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印度、俄罗斯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93.50 KB
- 文档页数:1
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摘要:尽管目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能源仍然起着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杠杆作用。
能否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将决定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能源;石油一、中国能源需求的基本情况近4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5倍,占世界的8.5%。
自1991年起,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增加到16%,接近于欧洲(18%)和最大石油消费者美国(21%)。
2008年,中国已加工3.42亿吨原油(增长了3.7%),增长率为2.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燃料产量达到2.08亿吨(增长了6.9%);石油开采量接近1.9亿吨(增长了2.3%)。
中国的油田大体分布在七个相距较远的不同地区,其余数量众多的中小油田较分散。
近几年来,中国开发了拥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矿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约3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几十年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田。
可是,这些勘探发现以及原油产出一时很难改变中国大量需求原油的现状。
中国政府期望加大勘探海域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开发力度,2010年,预计开采量上升3%,每天产量为390万桶。
截止1993年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原油生产供大于求。
而目前是石油进口大国且保持外部供应稳定上升的趋势。
2008年,中国进口了一亿七千九百万吨石油(增长9,6%),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48%(2020年将超过60%)。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每天1420万桶,其中1090万桶需要进口。
美国认为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4%,而国际能源署则认为达16%。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农村发展道路与家户制传统密不可分。
而与中国相比,俄国和印度也拥有极为独特的村社传统。
通过对比研究这些国家农村发展与村社传统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中国家户制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家户制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家族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形式的核心,强调家族的长幼有序、祖孙代代相传。
这种系统不仅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结构,还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生产经营单位。
家族成员共同耕种土地、养殖牲畜,形成了家族经济的基础。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家庭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负责物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家族成员之间也存在着明确的角色划分,年长者担任领导和管理责任,年幼者则接受教育和指导。
第二部分:俄国村社传统与农村发展与中国的家户制传统不同,俄国拥有独特的村社传统。
俄罗斯的农村社会早在民主制度建立之前就形成了村社制度。
俄国村社制度强调集体经济和共同决策,村民共同决定土地的使用和经济分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也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俄罗斯国内的社会变革,俄国的农村发展也逐渐面临挑战。
过去的村社制度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
俄国开始向市场化和个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村社制度。
虽然这一过程面临一些困难,但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印度村社传统与农村发展印度的村社传统同样独具特色。
印度农村社会以村庄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一种以卡斯特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村民的工作和婚姻有特殊的规定,同时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变化。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被世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初期,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因人口多而给农业发展带来压力、都以发展成工业大国为目标、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然而发展到今天,两个国家又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前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到底这两个国家在经济环境上有什么差异,今后又会如何发展,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经济的增长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论证印度在将来是否会超越中国。
关键词:中国印度政府经济环境增长模式前言2 0 0 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WCY)中,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方面有:对外直接投资、股市资本、国外直接投资、移动通信增长、货物与服务出口、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管理人才优势、财政预算、计算机、未来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国家相比,排名优势最大的项目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第1位)和经济内需(第3位)。
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有:公共财政(第1位)、就业(第2位)、经济内需(第2位)、国际贸易(第5位)和科技基础设施(第6位)。
较弱的领域有:卫生与环境(53位)、管理(51位)、教育(49位)、商业物流(43位)等。
本文将持续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从这几个方面去比较分析中国和印度的优势和劣势,洞察两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1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印度和中国都处在亚洲,缺乏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的历史传统,而且经历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期,因而在现代化初期,政治上都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一一程度不同的威权主义色彩,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从独立到现代化,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极大,大的改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例如对经济的规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产权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的主导等等都可以强烈地看到政府作用的结果。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中国和印度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今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且都是人口突破12亿的人口大国,近些年都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获得“人口红利”,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China and India, with large, increasingly urban population ,are both in the midst of their w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gniting the Brazilian and Russian economies in a demand-and-supply cycle”(Goldman Sachs 2013)。
但是由于之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方面会有着不同的趋势,这种变化势必会对两国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经济体,尽管近年来部分国家经济开始萎缩,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仍在持续增长。
在经济结构上,中国第二产业的创造GDP比重是最高,而印度则是第三产业。
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GDP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样看来印度与中国有着旗鼓相当的实力。
在GDP 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 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Global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has accelerated the shift by 5-10 years(lecture notes)。
印度“十五”计划期间,GDP 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较快的,因为印度经济增长率的基数较为狭窄。
印度的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宋鲁郑作者简介宋鲁郑,祖籍山东。
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
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
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
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
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
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
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
