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膜弊病
- 格式:ppt
- 大小:682.50 KB
- 文档页数:31
浅谈塑料件涂装与漆膜常见弊病处理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塑料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色彩的需求,以及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制造商们越来越注重塑料件的涂装和漆膜处理。
但是,塑料件涂装和漆膜存在常见的弊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外观质量。
本文将从常见的塑料件涂装和漆膜弊病入手,介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常见弊病1.涂层起泡涂层起泡是由于表面存在油脂、水汽、灰尘等杂质,或涂装环境湿度过大,涂装前表面处理不彻底等原因造成。
涂层起泡严重影响外观质量,同时容易使涂层破裂、脱落。
2.熔融爆裂塑料件涂装时,由于过高的烤漆温度或烘烤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熔融爆裂。
熔融爆裂会造成漆膜厚薄不一,表面质量不良,且会导致产品变形、缩水等问题。
3.漆膜脱落漆膜脱落是由于涂装前表面处理不彻底,或使用低质量的涂料和油漆导致的。
漆膜脱落会造成外观质量不良,同时降低产品的保护性能。
4.色差问题色差问题是由于批次、环境、产品材质等原因造成。
色差严重影响产品的美观度,同时也会对消费者的体验产生不良影响。
二、处理方法1.涂层起泡涂层起泡时,应尽快将起泡处涂层抹平,避免涂层分裂。
如果局部分裂,应使用专业液体修补材料粘合分裂处。
避免涂装环境湿度过大,同时在涂装前应彻底清洁表面。
2.熔融爆裂熔融爆裂时,应尽快将产品取下,让其自然冷却,避免继续加热会导致更大的熔融爆裂。
同时应检查烤漆温度和烤漆时间是否合适,排除设备故障,及时调整涂装参数。
3.漆膜脱落漆膜脱落时,需要重新涂装。
在涂装前应彻底清洗表面,确保完全去除油脂和灰尘。
选择质量可靠的涂料和油漆,同时控制好涂料的厚度和均匀度。
4.色差问题色差问题时,需要通过设备调整和涂料配料解决。
同时在使用工具和设备时应尽量保持稳定,尽量避免因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的色差。
三、预防措施1.加强表面处理对于压铸、注塑或挤出件等塑料产品,在经过模具成形或切割后,表面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氧化,油脂,灰尘等杂质,这些杂质直接影响后续涂装的质量。
常见漆膜弊病、缺陷●流挂● 发花●漆薄/漆厚● 溶剂泡● 针孔● 干喷● 失光、鲜映性差● 砂痕● 色差● 缩孔● 灰粒● 漆软流挂描述:涂料在垂直面或折边区域出现的眼泪状或帘状下淌。
原因:1.施工粘度太低.2.一次喷涂涂膜太厚3.涂料流量过快4.雾化压力小5.喷距太近6.慢干溶剂用量太多7.涂层间闪干时间太短8.车身或涂料温度太低发花描述:金属漆表面出现斑点,或大面积颜色不均匀。
原因:1.漆膜膜厚不均匀且太湿。
使铝粉珠光粉分布和定向排列不匀而发花。
2.喷涂粘度太高,漆膜太湿3.雾化压力太低,漆膜较厚太湿4.扇面太窄喷涂叠盖不均。
5.流量太大,膜厚厚且湿。
6.枪距太近,膜厚厚且湿。
7.慢干剂太多,漆膜太湿。
8.底色漆至清漆的闪干时间过短。
9.喷房或车身温度低。
10.边缘或局部流挂失光、鲜映性差光泽低,鲜映性不佳原因:1.漆膜太薄导致金属颗粒突出2.空气压力太大,漆膜干燥太快3.流量太低。
漆膜簿且干燥快4.干喷或溶剂挥发太快5.慢干溶剂太多,底色漆太湿6.底色漆膜厚厚或闪干时间短7.底材或底涂层粗糙8.油漆过烘烤溶剂泡、针孔描述:♉溶剂气泡:漆膜表面的小突起,仔细观察是表层的小泡且细小而密。
通常在漆膜较厚的边缘或区域产生这样的情况较多。
