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38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三个维度来研究人格与幸福感。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Costar和McCrae根据现代“大五”(Big Five)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致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特质。并调查得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此外还有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大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 2005年版,第29~33页。

①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

体验。对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张雯等[15]、陈丽娜等[16]的研究等都得到相同的结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在各种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Campbell和Diene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自尊与

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高的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1]DienerE. Subjective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J].1984, 95 (3): 524-575.

[1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62.

[16]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222-224.

②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这种知觉和评价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和对环境的认知。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3]。杨昭宁,孔详军(2006)分析了不同自我概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1]。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由此说明,自我概念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 80-82.

[31]见硕士论文引31

③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佟月华[18]、谭雪晴(2008)的研究都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其认为,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快乐感体验越多。

另一项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它们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上,有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18]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4): 404-406.

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理论模型。它们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促进了对幸福感本质认识的深化,也引发了对幸福感本质的思考。虽然,目前幸福感理论模型还处于多元的探索时期,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与发展,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