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
- 格式:ppt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78
结肠造瘘术的介绍与护理
一、结肠造瘘术是将结肠一段由腹壁取出,做一个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粪便排出口。
常施行于发炎或下肠道进行性阻塞、先天性或外伤性肠道破裂以及直肠癌的病人。
手术方式有下列三种。
1.肠曲结肠造口术:可为永久性或暂时性,于腹部近中线5CM处行一切口,将横结
肠的肠曲拉至皮肤外,然后在肠曲下置一支持物,以防肠子回缩腹腔内,一直放
至肠子与腹壁粘连,再将肠子切开,让粪便流出。
2.单筒式造瘘术:单肿瘤发生与远端结肠,将远端结肠封闭或切除,将近端结肠拉
至腹壁外行一人工造瘘口,以做为永久性排便及肠道减压之用。
3.双筒式造瘘术:当肿瘤发生在横结肠,将肿瘤部位以下的肠道封闭,并在近端及
远端结肠处行二个造瘘口,此为暂时性处理措施。
1.产生臭味:蛋、大蒜、洋葱、鱼、酒等
2.产气:菜豆、洋葱、啤酒、含碳水化合物饮料(汽水、可乐、果汁)、乳酪、马铃薯
3.引起腹泻:酒、啤酒、菠菜、咖啡等
4.引起结肠造瘘阻塞:坚果、葡萄干、玉米、干果、芹菜等。
四、结肠造瘘灌洗术
结肠造瘘术的护理与回肠造瘘术相同,但结肠造瘘术需定时做结肠灌洗,故须评估病人以前的排便习惯和形态,并向病人解释结肠造瘘可用灌洗法训练成正常的排便习惯。
目的:借由定时结肠灌洗以达到排出肠内粪便、气体及粘液,并养成规律之排便型态使期在适当时间排出。
但癌症末期、正接受化学或放射线治疗者不适用此灌洗术。
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体会肠造口是将肠道直接引出腹壁而使肠内容物能直接排出体外的术式,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是将乙状结肠于左下腹提出造口,是治疗结直肠肿瘤及梗阻、结直肠外伤、先天性结直肠肛门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是结肠造口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现将我院自1995年7月~2005年12月实施153例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89例,女64例,年龄35~85岁,平均62.7岁,其中因急性低位肠梗阻急诊手术16例,直肠损伤1例,平诊Miles手术136例。
2 结果2.1 2例术中发现造口肠黏膜发黑、发紫,立即游离结肠脾曲,减少张力,重新造口;5例术后第一天发现造口边缘肠黏膜暗红色或微呈黑色,经解除所有压迫造口的物品,生理盐水清洗,TDP局部照射及严密观察,血供逐步恢复;2例术后分别第六天、第八天造口处黏膜皮肤分离。
2.2 随访4年,3例出现轻度造口狭窄,经灌肠、口服石蜡油以及造口部位手指扩张,症状缓解;7例出现造口旁疝,但均较小,未影响病人日常生活,未作特殊处理。
2.3 6例由于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术前未进行造口定位,患者术后衣着、造口护理不便。
38例出现造口周围炎。
3 讨论3.1 造口位置的确定:造口位置的确定原则包括:(1)各种体位造口者均能自己看到造口;(2)造口周围皮肤应平整,避免切口瘢痕、脐凹陷、肿瘤浸润区或髂骨突起处,无慢性皮肤病,便于造口器材的佩戴;(3)造口部位应不影响生活习惯、衣服穿着;(4)造口部位应与预定切口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污染切口。
正常体型的病人造口部位应在左下腹,一般选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我们的体会是造口位置应在术前由医师、病人及其家属共同确定。
具体方法是备皮后取卧位、坐位、下蹲位及站立位时暴露腹部,根据以上原则确定造口位置,用龙胆紫涂一实心圆圈标记。
本组136例平诊手术均术前确定造口位置,术后随访4年,病人均能很方便护理,16例因急性肠梗阻手术,术前未预先确定造口位置,其中2例术后病人不能看见造口部位,给病人自己护理带来不便,4例由于造口靠近髂前上棘,造口周围不平整,佩戴造口袋后容易造成粪便外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