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高原部队官兵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探析摘要】目的:改善高原部队官兵心理状况。
方法:选择440名高原地区官兵和非高原地区官兵进行心理状况调查,高原地区官兵为观察组,非高原地区为对照组,每组各220名,对两组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无或极轻微抑郁24人,轻度抑郁81人,中度56人,重度59人,对照组分别为:118人、56人、24人、22人,两组患者抑郁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方面因子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该对高原地区部队官兵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官兵心理状况。
【关键词】高原部队;心理状况;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244-02高原地区气候环境非常恶劣,生存环境十分极端,高原部队在平常训练和守卫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基于此,本文将对高原地区部队官兵心理状况以及健康教育等情况进行必要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为了方便此次研究,本文选择440名高原地区官兵和非高原地区官兵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所有官兵均为男性,按照个人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原地区为观察组,非高原地区为对照组,每组各220名。
其中,对照组年龄分布在18~34岁,平均年龄为(24.7±1.4)岁;参军年限分布在0.4~15年之间,平均参军年限为(6.6±1.4)年。
观察组年龄分布在19~37岁,平均年龄为(25.7±0.9)岁;参军年限分布在0.5~16年之间,平均参军年限为(6.9±1.7)年。
两组官兵在年龄、参军年限等基本资料上的对比并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及标准据Beck抑郁问卷(BDI)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考察,总分≥21分为重度抑郁,总分14~20分为中度抑郁,总分5~13分为轻度抑郁,总分≤4分为无抑郁或极轻微抑郁,借助Beck抑郁问卷[1],对样本进行团体测试,测试时候需要官兵及其家属的配合,测试前由专业人员统一讲解问卷相关的注意事项,让官兵及其家属有效配合,现场收回问卷,从而提高问卷调查测试的专业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发表时间:2017-01-06T15:18:22.1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8期作者:崔啸[导读] 旨在分析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军事健康教育和提高军事操作效率做参考。
(武警河南省总队信阳市支队卫生队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军事健康教育和提高军事操作效率做参考。
方法:采取症状自评定表(SCL-90),对某部队的应激军人510名进行评测,按照军龄、兵种、职位等进行分组,并与SCL-90军人常模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
结果:经组间比较发现,应激军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总体低于军人常模;军龄、兵种、职位等方面应激军人与军人常模间差异突出;应激军人的心理健康受人际交往、军官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结论: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呈现整体较差的状态,且表现出不同军龄、兵种、职位间的差异,受外部因素和自身交往等方面影响较大。
【关键词】应激军人;军人常模;心理健康;特点;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267-02军人的职业特殊性表明军人需面对军事应激,因此应加强对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这对提高军事演习的效率,完成军事训练等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而在以往的资料查阅中,未发现有关军人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讨论,表明该领域的空缺。
因此,本次研究采用SCL-90对应激军人和军人常模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研究报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某部队参加军事应激的军人510名,发放调查问卷,如数收回,问卷合格率100%,均为男性,应激军人年龄为15~37岁,平均年龄(26.01±2.33)岁,应激军人包括步兵、通信兵和炮兵三个兵种,以及士兵、士官和军官三个职位。
军人心理应激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军人属于高心理应激水平群体,应激反应所带来的身心变化会对军人完成任务的绩效、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健康产生影响。
军人应当通过认知控制、情绪调节、行为规划和人际关系调节等方式提高对应激的有效应对能力。
【关键词】军人;心理应激;应对【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281-02军人的职业特性使他们比普通大众面临更多的心理冲突和复杂问题的考验,研究表明军人属于高心理应激的群体,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全国成人常模。
高度或持续的应激状态会对军事任务的完成效果、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提高军人心理应激能力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
1.军人心理应激源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又称应激反应。
引发这种反应的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情境被称为应激源。
当前随着军队改革和大发展时期的到来,军事任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执行任务的空间距离显著扩展、武器装备愈发先进精密、任务环境充满挑战、家庭社会关系相对孤立等都成为军人的心理应激源。
1.1 军事心理应激源与其他职业相比,军人(特别是一线战斗部队的官兵)体现出自身独特的职业特点,任务中的突发事件使他们面临着较高的危险性,这是重要的应激源。
并且这类应激源出现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难进行预测和有效处置,产生的后果又比较严重,往往会对军人产生较大的心理创伤。
另外,工作量繁重、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也是令军人处于应激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经常性的加班值班使身心持续处于高负荷的紧张状态,缺乏放松和调整,形成慢性应激反应。
除此之外,由于改革带来的对军人知识和能力的挑战,让军人对自身业务素质、学历提升、知识更新等有了更高的自我要求,与此相关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也成为心理应激源之一。
1.2 非军事心理应激源军人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圈子较为狭窄,但他们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很多需求要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特别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状态下更加重了军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需求。