♉针孔: 在漆膜上产生针状小孔或像皮革毛孔那样孔的现象,孔的直径左右原因:1.施工粘度过高,2.漆膜太厚,3.闪干时间太短流量太大4.空气压力太低5.底色漆慢干溶剂加多6.进入烘干区前的闪干时间太短7.烘干区的第一阶段温度太高8.喷涂工艺覆盖区域太多层间附着力描述:涂层中的某一层剥落,或其容易与相邻层或基材剥离原因:1.表面清洁不彻底2.过烘烤或烘温过低3.漆膜太薄4.材料污染干喷描述:粗糙,不规则,不均匀表面原因:1.稀释剂挥发速率太快2.黏度太低3.空气压力太大4.漆膜太薄5.枪距太远6.底漆或基材表面太粗糙砂痕描述:漆膜光泽度低并且反映出低层涂层的瑕疵1.原因:2.涂膜太薄3.打磨用砂纸太粗4.固化不完全5.对砂纸的处理方式6.油漆的遮盖力低色差描述:与标准色板不匹配原因:1.调漆缸或油漆桶里的油漆凝絮或沉淀2.色漆层膜厚太薄露底3.发花或干喷4.喷涂工艺(覆盖面)5.金属漆在管路系统高速循环时间长,铝粉破碎变形6.油漆系统里前一种涂料未清洗干净缩孔描述:漆膜中小的圆形的凹陷缩孔的产生归根结底是:高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不同造成的解决方法:•找到、分析污染源•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漆膜的表面张力•使用慢干助剂使缩孔流平A类缩孔由于低表面张力物质落到底材表面或漆膜中导致,或相似的污染物污染了油漆;油类,油脂或其他低表面张力液体可能形成污染;偶然性的出现该类型缩孔不该作为一个事故而被困扰B类缩孔由外界物体掉到油漆湿膜表面形成,或在喷涂前掉落到底材表面C类缩孔窄的,深的缩孔♉溶剂泡针孔D类缩孔缩孔没有露底。
常见漆膜弊病产生的原因弊病种类:1. 漆面开裂:开裂原因:(1)单次涂刷涂层过厚,表层干而内层没有干透;(2)两遍漆之间涂刷间隔时间太短,前一层漆膜没有完全干透,新漆膜湿度大,两层漆膜之间存在较大的伸缩应力差;(3)被涂物表面有异物存在,使得漆膜不平整,存在局部间隙,附着力差;(4)金属基材表面有浮锈、油性物质,涂刷油漆后,涂层和基材的附着力太差;(5)漆膜性能太差。
2. 漆膜粉化:颜料没有很好地被润湿,使颜料粒子从漆膜表面析出,成为疏松的细粉。
粉化原因:(1)漆料搅拌不均匀,局部颜料聚集过多,颜料颗粒未能及时被树脂包裹;(2)使用双组份的漆时,固化剂添加含量不足,漆膜固化慢,树脂不能完全交联,使得涂层不够致密;(3)涂料质量太差,固体分含量低,耐候性差。
3. 漆面有大量气坑:油漆在施工时混入空气或溶剂挥发气体在涂层干燥过程中排出不及时。
口径大,深度浅。
产生原因:(1)涂层太厚,大部分涂层中的溶剂没有挥发,在涂层表面慢干时内部溶剂挥发到表面产生气坑;(2)涂刷基材多孔,涂刷前没有使用封闭涂料封孔,基材气孔太多,其中残留的空气在漆膜表面干燥后排出形成气坑;(3)漆膜所处环境潮湿,溶剂挥发缓慢,在外表面缓慢固化时继续挥发形成气坑。
(4)油性物质渗入涂层,或是基材表面有油性物质。
4. 漆面有大量针孔:类似于用针扎出来的细孔,破坏了涂层表面的完整性。
孔径小,深度大。
产生原因:(1)涂装方面和产生气坑的原因类似,涂料在搅拌和施工时混入空气或是涂层中溶剂挥发不及时,同时涂层干燥过快,产生气孔时底部涂层已经固化无法及时填补;(2)双组份涂料在使用时,固化剂添加过多,树脂交联过快,粘度大,表面张力过高,流平性较差;(3)涂料储存时间较长,涂料中溶剂挥发,总体粘度增大,涂料中的物料颗粒析出。
5. 漏底:面层没有充分遮盖下面的涂层,从而露出下层的颜色产生原因:(1)涂料未搅拌均匀,存储过程中物料会产生一定的沉降,尤其是双组份涂料,主剂未搅拌均匀,直接取上层溶剂和固化剂混合后涂层遮盖力和附着力大大降低;(2)涂料固含量较低,底层颜色较重,色差大无法完全遮盖;(3)涂料附着力太差,涂层过薄。
漆膜常见缺陷及其防治常见缺陷产生原因防治方法起泡1、木材含水率偏高。
2、空气湿度过大,气温过高。
3、底层漆未干透。
4、稀释剂选择不正确,太快干。
1、注意木材的含水率,可烘干后再用。
2、若湿度过大,气温过高,可暂停施工。
3、底层漆一定要充分干透,否则不能涂面漆.4、选用慢干稀释剂。
刷痕流不平1、涂料的施工粘度太高。
2、底层未充分干透,层间间隔时间不够3、底层处理不当。
4、涂料粘度太低,刷毛不齐,较硬。
1、可加少量稀料,调节粘度到合适范围。
2、层间间隔时间一定要充分且保持底层干透3、底层一定要封闭好,打磨好。
4、涂料粘度不可太低,施工一定要用羊毛刷起粒1、施工环境不清洁,尘埃落在漆面。
2、漆刷内有灰尘颗粒,或有干的碎漆皮等杂物。
3、施工时未过滤,有杂质混入漆内。
4、涂漆前,底层清洁时处理不当。
1、涂漆时应清扫场地,将工具揩抹干净。
2、检查刷子是否干净,并用铲子反复铲除毛刷内的脏物,并用稀料清洗干净或另换新刷牙3、配漆完毕后,应加强过滤除漆中的杂物。
4、注意被涂面清洁,不用易掉纤维的布揩拭针孔1、施工场所湿度过大。
2、稀料含水率偏高。
3、底层处理不当或有油污等污染。
4、漆膜过薄。
1、注意施工现场的湿度。
2、注意不要使用不合格的稀料。
3、底层一定要打磨平滑,保证无油污等污染物4、刷漆时,漆膜不能太薄。
慢干返粘1、被涂物体表面不清洁,物体或底漆上有蜡质、油质、盐类、碱类等污物2、配漆时固化剂加入量过少或未加。
3、气温过低或空气流通不畅。
