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习目标】1.自然灾害的感念、分类2.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前预习】 一、认识洪水和洪灾 1.自然灾害概况(1)概念:在__________发生的,对人类________________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气象灾害:如 (飓风)、 、寒潮、冰雹等地质灾害:如 、火山、 、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如 、海啸、咸潮、赤潮等2.洪水与洪灾(1)概念: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________现象的统称。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________,就形成洪灾。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直接损失冲毁________、道路和桥梁,淹没________、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暴发间接损失造成____、电力、________、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__________活动的停止和________秩序的紊乱二、洪灾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洪灾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1)气象因素:__________、大量冰雪________________。
(2)河湖因素⎩⎪⎨⎪⎧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溃决(3)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____,植被覆盖率越____,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4)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________________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2.人为原因(1)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________,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________、河床坡度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3)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
(二)洪灾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一课时)《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其危害;分清洪水与洪灾;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洪灾的主要防治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的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和系列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创设某些自然灾害的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感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通过某些场景的模拟和身边灾害情况的回顾,体会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力度的问题,与学生一同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共同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防灾减灾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对洪灾的预测、发生规律和防御措施探究的兴趣,确立携手合作共同抗灾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洪灾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洪灾,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全班按居住区域分成八个小组重新就坐;课前搜集的有关当地的自然灾害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些媒体图片:台风“麦莎”袭击上海,(/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C% A8%B7%E7%22%C2%F3%C9%AF&in=5134&cl=2&lm=-1&pn=53&rn=1&di=34978 3305&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2003年7月淮河流域洪水淹没农田、村庄和城镇的相关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2003%C 4%EA7%D4%C2%BB%B4%BA%D3%C1%F7%D3%F2%BA%E9%CB%AE&in=292 78&cl=2&lm=-1&pn=28&rn=1&di=3404189478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2002年印度春季干旱使土地干裂的照片;唐山地震形成的地裂照片;2003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形成的灾难(/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3%A 1%B6%C8%D1%F3%BA%A3%D0%A5&in=2655&cl=2&lm=-1&pn=49&rn=1&di=9 34208415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 face=0);1991年6月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照片;黑龙江省沙兰小学被泥石流山洪冲击照片。
自然灾害与人类——
以洪灾为例
自然灾害含义:指发生在自然界中的对人
类生民和财产构成威胁的事件自然属性——在自然界发生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威胁分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
生物灾害、宇宙灾害、人为自然灾害认识洪水与洪
灾洪水对人类造成危害形成洪灾洪灾的形成原
因
自然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滑坡、泥石流等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影响洪水的两大因素:汇水速度、排水速度
危害:财产损失、人畜伤亡、电力交通能源供应中断、秩序混乱
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蓄、锁、疏、分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的意识、严控乱砍滥伐等
个人如何应对水
灾我国水灾多发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I.自然灾害
A.含义:指发生在自然界中的对人
类生民和财产构成威胁的事件
B.自然属性——在自然界发生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威胁
C.分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
生物灾害、宇宙灾害、人为自然灾害
II.认识洪水与洪灾
A.洪水对人类造成危害形成洪灾
III.洪灾的形成原因
A.
自然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滑坡、泥石流等B.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C.
影响洪水的两大因素:汇水速度、排水速度D.
危害:财产损失、人畜伤亡、电力交通能源供应中断、秩序混乱IV.洪灾的防治措施
A.
工程措施:蓄、锁、疏、分B.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的意识、严控乱砍滥伐等C.我国水灾多发的原因
V.个人如何应对水灾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结合课本内容,把本节课知识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加以详细说明。
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学习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 什么是自然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各有什么危害?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的和构成危害的事件。
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等。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问题 2 什么是洪水和洪灾?有何危害?洪灾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洪灾?我国洪灾状况如何?【认识洪水和洪灾】1、概念: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水或者,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2、危害:(1)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的伤亡,有时还会引起和的爆发。
(2)间接危害:洪水除了造成物质、人员等方面的直接损失外,还会造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等间接损失。
【洪灾的形成原因】1、洪灾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二是。
2、洪水的形成主要原因:(1)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2)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3)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
3、洪水形成的其他原因: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速度和河道的速度有关。
当速度大于速度是,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
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等因素有关。
地面坡度越,土壤含水率越,植被覆盖率越,则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1.含义:是指自然界发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3)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1.什么是洪灾?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出现象的统称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胡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文艺瘟疫和传染病。
间接危害: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
过度:洪灾无论是对我们的国民经济还是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洪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三、洪形成的原因(板书)(板书)洪灾形成的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师:同学们是不是有洪水就一定会产生洪灾呢?学生回答:师:当然不是,若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类的活动,就不会造成洪灾;而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也就形成了洪灾。
因此洪灾的形成必须具备连个基本的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试着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1)洪水形成的原因:天气、气象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人为原因:(堤坝决口)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洪水(2)影响流域汇水速度的因素:地面坡度: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4)、影响河道排水速度的因素河谷的顺直程度;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大(5)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灾区人口:人口越多,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损失越惨重承转:洪水除了引起洪灾之外还会引发其他一些灾害,下面我们来了解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三、泥石流(板书)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1)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防止洪水蔓延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2)非工程措施:减灾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建在放在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洪水灾害应急系统:灾害过程中应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尽可能降低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抗灾、救灾、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灾害保险能够为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用于上诉建设。
减灾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的进步减灾立法:严格控制滥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说课稿一、课题名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二、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材分析:洪水的成因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知识窗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危害、发生机制和区域,通过分析讨论可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其诱发机制是不同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懂得在生产中要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后介绍了防治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措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情分析:本节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洪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已使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较深的知识,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为了实现"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这一课标,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图片,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一规律,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再以洪灾为例,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角色扮演讨论提出洪水的防治措施。
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其它自然灾害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2、过程与方法:(1)以长江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五、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六、教学准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备教学法、备氛围等几个方面把握这节课的内容,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反思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
案例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可以借助材料,解读材料,独立思考,组织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要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较高。
不足的是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使学生更有效果、有效率的学习,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以98长江洪水为背景的歌曲以及几幅自然灾害的图片,特别是学生感受深刻的汶川地震图片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巩固自然灾害的概念。
洪灾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材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成因,体现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通过板图可以直观地展示长江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梅雨季节同时来水,易形成洪水。
在两种不同坡度的A、B中,先后画出土壤含水率的多少、植被的多少,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分角色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