过程也是个体成长的过程。
97803 艺术理论论文艾丽丝?门罗小说《逃离》的艺术特色在加拿大文学界,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以“当代契诃夫”著称。
门罗所写的都是些生活琐事,故事大多发生在加拿大南安大略的偏僻小镇上。
她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向我们展现大千世界的微观缩影,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捕捉生活中令人绝望的真相,因为门罗所写的故事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她用女性的敏感关照人的内心世界,于善恶中洞见人性的幽微。
在这里主要分析门罗小说《逃离》的写作特色。
一、纯粹的女性视角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是近乎纯粹的女性世界,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讲述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故事,展现女性的婚姻状况、思维方式和精神情感,所截取的都是一个女性生命中重要的横断面,如:相遇、爱情、死亡等。
门罗笔下的众多女性都具有现代进步性,她们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反抗,渴望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这些女性身上也存在诸多矛盾,坚强与懦弱、崇高与欲望同时存在于她们的个性中,并最终影响了她们人生的轨迹。
这也使得门罗作品中的女性大都充满了悲情色彩,她们在琐碎平庸的生活中挣扎,最终却不得不向生活妥协。
例如,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就塑造了一个想要逃脱自己婚姻和窘境的女性形象,她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抗争,可是在脱离了原本的生活之后,她却对未知的新生活感到巨大的恐惧,无法找回自我。
最终,她还是回到了以前受压制的不自由状态之中。
门罗笔下多有这样的女性角色,而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是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的生活的无情。
同时,年长女性与年轻女性之间的关系,也是门罗作品的关注点。
她们之间所呈现出来的联系,在门罗的小说中被处理得微妙而复杂,超越了一般作品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相对单一化的联系。
例如,在小说《激情》中,比起女主人公格蕾丝的未婚夫,格蕾丝与她的婆婆相处得更加融洽、温馨,婆婆似乎更了解格蕾丝的内心世界。
这些女性之间的关系也正是门罗作品中值得深深思考的地方,无疑为作品的内涵增加了无限的外延。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的作品《逃离》以精致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主题内涵为读者带来一次次心灵之旅。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主题——“逃离”进行深度探析,以解读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含义及与人物、情节、情感的联系。
二、作品概述《逃离》是艾丽丝·蒙罗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对主角及几位人物的描写,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束缚、矛盾以及逃脱与追逐。
本作品中“逃离”不仅是行为上的体现,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追求。
三、逃离主题的体现(一)人物形象中的逃离在《逃离》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都在各自的困境中寻求逃离。
如主角的逃离,她从一种生活模式中挣脱出来,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价值。
其他人物也各自有着不同的逃离动机,比如追求爱情、渴望自由、寻求真实自我等。
这些人物通过各自的逃离行动,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
(二)情节发展的推动小说中,“逃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成为了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们的行为选择,都围绕“逃离”而展开。
正是这些行为和选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如一些人物为了逃离而进行挣扎与选择,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着故事的进程。
(三)情感内涵的挖掘在《逃离》中,“逃离”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逃避或出走,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它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通过对“逃离”的描绘,作品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情感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逃离主题的深层含义(一)对生活困境的反抗“逃离”主题在《逃离》中,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困境的反抗精神。
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束缚时,往往会选择逃离作为抗争的方式。
这种逃离是对命运的反抗,是对束缚的挣脱,也是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除了反抗生活困境,“逃离”也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人们在逃离的过程中,往往会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价值。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爱丽丝·门罗的《逃离》的主题余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 要: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在她的短篇小说《逃离》中讲述了一位平凡的女子在面对家庭和社会两难的困境而选择不同方式逃离的故事。
