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课程教学方案表(卫星气象学04级) (NXPowerLite)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数计学院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 具有扎实的当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的基本方法,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某些方面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计算机组成原理、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六、专业特色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几何与代数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课程名前带有“*”的为建议学生选修的课程,学生须在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22学分。
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说明:(1)表中所列必修课及选修课。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3824.5%公共选修课1610.3%专业必修课6441.3%专业选修课3723.9%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155(39)课内总学时2700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周学时课程负责人大学英语1College English122162/3、3/3、5/3、6/3王哲体育Physical Education41442/2、3/2、5/2、6/2何江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Basis of Law3543(东)/3古南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2362(东)/2柳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62726(东)/4黄寿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3545(东)/3夏银平军事课Military Course2+14周31/古添雄公益劳动Physical Labor for PublicWelfare200小时每周1小时漆小萍黄毅形势与政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2362-12/每学年9学时漆小萍钟一彪A类课程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12011/岳军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4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2362/2倪彩霞模块一:中国文明4722-12/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2362-12/模块三:全球视野2362-12/公共选修课核心通识课程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2362-12/甘阳1 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数计学院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 具有扎实的当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的基本方法,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某些方面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计算机组成原理、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六、专业特色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几何与代数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课程名前带有“*”的为建议学生选修的课程,学生须在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22学分。
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说明:(1)表中所列必修课及选修课。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专业2010级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核心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热带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环境气象学、城市气象学、数据采集技术、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附表一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大气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2、双专业要求50个学分或以上;双学位要求75个学分或以上,须做第二专业的毕业论文(8个学分)。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3824.5%公共选修课1610.3%专业必修课6441.3%专业选修课3723.9%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155(39)课内总学时2700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周学时课程负责人大学英语1College English122162/3、3/3、5/3、6/3王哲体育Physical Education41442/2、3/2、5/2、6/2何江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Basis of Law3543(东)/3古南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2362(东)/2柳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62726(东)/4黄寿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3545(东)/3夏银平军事课Military Course2+14周31/古添雄公益劳动Physical Labor for PublicWelfare200小时每周1小时漆小萍黄毅形势与政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2362-12/每学年9学时漆小萍钟一彪A类课程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12011/岳军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4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2362/2倪彩霞模块一:中国文明4722-12/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2362-12/模块三:全球视野2362-12/公共选修课核心通识课程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2362-12/甘阳1 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方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方向)本科教育应坚持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基础知识(计算机、GIS、测绘)的学习,培养地图制图、测绘工程技术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本科学生应该在牢固掌握数理基础和外语基础上,系统的学习测绘系列课程、GNSS卫星定位、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和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要对GIS、环境科学、城市学、交通工程等相近学科有所了解。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是对国内外常用仪器操作与应用的熟悉与运用,接受测绘工程技能和应用方法的训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以及应用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交通、土地管理、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本专业具有地理学、测绘学、土地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综合背景,兼有理工结合的复合性专业特色。
学生主要学习GNSS卫星定位、GIS、测绘技术、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与开发的系统技能及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测绘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5.了解测绘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测绘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课程编号 02141104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学时学分:总学时 54 总学分2实验学时 54实验学分 2开出时间:三年级五-六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仪器分析实验》的特点是应用各种现代分析手段,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量测,是继《化学分析实验》后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熟悉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使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采用保留少量经典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外,主要将基本操作融入综合实验中,增加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而在实验内容方面更注重于复杂实际样品分析。
课程内容方面分为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
在后两个层次的实验中,部分引入了我院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目的在于通过完成这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常用分析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近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对分析仪器的性能进行测试并对部分参数进行校正,熟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最佳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2012年度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申报表
所属院系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二○一二年十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5.自我评价
6.课程建设规划
7.政策措施
8. 说明栏
9. 所在单位意见。