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1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
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
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
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
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
形势与政策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政(一)班2008402039陈琛形势与政策自2008年底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第一波冲击已经过去。
现在各国都基本上进入了坎坷曲折的恢复期。
但是,这场危机并未退去,如若掉以轻心,出现反复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对当下世界经济形式的普遍认识是:1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出现根本好转,2金融危机出现新一波冲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和蔓延。
虽然,经济危机的首轮冲击已经基本平息,且各国已经出台了符合本国情况的救市措施并已付诸实施,但即使行之有效,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世界经济的一个黄金时期确实已经渐行渐远”。
即使经济危机退去,留下的也将是世界经济疑似滞涨的现状。
拉动世界经济的三个“火车头”,即美国、日本和西欧,现在都已经熄火了。
而之所以这场经济危机未能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是因为世界经济出现了三个新“火车头”——中国,印度,俄罗斯。
然而这三个新“火车头”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了高度发展的迷茫期,而大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还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各样因素还未发展起来。
正如前一段时间欧洲等国家呼吁中国救世时我国的回应,我国保证自身的经济健康发展便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
这场经济危机绝非偶然,也不是绝对美国主导,次贷危机恐怕也只是一个导火索,其根源所在是“低利率下低通胀高增长”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一股独大”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弊端和隐患。
“正如一直以来讨论的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各国都在观望这种失衡到底能走多远,现在总算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世界经济疑似滞涨,宣告进入了令人痛苦的纠偏阶段。
”经济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种市场经济自我改革和自我调整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时期的必然产物。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总的来说,机遇有四点:一是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三是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扩大利用国际资源、人才的新机遇,四是全球经济调整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带来历史性机遇。
中国印度收入状况的比较权衡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配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问题。
认识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实际上也是认识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结构。
中国与印度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差异一定意义折射出了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和不同。
印度的经济增长因素、人力资本的决定因素与土地制度的安排对于印度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以及贫困等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收入分配变动也不否认市场化竞争机制所发生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要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制度性安排、政策性因素等视角进行思考,某种意义上,后者对于中国的收入在结构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两个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中印两国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可比性,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化问题。
中印两国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极大兴趣。
一、中印比较何以可能?如何比较?我认为,中国与印度的收入分配进行比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第一,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都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国有制观念的影响,当中国建国初期选择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印度同样也加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管理,两国都认同社会主义平等正义的价值观;第二,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经济发展中面临人口和就业的压力都比较大,农村部不平等、城市部发展不平衡和收入的不平等都有不同表现;第三,两国同样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农业人口比重都比较高,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平衡,有较大的城乡差距;第四,两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特点同样很明显,印度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中国有东部、中部和西部差异;第五,两国都正在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印度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化改革与制度性因素成为影响两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第六,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直接干预在两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中国政府仍在一定程度上管理着经济事务,印度经济在许多领域仍然受到政府管制,所以收入分配与不平等与此密切相关。
金砖四国发展模式比较摘要: :金砖四国(BRIC),这个由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创造的新词,把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联系了起来。
“BRIC”是由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而成,由于“BRIC”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故称为“金砖四国”。
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来阐述金砖四国发展模式的不同。
关键词: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经济增长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经济增长动力巴西:巴西增长动力基本上是内需,其中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达到八成左右,而外需(即净出口)的贡献则只有2%~3%,有的年份更低甚至为负。
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巴西的投资率一向偏低,不到20%。
这主要是由于巴西的实际利率和赋税很高,投资成本高而产生的“挤出效应”。
2007年卢拉政府开始推行“加速经济增长计划”,努力将投资率提升至25%。
俄罗斯:普京自执政伊始,就高举着“强国富民”的旗帜,准备重振俄罗斯的大国雄风。
普京没有让俄罗斯人失望,自执政以来,在普京的治理之下,俄罗斯经济已经完全摆脱了转型所导致的危机,经济连年平稳增长,有几年甚至出现了高速增长。
可以说是“普京之谜”创造了一个“俄罗斯之奇”。
由于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涉及到对其经济转型整体的评价,因此,不能随便简单地下结论,需要深入分析。
究竟如何解读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呢?当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国际能源价格较高,俄罗斯能源出口拉动了其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观点,在俄罗斯和西方以及中国学术界都是占主导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普京的个人因素,也就是普京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和经济战略的调整。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主要是制度转型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整体性改善。
【1】印度:(一)经济制度变革是首要动力,那就是推行和推进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
中国发展模式与印度发展模式比较
阿玛蒂亚·森;严荣(摘译)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2006()4
【摘要】改革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与改革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大众教育在快速和广泛增长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重大一步是在改革前迈出的。
事实上,到1982年中国15-19岁年龄段中男性的识字率就已高达96%,这个年龄段中女性的识字率也高达85%,这使参与式经济发展成为可能,而这是那时的印度无法做到,并且即便现在也很难做到的。
【总页数】1页(P64-64)
【关键词】中国发展;模式比较;印度;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大众教育;识字率;年龄段;改革;参与式
【作者】阿玛蒂亚·森;严荣(摘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48
【相关文献】
1.中国和印度对尼泊尔卫生发展援助模式的比较 [J], 杨昊旻;刘培龙;郭岩
2.中国、印度社会发展模式之比较 [J], 胥璟
3.中国、印度社会发展模式之比较 [J], 胥璟
4.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J], 徐彦
