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6.52 KB
- 文档页数:1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死;神经元损伤[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治疗组60例,在基本疗法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60例,在基本疗法的基础上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经过为期20天(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2.63±10.11)分,治疗后为(9.68±6.7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3.59±11.37)分,治疗后为(17.29±8.59)分。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纳洛酮可减少β-内啡肽分泌,有助于阻止急性脑梗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改善临床症状。
与基本疗法合用,可有效纠正脑缺氧、改善血液流变学、恢复脑组织再灌注的作用,不失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药,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死;神经元损伤脑梗死是老龄人常见病之一,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较严重者死亡。
脑梗死后的神经元损伤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病残,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用纳洛酮加基本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0~75岁,平均(60.5±6.57)岁。
均于发病48 h后经头颅CT扫描确诊。
除高血压外,经血液、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排查心、肾功能不全。
1.2 分组情况全部患者依文献[1]标准诊断,按入院前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随机分组。
治疗组即纳洛酮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对照组即常规药物组60例(男34例,女26例)。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5-02T09:56:27.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飞飞[导读] 对照组第七天CT复查,梗死面积较入院时缩小8例,纳洛酮缩小14例(P<0.01)。
王飞飞(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贝子府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敖汉 024319)【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13-01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供血区血流量减少,使该部位脑组织缺血或坏死。
在我国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
我院在2008年1月~12月使用纳洛酮治疗20例脑梗死病人。
现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的颈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死,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意识障碍、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呼吸抑制。
治疗组平均年龄52±8岁,男12例,女8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50±9岁,男14例,女6例。
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溶栓,扩血管,抗凝甘露醇等对症支持治疗。
1.2.2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mg静滴连用十日后停药。
1.2.3治疗前后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2.4入院第七天复查颅CT。
2 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对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表12.2纳洛酮改善病人呼吸抑制、意识障碍总有效率100%,对语言障碍有效率87.5%,面舌瘫93%,肢体瘫72%,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2.3对照组第七天CT复查,梗死面积较入院时缩小8例,纳洛酮缩小14例(P<0.01)。
3 讨论急性脑梗死治疗主要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和保护缺血脑组织遭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脑梗死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垂体前叶释放B—内啡肽,而B—内啡肽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性、学习记忆、睡眠以及呼吸、心血管等等生理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汇报人:目录•引言•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过程•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结果•结果讨论•结论与展望01引言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急性脑梗死可能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脑梗死概述危害定义与流行病学纳洛酮是一种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能够逆转阿片类药物的作用。
定义除了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治疗,近年来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也逐渐受到关注。
其他应用纳洛酮简介研究目的和意义评估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若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将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降低疾病负担,促进社会健康。
02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过程从医院收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根据一定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选择。
选取标准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纳洛酮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分组方法研究对象及分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观察指标01020304通过专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采用影像学技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梗死体积。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收集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定期、系统的数据收集。
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评估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03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结果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残疾率。
显著疗效疗效稳定性对比其他疗法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改善保持稳定,未见明显波动。
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在2008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研究组总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纳洛酮脑梗塞临床疗效近年来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纳洛酮作用机理的研究的不断进展,纳洛酮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比如脑梗塞,越来越受医务人员重视。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危重病的发展过程中,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
而纳洛酮是一种内源性阿片肽拮抗剂,其能有效抑制、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从而对许多危重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笔者采用纳洛酮治疗脑梗塞,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08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4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48±7.32岁。
全部84例患者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MR或者头颅CT诊断确认为脑梗塞。
在84例患者中有糖尿病史39例,有高血压病史37例,冠心病史有26例。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所有患者得分在0—15分之间,都为轻度昏迷。
8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上午显著的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一律排除有中度、重度昏迷,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常规的治疗,主要给予降压、降血糖、降颅压、抗凝、扩管等基础治疗。
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0.4mg成都天台山制药厂生产的纳洛酮加入到10毫升0.9%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推注,一日1-2次,5-7天为一个疗程。
纳洛酮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关键词纳洛酮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平扫证实,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纳洛酮联用灯盏花素组)和对照组(灯盏花素组)。
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0~78岁,平均58.4±6.0岁,病程1~3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评分20.5±8.3分;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0±5.8岁,病程1~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8±8.1分。
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适当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支持对症治疗。
治疗组给予灯盏花素50mg、纳洛酮0.8~1.6mg加入液体(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中静滴,1次/日,连用21天。
对照组单用灯盏花素50mg加入液体(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中静滴,1次/日,連用21天。
疗效评定: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判断近期疗效。
第一次评分要求在发病后72小时内完成,第2次评分在病程第21天完成。
疗效标准为:①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评分减少17%以下;⑤恶化,评分无减少或增加。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该组病例总数]×100%[2]。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剂量纳洛酮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选择经临床、头颅CT 或MRI确诊的1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5例,大剂量纳洛酮组及常规剂量纳洛酮组分别给予纳洛酮4.8mg/d和1.2mg/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均加入5% GS或0.9%NS 250ml中静滴,连用2周。
结果大剂量纳洛酮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常规剂量纳洛酮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脑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塞自1981年Baskin等首次报道运用纳洛酮0.4mg静注治疗脑梗塞,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后[1],国内外均报道小剂量纳洛酮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有肯定疗效,但目前有关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报道尚不多。
2003年1月以来,我科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发现其疗效比用常规剂量纳洛酮的疗效更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我科2003年1月~2004年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13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
大剂量纳洛酮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62.4±12.8)岁;常规剂量纳洛酮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61.6±13.7)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1±13.2)岁。
所有病例于发病后72h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2],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
病情分级则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将患者分轻、中、重型。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组90例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标签:灯盏细辛脑梗塞血液流变学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近年来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脑梗死96例,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温州第二人民医院2009.1-2011.9的住院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就诊并接受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病例入选标准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3 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③伴脑水肿的大面积梗死;④活动性肺结核及严重肝肾功能疾患者;⑤对本品或其他灯盏花制剂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开始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压、管理血压、调控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不用其他改善脑代谢的药物。
1.5 疗效判断标准确性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分[1]。
1.6 统计学方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2.1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等级资料经Ridit分析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见表面2。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5例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微量泵控制纳洛酮注射液,疗程7-14d。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Gldgow评分,NDS标准、意识恢复时间对比。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脱水、脑康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除上述方法外,还使用纳洛酮(制药厂生产)2mg+注射用生理盐水40ml用微量泵控制速度,每小时4ml持续静推,每天1次,7-14d为一疗程。
1.3 观察内容意识恢复时间、Glasgow评分、ND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评估。
1.4 疗效标准显著进步:NDS减少46%~96%以上;进步:NDS减少18%~45%;无变化减少17%。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显著性P<0.01为标准。
2 结果NDS评分一周后两组治疗前后,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32例,显著进步23例,进步6例,无变化3例,总有效29例(90.6%);对照组33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9例,无变化14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Glasgow评分治疗组Glasgow评分治疗前7±0.70分,治疗一周后为15±0.151,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Glasgow评分,7±0.86分,治疗后评分为11±0.72分,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Glasgow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见表1)意识恢复时间,治疗组为3.50±0.45d,对照组为4.64± 0.51d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3 讨论脑梗死出现昏迷瘫痪、失语等现象,可由脑组织坏死引起持久性损害所致,也可由脑组织水肿区半暗带的大脑神经元突触传递障碍所致,由于发病时,机体内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使脑内啡肽含量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