1、涂漆时,对被涂物一定要进行清洁处理,确保表面列油污,并用封闭漆进行封闭。
2、一定要按施工比例要求加入固化剂。
3、施工现场空气要自然流通,不能封闭过严发白1、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
2、稀料使用不当。
3、透明腻子刮得太厚。
1、加入3~5%化白水或暂停施工。
2、尽量使用厂家配套的稀料。
3、透明腻子不能刮太厚,且干后要尽量磨掉流挂1、刷漆时,漆刷蘸漆太多而未涂刷均匀2、刷毛太软,漆液太稠,刷不平;刷毛太短,漆液太稀。
常见漆膜弊病与防治流挂为喷涂在垂直或斜曲表面上,涂料向下垂流现象。
主要起因:气压过低,或粘度过低,或喷涂中雾化不良。
喷枪太靠近工件表面。
使用不正确的稀释剂,如稀释剂沸点太高,易导致流挂。
喷涂不均匀每道施工之间间隔时间性太短预防措施:调整好气压及粘度,改善雾化。
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使用配套的稀释剂,注意环境温度不同时,稀释剂改换。
4.每道施工后约过5-10分钟再下一道施工。
桔皮湿膜未能充分流平而形成的似桔皮状的痕迹,这种病态称为桔皮主要起因:施工粘度较高,喷枪口径大小不适,导致雾化程度不足。
喷枪离工件过远,涂层过薄或过厚。
稀释剂沸点偏低,挥发太快。
预防措施:调整施工粘度,选用口径合适的喷枪,以改善雾化。
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
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加入适当的流平助剂。
泛白施涂后溶剂急速挥发造成漆膜表面温度下降,这时空气里的水份就在油漆表面凝结而混入漆膜,从而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白色膜的情况,称为泛白。
预防措施:1、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2、使用油水分离器,以清除压缩空气中水份。
3、避免在高湿度时喷涂,必要时可以在油漆中加入适量的化白水。
(防潮剂)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
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加入适当的流平助剂。
针孔喷涂完毕后,漆面产生针尖小泡的现象,称为针孔。
主要起因:溶剂挥发太快。
夏天用香焦水为稀释剂多数要出现针孔喷完后立刻进烘箱,也容易出现针孔涂层过厚。
预防措施:1、采用较高沸点溶剂。
2、降低施工粘度,注意涂层厚度。
3、在涂层表干后,再加温烘烤。
金属闪光色泽不匀含有铝粉或珠光颜料的涂料,在施涂后出现流垂或湿膜厚薄不匀使铝粉或珠光颜料不能形成均匀的定向排列,导致涂膜金属闪光不匀。
主要起因:1、施工粘度过高,一次喷涂过厚。
2、喷涂时雾化不良,喷涂厚薄不均。
3、涂膜干燥过慢。
预防措施:1、降低施工粘度,注意施工厚度。
2、掌握好喷涂技巧。
3、选用合适的稀释剂,加快涂膜干燥。
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漆膜弊病是指在漆膜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例如气泡、起皮、开裂等。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原因或施工不当而引起。
本文将介绍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1.气泡:气泡是指在漆膜表面形成的小气囊。
原因可能是涂装时存在空气或溶剂挥发不完整。
解决方法包括将涂料过滤,使用合适的喷嘴大小,喷涂时按照规定的喷涂速度和压力进行操作。
2.起皮:起皮是指漆膜与底层材料之间的剥离现象。
原因可能是涂装前表面没有充分清洁,涂料与底层材料不相容或不良的底材处理。
解决方法包括清洁和研磨底材,使用正确的底材处理剂,确保涂层与底材的相容性。
3.开裂:开裂是指漆膜表面出现裂纹。
原因可能是涂层过厚,干燥过快,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等。
解决方法包括涂刷均匀的漆膜,避免过快的干燥速度,保持稳定的温度。
4.粗糙和不均匀:粗糙和不均匀的漆膜可能是因为施工不当,喷涂速度过快,喷嘴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喷嘴大小,调整喷涂速度和压力,确保喷涂均匀。
5.翘曲:翘曲是指漆膜在干燥或固化过程中出现变形。