青藏高原官兵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毋琳;徐莉;骆伟;孙少卫;张珺;王晓刚【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青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情况,研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对策.方法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并结合其不同的身份背景,与常模及组间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结果高原军人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方面显示出较高分数且与军人及地方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高原官兵在民族、军龄、是否独生子女和入伍前是否居住高原分类结果中的一些症状项目显示出较大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青藏高原军人的生活水平受环境状况、身份情况等多种条件影响,表明在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倾向方面高于常人,要定期检测,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并提升高原官兵生活质量,防治疾病的发生.【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7(026)003【总页数】4页(P225-228)【关键词】高原;官兵;心理;健康;对策;症状自评量表【作者】毋琳;徐莉;骆伟;孙少卫;张珺;王晓刚【作者单位】710032 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710032 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正文语种】中文高原空气稀薄,低压低氧,昼夜温差较大,紫外线辐射强等不利自然因素引起的急性高原反应[1](acute mild altitude disease,AMAD)、慢性高原病[2](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慢性疲劳性综合征[3](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影响着守防官兵的生活质量,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
生理心理互为表里,存在着显著的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故高原驻防军人的生理心理与其他地区常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青藏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程度,研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对策。
1.1 对象本实验研究中,依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青藏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某驻防部队的387名军人,所有被试者均为未婚男性,无重大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史,无严重认知障碍。
简述高原部队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作者:陈立权苏锋链刘俊鑫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我国的高原部队属于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保卫祖国的职责所以常年离开正常社会生活,从事的任务性质特殊,而且环境条件艰苦,导致这些高原部队的军人承受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一个隐患。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如今军人的理想信念、政治意识都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在高原部队中部分军人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原部队管理;心理学;应用一、高原部队中部分军人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来说,高原的地理位置在我国领土的边缘,不安定因素诸多。
而且高原地区由于平均海拔高,紫外线强,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具有双重危险性。
常住的高原部队是保卫边境安全的重要防线。
而随着现代军事的变革,军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于作战水平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由于环境条件恶劣,而且安全性低,才更需要駐边军人时刻保持心理警惕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但经研究表明,现代的青年高原部队军人压力承受能力较弱,心理健康素质差,以下便是集中比较常见的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原部队军人心理问题(1)大量独生子女士兵的培养导致人际关系薄弱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推行,现代高原部队中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士兵,并且独生女士兵已经逐渐成为军队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独生子女由于时代改革所产生的内心迷茫感以及孤独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说,在一些高原部队基层的调查结果中找到部分数据,这些数据就是独生子女孤独焦虑的症状占比,调查数据显示,有极大部分的高原军人内心都充满着孤独与焦虑,充斥着对压力的困惑。
这些独生子女们从自身舒适的小家庭氛围被投入到部队的“大熔炉”炙烤中,他们生活的场景转变尤其是进入部队的生活空间,导致周边的政治色彩变浓厚起来。
“大家庭”生活环境下,交流与个性之间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
高原驻训官兵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发布时间:2022-11-18T07:48:56.9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汪洁李菲樊小敏通讯作者[导读] “高原地区”可以说是冰峰耸峙,雪原苍茫,这里平均海拔4000m以上,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广大驻边守防官兵常年承担着抢险救灾汪洁李菲樊小敏通讯作者临潼康复疗养中心陕西省西安市 710600摘要:“高原地区”可以说是冰峰耸峙,雪原苍茫,这里平均海拔4000m以上,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广大驻边守防官兵常年承担着抢险救灾,反恐维稳,边境管控等急难险重的任务,很多青年官兵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身体长时间处于生理与心理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很多心理疾患,如何做好高原边防部队心理工作,培育青年官兵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增强其适应高原边防高寒缺氧环境,是高原边防部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高原边防部队官兵心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做一探讨。
摘要:高原驻训官兵;边防官兵;心理辅导1高原驻训官兵常见心理问题1.1害怕高原环境高寒缺氧这一严酷环境对机体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等系统及各脏器均有较大危害,且随海拔升高,其生理,生化,病理及临床等变化也相应显得加重,高原病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海拔4500m以上者尤为突出。
高海拔条件下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与一般平原人群不同。
军人作为一个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艰苦、严酷、陌生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进入高原时精神高度紧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所以会有一种畏惧高原的感觉,到高原工作多年的官兵们,都会承受高原不适的痛苦,包括高原病的恐惧和高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不适[1]。
1.2疲惫心理高原边防部队任务艰巨,头绪繁多,工作繁忙,每一个官兵要经受工作,任务和高寒缺氧环境等多重压力,加班加点是常事,尤其是一些机关干部,有时为一份资料,一次活动而加班加点至凌晨十分普遍,甚至彻夜难眠,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身心俱疲。
驻高原武警官兵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刘晓秋¹ 解亚宁¹ 白志军º【摘要】 目的 了解驻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武警官兵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0名青海高原武警官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¹武警官兵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87±0.48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10±0.56分。