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故事的结构模式和主题。
关键词:叙事学;爱丽丝.门罗;逃离作者简介:余华(1992.3-),女,汉族,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25-01“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又称“结构主义叙事学”。
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77:88)认为,在所有叙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模式,叙事分析的核心是找出这个结构模式。
《逃离》的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原因:A想要B;行动:A逃离去追求B;结果:A仍然想要B(A没有获得B,或A在短时间内获得B,但是为她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此处,A代表女主人公,B代表理想中自由幸福生活。
《逃离》的主题:女性的逃离,反映女主人公不堪忍受生活的束缚与重压而选择逃离时下的生活,到一个陌斗的环境中去寻找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
然而,最终女主人公没有得到理想的自由生活而不得不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
小说以“逃离”为关键词,以行动的“逃离”为序列。
一共叙述了两次逃离,分别是妻子逃离丈夫与女儿逃离父母。
一、女儿逃离父母在小说中,卡拉第一次逃离的原因,是追求真爱,逃离不关心自己的父母;行动上,卡拉从父母的房子里逃跑前往克拉克的房子;结果是卡拉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理想的爱情,但却为此付出了与父母断绝关系的代价。
女主人公卡拉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
鉴赏爱丽丝·门罗小说《逃离》叙事的现代性特征李雨施 云南大学 文学院摘要:《逃离》是爱丽丝·门罗同名短篇小说集《逃离》中的第一篇小说。
门罗使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卡拉两次逃离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性气息,一是叙事的“空间性”特点即碎片化叙事,包括小说结构的碎片化和故事场景的碎片化;二是人物塑造从传统的外貌行为描写转向对人物心理的探索;三是女性主义的叙事氛围。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叙事;现代性爱丽丝·门罗是当代杰出的短篇小说家,《逃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门罗笔下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小镇中,以不起眼的人物为主人公,情节也平淡无常,但在冷静的叙述背后,她往往探讨了爱、性、死亡等严肃的话题,使读者进入深刻的思考。
《逃离》是一部由八个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这八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女性人物关于“逃离”的经历。
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一篇同名小说《逃离》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逃离了父母的约束,毅然与丈夫克拉克在一起,后来认识了贾米森太太,她向贾米森太太倾诉生活的不顺,准备再一次逃离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逃离》的叙事学分析,从小说叙事技巧和策略的现代性来进一步了解门罗的小说叙事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一、叙事的“空间性”埃德温·缪尔把小说情节分为“人物小说”和“戏剧小说”。
他认为“人物小说”的主要特征是“空间性”,而“戏剧小说”的主要特征是“时间性”。
“戏剧小说”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述,在时间轴线上趋于完满,而“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呈现某种静止状态,在空间中不断被重复、分配而建构起来。
“人物小说”侧重于在空间里展开故事,即其叙事是空间性的。
1虽然缪尔将空间性的叙事归为“人物小说”,但是这种叙事策略在现代小说里被广泛运用。
现代小说往往打破传统小说在时间上的有序性,突出空间的作用,将意义分配到不同的小说空间当中,淡化了时间在文本结构中的逻辑顺序作用。
探析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叙事艺术
作者:刘曲
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7期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 1931-)是当代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加拿大女作家之一,以短篇小说享誉世界。
门罗自少女时代开始写作小说以来,迄今已创作发表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均获得了国内外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艾丽丝·门罗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两次吉勒文学奖,以及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诸多国内国际大奖。
2013年,82岁高龄的素有“加拿大契诃夫”美誉的门罗,因其巨大的文学成就,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门罗的小说质朴清新且叙事独到,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洗去铅华后的自然回归之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门罗风格”,但是较之于欧美评论家进行的深入而有系统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似乎显得苍白而匮乏,而且大多数集中于整体印象式的批评研究,针对于具体的主题表达、语言特色、写作风格、叙事策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则少之又少。