原因可能是干燥速度过快或不均匀,温度不稳定等。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的干燥时间和温度,确保涂膜均匀干燥。
6.变色:漆膜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照、氧化、化学反应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耐光、耐氧化的涂料,定期维护和修补涂层。
7.涂层剥落:涂层可能会出现剥落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粘度不当、涂层与底材不相容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粘度的涂料,选用适合的底材处理剂。
8.漆面不光滑:漆膜表面可能会出现不光滑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涂装时存在杂质、喷嘴堵塞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过滤涂料,定期检查和清洁喷嘴。
9.颜色不均匀:漆膜的颜色可能会出现不均匀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涂装不均匀、颜料分散不均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均匀涂装,使用颜料搅拌机均匀搅拌颜料。
10.贝壳纹:贝壳纹是指漆膜表面出现类似贝壳的纹理。
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⑴、流挂现象: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原因:1、溶剂挥发缓慢。
2、涂得过厚。
3、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
4、涂料粘度过低。
5、气温过低。
6、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
7、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8、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
预防措施:1、溶剂选配适当2、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11m为宜。
为要获得较厚的涂层,对于热固性涂料可采用“湿碰湿”工艺,或选用高固体分涂料。
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 并与物面平行移动。
4、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喷涂粘度为18〜26秒,烘漆20〜30秒。
5、适当换气,气温保持在10℃以上。
6、添加阻垂剂来防止流痕缺陷,有较好的效果。
7、在旧涂层上涂新漆前先打磨一下。
⑵、起皱现象: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
原因:1、大量使用稠油制得的涂料易发生起皱现象。
2、涂料中催干剂使用上比例失调,钻催干剂过多。
3、骤然高温加热烘烤干燥,自干漆烘烤温度太高。
4、漆膜过厚,超出常规。
5、浸漆后施工物体,常常发生“肥厚的边缘”也易产生起皱。
6、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比挥发较慢的有机溶剂涂层更易起皱。
1、制造含有桐油的漆时,适当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
2、调整催干剂的比例,补加其余催干剂。
3、涂料的组分中增加树脂的含量。
4、严格控制涂层厚薄。
5、烘干型漆放20〜30分钟进烘箱,或补加锌催干剂,也可采用加防止起皱剂。
⑶、桔皮现象: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原因:1、溶剂挥发过快。
2、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
3、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
4、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