º武警官兵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躯体化、强迫症状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相关分析:武警官兵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
结论 加强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教育,以提高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武警官兵;症状自评量表A Study of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f Armed Police Soldier at the High Altitude.L iu X iaoqiu,X ie Y aning,Bai Zhij un.D ep artment of P sycholog y,Southern M edical U niv er sity,GuangZhou510515,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corr elation betw een coping sty le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armed police soldier at t he high altitude.Methods 530armed police soldiers were assessed w ith the simlified coping style and SCL-90.Results (1) T he armed po lice soldier adopt more positiv e coping style(1.87±0.48)and less neg ativ e coping style(1.10±0.56).(2)T he scor e of somatization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o f SCL-90were hig 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 f the no rm.(3)T here w as significant corr elation betw een the negativ e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Conclusion T he negativ e coping sty 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ed upon the ar med police soldier'mental health.【Key words】 Co ping sty le;M ental health;Ar med police soldier;SCL-90 青海高原武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处高原地域,主要任务是值勤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复杂,日常还有高强度的训练任务,使官兵们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
高原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据研究,在海拔3 000 m的高度上,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这个高度,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
因此,医学生理学将海拔3 000 m作为高原的界限[1]。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高原边防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工作,我们对某部驻高原官兵进行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测试驻守拉萨地区(海拔3,700m)某部官兵462人发放问卷462份,回收问卷462份,且均有效。
受试者均为男性。
年龄17~35岁,平均(20.56±2.64)岁,军龄0.5~19年,平均(2.45±2.35)年。
1.2 方法使用抑郁问卷(BDI)[2]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对该量表中的“自觉无症状”至“严重”采用1~5分的5级评分制记分[2],并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该问卷共88个项目,包含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以及掩饰倾向(L)等4个个性维度。
对样本进行团体测试。
测试由笔者或边防连队配属军医组织进行。
测试前用统一制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者讲明测试目的和方法,并特意申明无需填写姓名,以提高测试的真实性和受试者的合作性。
答卷现场收回。
所有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2.1 抑郁问卷(BDI)测评结果官兵中无或有极轻微抑郁者仅占人数 11.26%,有轻度抑郁者占总人数的35.06%,有中度抑郁者占总人数的24.03%,有重度抑郁者占总人数的29.65%。
2.2 SCL-90测评各因子心理异常检出率的情况据SCL-90结果分析,官兵中总分>160分者占总人数的28.57%,各因子≥3分所占的比例为:躯体化4.55%、强迫症状3.68%、人际关系敏感5.84%、抑郁3.90%、焦虑2.38%、敌对3.68%、恐怖1.73%、偏执4.76%、精神病性2.38%、其他1.30%。
浅谈高原边防军人常见心理问题西藏高原地处严寒、空气稀薄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异常恶劣气候特点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社会支持范围较窄,这些特殊的生存环境,加上军人的严格管理制度和高强度的训练,经常会给驻守在此的高原军人带来心理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使部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因此,加强对高原军人心理辅导工作,对预防和减少部队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结合我院2006年8月来等对2000名西藏高原官兵S C L-90心理问卷调研结果,将相关心理问题分析及预防汇报如下。
一、西藏高原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我院对2000名西藏高原官兵S C L-90心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西藏高原官兵各项指标与内地部队常模相比,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均明显异常,且海拔越高,心理问题越趋严重。
其中恐惧、焦虑、抑郁、孤独、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现分析如下。
(一)恐惧、焦虑心理及睡眠障碍1.自然环境因素对高原严寒缺氧的恶劣气候、险峻道路、艰苦生活环境、高原反应防护知识等不完全了解,感到缺乏安全感,精神紧张。
当进入高原后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等急性高原反应时,便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
同时,高原低氧和过度通气本身容易诱发焦虑及睡眠障碍[1]。
2.部队特殊环境因素对部队严格管理,快节奏的生活及高强度的训练不适应,感到紧张、焦虑。
并且作为高原边防军人,急难险重任务多,肩负使命重,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差,使高原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1)孤独心理因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特点造成严重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高原官兵生存环境艰苦,与外界相对隔绝,极易产生强烈孤独感。
(2)抑郁心理驻防高原后,在高原缺氧的刺激下,人体通过长期不间断的调节过程,内环境始终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而出现一系列的功能失调现象,即高原适应不全症。
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降低、情绪不稳定、脱发、反甲等[2],这些军人往往同时伴有抑郁心理。
