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其他素材 鲁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2
学校: 紫溪中学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教材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2)认识、区别洪水和洪灾,并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寻求洪灾防治措施。
(3)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学、读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洪灾形成原因(2)洪灾的防治措施(3)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备课(设计多种可能性)。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现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吗?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3。
地震等级的划分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
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
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
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网友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烈度现象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
地震的危害不仅在于突发性强,而且大多出现在夜间,甚至在深更半夜人们熟睡时突然降临。
例如:
1906年4月12日,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发生在清晨5点12分;
1906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20世纪最大的8.9级地震,是在日落后的19点11分;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发生在清晨5点46分;
据统计,1985年我国境内共发生25次5级以上的地震,竟有20次发生在日落以后的19点至次日凌晨6点之间,占总数的80%。
大家知道,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洋潮汐现象,这种变化并不限于海水,固体地壳也同样可以发生潮汐,只是我们一般很难发现而已。
用精密仪器测量则可以发现,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固体地壳也可以有 0.5米左右的潮汐振幅。
地震虽然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映,但有时当它蓄势待发而未发时,月球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便起了一触即发的作用,使积蓄已久的地震能量一下子迸发出来。
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月相为朔望的时刻。
这也是因为在朔望前后,月球的引力潮汐会达到较大值的缘故。
如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正是农历十七,1993年9月30日印度地震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发生,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则是农历七月初二。
1990年2月10日凌晨1点57分,太仓5.1级地震,正是发生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
1。
自然灾害(1)、洪涝灾害①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a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2)、沙尘暴现象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其他素材鲁教版必修2
1、台风的命名
19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开始为风暴命名,不过当时的命名比较随意。
为了便于交流,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提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由这一带易受台风影响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经批准后循环使用,一共是140个。
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各提供了10个,中国大陆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该方案从2000年1月l日开始执行。
如果某个台风惹下大祸,有关成员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出换名申请,把坏名字踢出名单。
至今被踢出名单的已有四个,比如01年给新加坡带来强风暴雨的“画眉”和03年引起广东、广西损失惨重的“伊布都”。
05年10月2号,台风“龙王”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给当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此,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踢出台风名册,并要求我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供台风委员会第39次届会审议。
06年的世界气象日,中国国家气象局“我给台风起名字”征名活动正式启动,现已征得台风名字1万多个,其中还有人建议用“黑旋风”李逵来命名台风。
目前得票居前三位的是:哪吒、凤凰、嫦娥。
2、十大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3、四川汶川地震成因
中国四川省汶川县12日发生里氏7.8级地
震,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越南和泰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中外专家和机构对此次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
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说,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但是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的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
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公里至400公里,宽约60公里,沿断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于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龙门山断裂带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告诉新华社记者,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
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
7级以上的大地震。
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