中山大学课程教学方案表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课程名称国际金融 周学时3总学时学分3周次 教学进度包括课程进度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参考书目设课专业年级 金融学 学生人数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主讲教师 所在系 金融学系授课学期辅导教师所在系金融学系 3 学年度第 1 学期第一周 第一周Ch.1介绍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使学生对跨越国界的货币运动有较全面的理解并使外汇概念的提出顺理成章 讨论电子货币化现象第二周第二周 2.1- 2.3之1从国际收支的概念入手介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全貌并讲述如何编制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如何从中判断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参考文献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教学目的及要求国际金融学是专门研究国际金融活动的经济科学它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较新的动态和具体最新做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三周 第三周 2.3之23及Ch.3讲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产出水平和国际经济交易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资金流量分析的角度提供理解国内外经济相互作用及其途径的基础工具在Ch.1和 Ch.2的基础上引出外汇和汇率的概念教改设想1 充分发挥本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进一步扩充教学材料和阅读文献2 利用在线金融交易实验系统使学生深刻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具体最新做法3借鉴MBA 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第四周第四周Ch.4简要介绍外汇市场并举例说明各种外汇交易讨论区分外汇市场上的套汇套利保值和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叶永刚外汇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李敏国际金融实务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周第五周Ch.5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息率平价说讨论汉堡汇率 国际间喝啤酒难题参考文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相关报告 教科书及主要参考书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 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3 [美]约翰马歇尔金融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4 李敏国际金融实务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5 [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第六周第六周Ch.5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 参考文献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填表说明1此表于开课学期前由主讲教师认真填写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开课第一周向学生公布一份交学生所在系办公室2如主讲教师为聘请外单位的辅导教师为研究生的则应注明第七周第七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和走势参考文献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填表人教研室主任签名中山大学教务处制周次教学进度包括课程进度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参考书目周次教学进度包括课程进度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参考书目第八周第八周Ch.6重点介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参考文献[美]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金融工程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十五周第十五周11.3概述外汇管制的原因目标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放在其中货币的自由兑换上讨论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参考文献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九周第九周Ch.7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讲述跨国公司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国际融资活动参考文献[日]原信外汇风险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十六周第十六周Ch.12讲述开放经济条件下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框架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十周第十周Ch.8介绍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区分各种理论在贬值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参考文献1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2[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第十七周第十七周13.113.3首先概述国际货币体系接着侧重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和问题并对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爆发的危机进行探讨参考文献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十一周第十一周Ch.9讲述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失衡后经济内在的自动调整机制以及政府的政策选择重点放在政府的政策选择机理参考文献1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中信出版社2[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第十八周第十八周13.4Ch.14探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及实践此外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讨论欧洲货币一体化对国际货币制度的影响参考文献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王明权认识欧元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十二周第十二周10.1介绍有关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融通问题的理论并结合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以及中国国情具体进行分析参考文献 [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第十九周第十九周总复习第十三周第十三周10.2在阐释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讲述国际储备的总量和结构管理讨论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以及管理参考文献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十周第二十周答疑第十四周第十四周11.111.2介绍世界各国不同的汇率安排以及探讨政府应如何进行汇率管理讨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参考文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世界经济展望中译本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中国金融出版社第二十一周第二十一周考试。
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业余/专升本)教学计划一、学习形式、学习层次及学制本专业为业余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基本学制3年,弹性学制3-6年。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具备社会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技能,能从事心理学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基本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艰苦求实、合作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毅力;3、接受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训练,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组织行为与广告消费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5、了解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独立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6、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工作。
四、毕业总学时总学分及各类课程比例课程类别学时学分占毕业总学分比例公共基础课396 22 24.4%专业基础课324 18 20%专业课648 36 40%专业选修课252 14 15.6%其中含实践教学课程432 24 26.7%毕业最低总学时1620毕业最低总学分90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六、本科学位授予本专业学士学位主干课程:(一)专业基础课:心理学导论(二)专业课1:认知心理学(三)专业课2:社会心理学符合中山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业余/专升本)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专业编号:12071502511 办学单位:心理学系年级:2012级学制:三年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学时分配开课学期/周学时备注总学时面授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自学学时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8 144 108 36 1/4,3/4邓小平理论概论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ping Theory2 36 36 1/2高等数学Higher Mathematics8 144 108 36 3/4,4/4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4 72 54 18 3/4 ☆专业基础课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4 72 54 18 1/4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4 72 54 18 4/4 ☆心理统计学Statistics of Psychology4 72 54 18 1/4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 54 54 3/3生物心理学Biologic Psychology3 54 54 4/3专业课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4 72 54 18 4/4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4 72 54 18 1/4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4 72 54 18 4/4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4 72 54 18 6/4 ☆变态心理学Psychiatric Psychology4 72 54 18 6/4工业组织心理学Psycholog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4 72 54 18 6/4心理学史History of Psychology4 72 54 18 6/4毕业论文Graduation Thesis8 144 8周8~9/8周☆必修课小计76 1368 954 72+8周198专业选修课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3 54 54 3/3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3 54 54 7/3 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ConsultingPractice3 54 54 6/3说明:(1)带“○”为学位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2)带“△”为学位主干课程专业课;(3)带“☆”为含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4)带“*”为学校统考课程。
数计学院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 具有扎实的当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运用的基本方法,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某些方面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计算机组成原理、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六、专业特色课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几何与代数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课程名前带有“*”的为建议学生选修的课程,学生须在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22学分。
附表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说明:(1)表中所列必修课及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