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冯正直;杨国愉;任辉;秦爱粉;薛媛【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25)22【摘要】目的: 探讨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EPQ和应对方式量表,对参加军事演习的某部队985名军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①应激军人SCL-90得分,除抑郁外,各因子分显著地高于军人常模.EPQ的4个纬度,除L外,P、E、N显著地高于军人常模.而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显著低于国内常模.②积极应对与其SCL-90 的总均分呈现明显负相关,而消极应对则与之呈明显正相关; P、E、N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L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③从对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状况作用大小来看,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最大,依次为P、N、L、积极应对.④ N和消极应对对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结论: 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受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影响.【总页数】4页(P2079-2082)【作者】冯正直;杨国愉;任辉;秦爱粉;薛媛【作者单位】第三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三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三军大学,西南医院护理部,重庆,400038;第三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三军大学,西南医院护理部,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1【相关文献】1.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与军队管理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J], 任辉;薛媛;杨国愉;冯正直2.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J], 薛媛;杨国愉;任辉;冯正直;苗新英3.团体心理咨询对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J], 梁勇;王丽杰;程祺;严进4.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任辉;宫海燕;杨国愉;刘云波5.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健康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J], 杨国愉;冯正直;任辉;薛媛;汪涛;朱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
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8-19 15:01:00 ] 编辑:studa20Ads by Google美国医学研究杂志《美国医学研究杂志》1980年创刊隶属美国临床医学学院/English/粒度分析仪—辽宁仪表研究所提供高品质的粒度分析仪器,激光粒度仪科研实力强,技术先进,值得信赖!壳聚糖止血粉快速止血、有效镇痛、抑菌抗感染、加速愈合。
诚招各地代理商!作者:赵静波,解亚宁,任忠文,雷明强【关键词】横断面研究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station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station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 METHODS: By randomized group sampling method, 490 military personnel in high altitude area were assessed with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Life Event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Positive coping styles were influenced by EPQE and perceived stress from work and environment,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were influenced by EPQN and perceived stress from interrelationship and adaptive events. The results from pathwa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stress could affect coping style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nd its indirect affection through personality traits was more obvious. CONCLUSION: Coping style i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latter has greater indirect effect on the coping styles.【Keywords】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s; military personnel; crosssectional studies【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队官兵490名,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人格的内外向维度和来自工作环境的主观应激对高原军人的积极应对方式影响较大,人格的神经质维度、来自适应和人际事件的主观应激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较大;路径分析表明高原军人的主观应激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但通过人格特征的中介再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的作用更强. 结论:高原军人的主观应激和人格特征对其应对方式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的间接影响更大.【关键词】主观应激;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军事人员;横断面研究0引言应对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1],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2]. 个体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对应激情境的主观评价会对其情绪的稳定以及应对方式产生较大影响[3]. 面对应激事件时,个体对事件性质和强度的评价被称为主观应激. 主观应激是个体应对过程的起点,存在着个体差异[1]. 应激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模型认为,思维或认知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最后的应对方式和反应结果[1]. 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部队特殊的作业特点等均会对驻守的军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应激反应. 那么,高原的军人的主观应激、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各因素之间怎样相互作用?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高原军人的应对方式相关因素和变化规律,通过改变他们的应对方式,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维护心身健康.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某两个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8个连的在编官兵共490人作为被试对象. 于2004年7~8月间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后共获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98%. 