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幸福与人格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57
《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案施青青一、教学计划教学课时:26课时课时安排第一章 3课时第二章 2课时第三章 3.5课时第四章 2.5课时第五章 3.5课时第六章 3.5课时第七章 2课时第八章 3课时第九章 3课时二、课时教案第一章幸福的理论与概念(3课时) 教学内容:1.掌握幸福的概念,形成对幸福的全面正确的认识2.掌握幸福的不同理论并学会正确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幸福的定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引子——学习幸福心理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活动:情景测试第一节幸福的概念1.1.1 体验论:以“快乐(hedonic)就是幸福”为核心命题,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1.1.3 本课程观点: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把握,包括三个方面: 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
第二节幸福的理论协调是就具有幸福感,相反,就会痛苦。
复习与作业要求:学习幸福的概念,体会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定义。
了解幸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的意义,要求其个人写出一个自己感受幸福的故事。
考核要点:幸福的定义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第二章幸福的生理基础 (2课时) 教学内容:1.了解人之所以产生幸福感是和人的生理反应直接相关的。
2.认识增强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幸福的生理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幸福感产生的生理机制2.1.2 内啡肽第二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第三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2.3.1 运动第四节反思生理局限2.4.1 多多益善VS稳定适量2.4.2 外在的技术手段VS内在的心灵修炼2.4.3 欲望VS幸福第五节超越生理极限(一)生活在现在只有现在的时间是你真正可以把握的。
(二)生活在这里(三)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很多心理上的困扰,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的“想当然”造成的。
(四)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在思考基础上的“感受”,感受是思考的基础,感受将调整、丰富你的思考。
幸福心理学复习参考一、名次解释(5’*6=30’)1.积极心态(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MA)PMA指主动的自我意识、明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状态以及优秀的自我心理品质等的综合体。
2.体验论以“快乐(hedonic)就是幸福”为核心命题,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通过比较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
3.实现论(eudaimonic),又称自我决定论,马斯洛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实现论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 ,而是人的潜能实现 ,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4.人格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表现为稳定倾向的心理特质模式。
(1)人格是各种心理特质的组合,包括情绪、气质、性格、行为等方面。
(2)各种心理特质构成了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的“自我”。
(3)人格具有稳定的倾向性(17岁,70岁)5.情绪 Emotion 是人对本能需要内心体验的外在反应。
包含: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行为。
分为正性情绪、负性情绪6.情商也叫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即EQ)。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揣摩和驾驭他人的情绪;在外界压力下不断激励自己、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
7.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
保罗·斯托尔茨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用以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
8.情绪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情绪A-B-C理论产生不同的情绪的原因是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不同。
9.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属于神经递质,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9115课程名称:幸福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开课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幸福心理学”课是针对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幸福心理学”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增进自身幸福的知识、方法与途径。
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与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课程紧密相连,并且幸福心理学属于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如何拥抱幸福并能够掌握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二)能力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
(三)素质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探讨幸福1、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幸福二、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三、幸福的不同感受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幸福心理的定义教学难点:幸福的不同感受3、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概况和一些关于幸福的理论。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第二章幸福的生理基础1、教学内容一、幸福感的生理基础二、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三、反思生理局限四、超越生理局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反思生理局限教学难点:超越生理局限3、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幸福感产生的生理基础,从而反思生理局限,超越生理局限,增强幸福感。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案一、第1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安排二、第2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2.1 心理健康的定义2.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挑战三、第3章:幸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1 幸福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3.2 幸福心理学的主要理论3.3 幸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四、第4章:情绪管理与情绪调适4.1 情绪的概念与分类4.2 情绪管理与情绪调适的重要性4.3 情绪调节的策略与技巧五、第5章:压力管理与应对策略5.1 压力的概念与影响5.2 压力管理的策略与方法5.3 应对压力的心理技巧六、第6章: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七、第7章: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八、第8章:心理弹性与抗逆力九、第9章: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十、第10章: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十一、第11章: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十二、第12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十三、第13章: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诊断十四、第14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十五、第15章: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六、第6章: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6.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6.2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策略6.3 人际冲突的处理与调解七、第7章: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7.1 自我认知的概念与重要性7.2 自我成长的策略与方法7.3 自我接纳与自我价值的培养八、第8章:心理弹性与抗逆力8.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作用8.2 抗逆力的培养与提升8.3 心理弹性与幸福心理的关系九、第9章: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9.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特点9.2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领域9.3 积极心理干预的实践方法与技巧十、第10章: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10.1 心理危机的定义与识别10.2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步骤10.3 心理援助的资源与途径十一、第11章: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11.1 心理健康促进的意义与原则11.2 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与方法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十二、第12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12.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12.3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评估与改进十三、第13章: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诊断13.1 心理测评的概念与方法13.2 心理健康诊断的流程与技巧13.3 心理测评与诊断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十四、第14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14.1 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4.2 心理咨询的技巧与实践14.3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伦理与规范十五、第15章: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5.1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影响15.2 提升心理健康以改善生活质量的策略15.3 心理健康促进生活质量的案例分析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课程教案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