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18
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调查访问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1.含义(概念)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二.教材案例————洪灾1.什么是洪灾?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3. 洪灾形成的原因天气、气象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人为原因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洪水(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洪水大小(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灾区人口、经济状况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案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二.1.什么是洪灾?洪水——洪灾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3. 洪灾形成的原因天气、气象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人为原因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洪水(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洪水大小(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灾区人口、经济状况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2)非工程措施:拓展提问:1.我国2019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2. 2019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特征及危害。
(重点)2.以我国的洪涝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重难点)一、认识洪水和洪灾1.自然灾害概况(1)概念: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 常见,灾种⎩⎨⎧ 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3)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洪水和洪灾(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 ①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②危害⎩⎪⎨⎪⎧ 直接损失:造成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损失间接损失⎩⎨⎧ 造成水电、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等(3)洪灾的形成原因①基本环节 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②洪水的成因a .自然原因⎩⎪⎨⎪⎧ 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 阻塞河道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因素: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河道 排水速度b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可导致堤坝溃决1.意义 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灾的损失。
2.主要措施(1)工程措施(2)非工程措施⎩⎪⎨⎪⎧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行为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抗洪抢险指挥系统加大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 )提示:交通事故是人类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
2.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 × )提示: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和台风最为常见。
( × )提示: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
4.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学校: 紫溪中学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教材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2)认识、区别洪水和洪灾,并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寻求洪灾防治措施。
(3)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学、读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洪灾形成原因(2)洪灾的防治措施(3)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备课(设计多种可能性)。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现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吗?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