平均年龄(21.3±3.0)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2±2.77) a;平均驻藏时间(2.63±3.11) a;独生子女117人,非独生子女368人;汉族442人,少数民族43人;未婚441人,已婚39人,离婚及丧偶5人;初中231人,高中或中专223 人,大学28人,小学3人;义务兵337人,士官118人,干部30人.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包括:①简易应对方式问卷[4],共20个条目,采用0~3的4级评分,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统计每个因子所属条目的平均分. ②生活事件量表[4],结合高原军人的特点编制而成. 包括26个条目,这些条目涉及的生活事件因素主要有是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突发事件、工作环境和前途问题. 每个条目评价从没有影响到严重影响,采用0~4的5级评分. 此调查表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因素分析检验信度和效度. 根据已有研究结论[4]和高原军人的具体特点,经因素分析结果提取5个因子(适应因子、人际因子、突发事件因子、工作环境因子、前途因子),与量表编制的构想是一致的. 解释的方差为53.08%,KMO统计量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 信度检验得到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各因子的α系数范围在0.68~0.79之间. 结果计各因子分和总均分. ③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5],选用内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维度及相应因子分. 调查的质量控制:在实施调查之前,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做现场动员以增加高原军人的合作程度,保证问卷填写的有效性. 然后由被调查者按调查表中的内容逐条如实回答.统计学处理:数据全部输入电脑,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2结果2.1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影响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高原军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两因子的得分为因变量,以高原军人主观应激的五个因子和人格特征的两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进出回归方程变量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和0.1,进入以积极应对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因素有人格的内外向维度和工作环境因子;进入以消极应对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因素有人格的神经质维度、适应因子和人际因子(表1).表1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影响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略)2.2高原军人主观应激、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影响的路径分析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路径分析,建立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图,高原军人的主观应激可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来自工作和环境的主观应激可直接作用于积极应对行为,来自人际和适应事件的主观应激可直接作用于消极应对行为. 主观应激通过人格的内外向和情绪的稳定性的中介再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的作用更强. 在所有路径中,来自适应事件的主观应激通过人格的神经质维度作用于消极应对的作用最强(图1).3讨论Blanchet等[6]的研究表明:在高原生活的个体生理的不适应行为与其抑郁和负性评价相关,说明潜在的抑郁状态和负性认知评价可引起适应缺陷.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军人的主观应激可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这支持“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应对行为之间可起到决定作用”这一理论[1]. 在整个应对过程中,认知评价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 已有的证据表明,个体通过对应激事件的主观认知评价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行为,从而影响个体应对风格的形成,个体对负性事件的不良认知越强越容易出现被动的应对行为[3]. 陈树林等[7]研究应激原、认知评价与抑郁的关系时发现应激在抑郁障碍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因素是抑郁障碍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应激原要通过认知因素起作用,它对抑郁障碍的直接作用很小. 因此,改变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可以影响应对方式,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NoelJorand等[2-6]对高原居住者的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对状态焦虑反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主观应激通过人格的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的中介再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的作用更强. 因此可以说,高原军人的应对行为,尤其是消极应对行为,主要受人格特质的影响. 高原军人面对各种应激性情境时,情绪越不稳定的个体采取的消极应对行为越多,性格较外向的个体采取的积极应对行为越多. 这充分说明了个性特征对应对方式的重要影响.在本研究中,对高原军人造成主观应激的五个因子中,来自工作环境的主观应激对积极应对方式较强,来自适应和人际的主观应激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较强,而来自突发事件和前途问题的主观应激对高原军人的应对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 来自人际事件的主观应激既可通过人格的内外向维度间接作用于积极的应对行为,又可通过人格的神经质维度间接作用于消极的应对行为.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对高原军人的应激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由于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缺乏成熟的应对风格,高原军人遭遇挫折时,容易采用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来应对与战友和上级领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高原军人而言,如何正确看待与战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应对风格和身心健康.【参考文献】[1] 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Psychosom Med, 1993,55:234-247.[2] NoelJorand MC, Joulia F, Braggard D. Personality factors, stoicism and motivation in subjects under hypoxic stres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1, 72(4): 391.[3]李育辉,张建新. 中学生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1):71-77.[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24-126, 101-103.[5]龚耀先. 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 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6] Blanchet A, NoelJorand MC, Bonaldi V. Discursive strategies of subjects with high altitude hypoxia: Extreme environment[J]. Stress Med, 1997,13(3):151.[7]陈树林,郑全全. 应激原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