发白:涂料在干燥过程中或干燥后漆膜呈现出乳白色、或木纹、底材、底色不清晰的现象。
产生原因:1、环境原因:施工湿度大,温度高2、底材原因:A、底材含水率过高,未作封闭。
B、被施工底材或容器含有水分。
3、施工原因:A、施工中空气压缩机或空所含有水分。
B、低温厚涂C、手汗粘污工件,水磨未干。
D、水性腻子未干。
E、打磨后放置时间过长,被涂物表面吸潮。
4、产品原因:A、稀释剂沸点太低,挥发过快,或混入水分。
B、稀释剂溶解力不够,使油漆的树脂析出变白。
C、涂料或稀料中含有水分。
D、深色底材使用了含粉量较高的底漆或腻子。
解决办法:1、环境原因:避免在高湿时施工,或适量使用慢干水。
发现发白现象立即停止施工。
2、底材原因:A、木材要干燥到一定的含水率(一般在8-15之间),对底材进行有效封闭。
B、被施工底材与油漆避免混入水分。
3、施工原因:A、加装油水分离器,并定时放水。
B、采用“薄涂多次”的施工方法。
C、避免水分进入涂层。
D、水性腻子必需干透。
E、避免打磨后放置时间过长。
4、产品原因:A、油漆稀释剂避免于露天存放会侵入湿气。
B、使用配套的稀释剂稀释油漆。
C、涂料和稀释剂避免露天存放,侵入湿气。
D、选用合适的产品。
二、开裂:开裂:在涂膜表面生成线状、多角状或不定状的裂缝。
产生原因:1、环境原因:施工环境温度太低。
2、底材原因:A、木材含水率过高,致使底材收缩。
B、因底材结构开裂,导致油漆开裂。
C、基材疏松。
3、施工原因:A、施工时一次过度的厚涂,涂层与涂层之间干燥不完全,就施工下一道。
B、在已有裂痕的旧漆膜上,再施工新的漆膜。
C、下层与上层使用不同种类的油漆。
D、使用了疏松的腻子。
E、底层腻子刮涂过厚未干透打净。
4、产品原因:A、固化剂添加过量,或使用错误的固化剂。
B、使用品质不良的稀释剂,或随意添加添加剂颜料。
C、涂料过期,颜料与树脂分层,搅拦不均。
解决办法:1、环境原因:在环境温度大于10。
C以上时进行施工。
常见的漆膜弊病1 咬底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原因:涂层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
涂层配套性不好,面漆溶剂能溶胀底漆。
涂得过厚预防措施:底涂层应干透,再涂面漆,或溶剂挥发后即涂面漆。
正确选择涂料品种,特别注意底面漆的配套。
从施工而言,第一道涂薄,第二道涂厚。
2 干喷到达被涂物表面前液体涂料已经半干,但还有一定的湿度刚刚能够附着于表面成膜,却不能形成连续且有效的漆膜。
干喷粒子由于在喷到被涂物途中时部分溶剂就会损失了,那么就形成了半干漆尘,附着力极差,甚至没有任何附着力。
原因:喷漆距离太远;走枪为弧形或倾斜;环境温度太高或有大风;喷枪压力太高;溶剂挥发过快。
3 桔皮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原因:溶剂挥发过快。
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
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
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
喷漆室内风速太大、气温太高,或过早进入烘烤箱烘干。
漆膜厚度不足。
被涂面不平滑,影响涂料的流平或对涂料的吸收。
预防措施:选用适当的溶剂,或添加部分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
通过试验选用较低的施工粘度。
喷涂时应达到良好的雾化。
喷涂距离选择适当,减小喷漆室内风速。
被涂物喷涂后进入高温烘干炉之前,应设有晾干室。
喷涂一道厚度应达到规定。
被涂面应充分地湿打磨,使其平整光滑。
添加适当的流平剂。
4 流挂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原因:溶剂挥发缓慢。
涂得过厚。
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
涂料粘度过低。
气温过低。
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
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
预防措施:溶剂选配适当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并与物面平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