5.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印度、俄罗斯比较 [J], 黄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说,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个增长势头。
另外,从一个大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8月份,我们经历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
这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先分析一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现在为大家介绍由湖南大学统计学系陈长华同志提出的一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供参考。
该指标体系共分七类指标:一、经济规模。
包括人均GDP、GDP增长率。
二、经济效益。
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
三、经济结构。
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
其中包括产业结构)四、经济发展外向度。
包括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利用外资占GDP比重。
五、经济推动力。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增长率。
六、科技教育能力。
包括文肓(半文盲)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技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
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
而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理论与研究西部皮革2018年7月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与印度、俄罗斯比较
黄;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00)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力推进,经济保持近106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增长持续时间 最长、增长率最高的“中国奇迹”[1+,经济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议题。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印度、中国、俄罗斯代表世界经济发展后起之秀,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几个国家,因此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经济发展 历程与模式是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一个指向标。
本文首先梳理各国的经济发展概况,通过对经济发展速度、产业 结构两个指标对比分析,再从经济体制、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方式总结分析我国及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14-0034 -01
1总体发展概况
1.1中国发展概况。
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是对 外开放,中国打开了世界经济大门,引进外资,在沿海城市开设工 厂,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融^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 口导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制造业,为中国数千万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 业机会,也为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其二是内部改革,改变乡村 土地承包制度,引进乡镇企业,解决乡村发展畸形等问题。
1.2俄罗斯发展概况。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天然气和石 油输出国。
俄罗斯是资源导向型国家,以优势的自然资源融入大国际经 济合作中,由此实现了 2000到2012这12年间的经济快速发展,今年 来,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
1.3印度发展概况。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较大的人力 资源优势。
但是人口的过度增长已经超过本国资源承载的能力,也成 为了限制印度经济增长的因素。
印度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个资 源型大国。
印度的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国外的资本注人较少,一定程度 上也限制了印度的发展。
印度在1991年宣布的新产业政策极大的促进 了印度产业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构建^自由的竞争环境。
2各国的发展对比
2.1GDP及其增速发展对比。
自1980后各国开始各自的发展道 路,除去^艘斯外,另夕卜二国均有较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t砰,发展到 2000年后,中国成为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
在发展速度1991年后中国一 直是各中EDP增长速度最决的国家。
在2001 -2013年出现过17.66的增 长速率。
发展十年后各国均有较大的增长,到2013年时,中国和俄罗斯 飞速发展,中国EDP达到6807 43美元,俄罗斯达到14611.70美元。
2.2产业结构对比。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相对较为合理,我国目 前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产不断较低,二三产同时提升,二产是我国重要 的经济支柱,中国在过去一直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
其中第三产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比较独特,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化国家,其 806工业与军事有关,重工业占比超过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经 过一系列的改革俄罗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开始有所好转,轻工业 与农业均有一定的发展,尽管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在下降,但是 相对原来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有很大的进步。
印度的发展也比较特殊,落后的国家一般会先发展工业进而发展出 相对应的服务业,但是印度跳过工业发展阶段,直接重点发展服务业,但是印度的M有着高学历、擅长信息技术以及英语流利三大优势,因此许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比如J业、软件服务业、制药业等 许多企业坐落于印度使得印度有着向全球研究中心发展的趋势。
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在不同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构成要件呈现不同特点。
与印度和俄罗斯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3.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经济模式的形成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基本年经济制度发生改 变,由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市 场主体日益朝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
形式发展。
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主体更 趋多元化,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制度基础[2]。
3.2资源配置。
与建国初期的计划调控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市场化,其中基础建设投资仍以国家为主,国
内贷款、外资利用、企业自筹等资金筹集方式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价格 形成机制也逐步市场化,经济活力逐渐凸显[3]。
俄罗斯在1992年初实
现“休克疗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渐走向由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 市场自发的自有价值机制引导,与中国发展方式具有很大差异。
3.3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体制性约束的打破及经济活力的释
放,中国建国初期“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步发生 变化,消费及出口动力作用逐步显现,消费、投资、出口成为拉动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产业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建国初 期 业为主 的业化 得 ,业及第 业
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
4结论
于 国独 的发展模 ,各国 年 现 较 发展。
西和俄罗斯充分发挥资源大国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采取资源深加 工的发展模式;印度采取制造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 际市场,形成“世界工厂”;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采取渐进式改 革法,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得 到世界认可。
但没有永恒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发展模式具有弹性,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正确把握各 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各种关系,正确处理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既要坚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也要 有与时倶进丰富并完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程承坪,邱依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理论
及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8 (02): 160 - 167.
[2] 孙剑,李惠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启示[J].现代
经济探讨,2010 (02): 13 - 17.
[3] 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世界意义[J].海派经济
学,2011 (04): 50 -58.
作者简介:黄磊(1995.08 -),汉族,重庆市南岸区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