本文即试图结合艾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小说《逃离》,探寻其独到的叙事风格。
《逃离》(《逃离》,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以多维的叙事视角和纵横交错的叙事手法深刻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境和百般犹豫之后的逃离与回归,揭示了女性善良敏感天性中的隐忍与坚强。
一、《逃离》中的多维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即“叙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逃离》采用全知视角模式,通过空间视角和人物心理视角的综合应用,不但成功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卡拉对现实不满,对未来盲目憧憬但又对过去情感及生活无限留恋的复杂而无奈的心情,同时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充分地描绘出卡拉试图挣脱丈夫束缚但又最终选择回归的迷惘。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全知型叙述者的身份通过不同的空间转换,从“在汽车还没有翻过小山”,到“马厩房门的后面”,再到克拉克出现时的网络描写及邻居太太生活环境的描写,向读者全面而立体地描述了主人公卡拉及其他主要人物,卡拉的丈夫克拉克和邻居贾梅森太太的生活图景,不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也由此首次揭示了卡拉逃离的真实背景。
另外,在小说后部所提到的一直徘徊在贾梅森太太脑海中的卡拉于不同空间状态下的形象对照,从“在上火葬场之后……卡拉来帮忙做所有的一切事情”,到“游历希腊时一直伴随着她的那个安详、聪慧的精灵,那个无忧无虑、慷慨大度的年轻人”,最后到“只见她的眼睛里满含着泪水……看来她很痛苦,连脸都有点儿肿了……”,侧面预示着卡拉最终的逃离。
这种空间视角的变换对比不但丰满了卡拉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更多维的视角下观察卡拉,也同时给卡拉的未来选择埋下了伏笔和可理解的因素。
在心里视角的叙述方面,小说最突出的描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卡拉的丈夫克拉克作者并无过多地直接描述,而是处处从卡拉的感受出发。
读者透过卡拉的眼睛看到她丈夫强权又颓废的现状,因而会不经意间取得与卡拉的情感共鸣,真实而又深刻。
第二,当卡拉毅然选择逃离现有生活踏上大巴车的时候,读者便开始透过卡拉在沿途的所见、所想和所做来淋漓尽致地感受她逃离的整个心路历程。
从起初的“一直把头低低埋下”到她“深深地吸气,朝田野那边望去”最后到当大巴来到“她和克拉克创业初期经常来买便宜汽油的地方”时的哭泣,卡拉内心中的犹豫、释放、彷徨和挣扎便展露无遗。
由此,读者也可隐隐地预感到小说最终的结局。
二、《逃离》中多变的叙事手法
小说围绕着卡拉的逃离与回归及邻居贾梅森太太的生活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主一辅,交织着变换不同的叙事对象和时间而展开。
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中最突出的当属错叙的使用和叙事节奏的变化更迭运用。
在小说的第二章结尾处,当贾梅森太太成功地帮助卡拉逃离并回到家中之后,一直辗转反侧到深夜才勉强入睡,这时忽然听到敲门声。
“卡拉?”一个独立段落的骤然结束似乎瞬间凝结了时空的滑动,读者带着满满的猜测和疑虑旋即被带入下一个章节——叙述卡拉的逃离过程,由此产生的悬念直至第四章才最终揭晓。
这种错叙的手法安排不但为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增加了跳跃的因素和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同时给读者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会和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波澜。
所谓的叙事节奏即叙事的“正常速度、加速、减速、省略、停顿”等。
(申丹:《叙述学和文体学能相互做什么?》,转引自《当代叙事理论指南》,詹姆斯·费伦主编,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40页)在《逃离》中,作者灵活运用了重复、停顿等技巧,形成
了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进一步赋予了作品以艺术的美感。
在对作品中重要意象事物弗洛拉的描绘中,作者独具匠心地使用了重复的叙事手法——分别在克拉克指责贾梅森太太干涉家事之时和贾梅森太太写给卡拉的信中从全知的叙事者的视角和故事人物的视角两个角度重复叙述了弗洛拉的丢失事件。
弗洛拉对马匹的安抚作用以及它本身所体现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温顺性格正是卡拉本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真实写照。
因此弗洛拉的丢失和回归正从更深的层次上印证着卡拉的逃离和回归。
在小说叙事临近结尾处,作者来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停顿”,不但为小说的顺利结尾提供了自然的过渡,而且与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和选择息息相关。
在结尾处,卡拉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丈夫的身边,而贾梅森太太也搬离了现在的房子转而住在大学公寓里,一切似乎又因回到了原点而归于平静,但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却依然充满了迷离和彷徨,就如同停顿中所描写的鸟儿,逃离或是回归都不是单一的理想生活状态。
结语
《逃离》叙述着简单但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没有眼泪,没有高歌,更没有循循善诱的尊尊教诲和叩问灵魂的启示,但是作者看似于不经意间的视角转换和节奏的变换却给平凡的故事赋予了无限的艺术内涵和律动之美。
这一切都触及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灵,也由此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和内核。
《逃离》可以当做一个豁口,让我们向门罗的艺术世界投以一窥,并由此汲取其小说那“不动声色的冷静文笔”和“大步流星的节奏”,真正体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