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的个案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个案护理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血管急性闭塞导致的广泛脑组织缺血及坏死,病情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
个案护理是指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护理方案。
以下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个案护理内容。
1.安全护理:因患者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跌倒、翻身坠床等意外事故。
护士应确保患者周围环境整洁、无障碍,并加强观察,随时注意患者的身体姿势和位置,避免滑倒和跌倒。
2.基本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开展相关的基本护理,包括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更衣、进食等;口腔护理,避免食物残渣引发感染;皮肤护理,定期翻身、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注意患者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3.营养护理:及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需要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
由于患者可能有吞咽或咀嚼困难,可根据医嘱提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辅助喂食。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胃管或鼻饲管进行营养支持。
4.心理护理: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和情绪,提供安慰和支持。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5.疼痛管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头痛和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护士应及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并按照医嘱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6.预防并发症: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尿潴留、肺炎等。
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纠正不正常的情况。
同时加强患者的被动及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康复护理: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与康复医师合作,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活动康复、言语与语言康复和认知康复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一例急性脑梗塞院前溶栓的个案护理一、前言二、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5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糖尿病病史 5 年。
患者于晨起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家属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急救人员在接到电话后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初步判断患者为急性脑梗塞,并决定给予院前溶栓治疗。
三、护理评估(一)生命体征评估到达现场后,立即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患者体温 365℃,脉搏 8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80/100 mmHg。
(二)神经系统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评估,患者 NIHSS 评分为 15 分,提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三)病史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等。
患者发病时间约 1 小时,否认近期手术、外伤史,正在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
(四)心理评估患者及家属因突然发病而感到紧张、焦虑,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安抚。
四、护理措施(一)建立静脉通道迅速选择合适的静脉,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输注溶栓药物,另一条用于补充液体和其他治疗药物。
(二)溶栓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医嘱配置溶栓药物,使用微量泵匀速输注。
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三)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15 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每 30 分钟测量一次体温。
如果患者的血压过高,及时给予降压治疗,以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四)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是否有所改善或加重。
每 30 分钟进行一次 NIHSS 评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缓解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转运护理在转运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将患者固定在担架上,防止颠簸和意外受伤。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一、引言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
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二、一般资料患者:lijingqi,男,65岁,主因“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于2014年7月10日10:05以“脑梗死急性期”收入院,入院时血压:150/80mmHg。
现患者头晕,无视物旋转,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眠可,二便调。
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一、引言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
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二、一般资料患者:lijingqi,男,65岁,主因“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于2014年7月10日10:05以“脑梗死急性期”收入院,入院时血压:150/80mmHg。
现患者头晕,无视物旋转,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眠可,二便调。
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
脑血栓急性期的个案护理概述脑血栓急性期是指脑血管发生血栓形成后的最初数天至数周的阶段。
对于脑血栓急性期的个案,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重点介绍脑血栓急性期个案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个案护理原则针对脑血栓急性期个案,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护理原则:1.监测和评估: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状态和病情变化,评估患者的疼痛、压疮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治疗环境:确保患者处于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和休息。
3.防止并发症:特别关注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如肺炎、尿路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
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鼓励早期活动等。
4.有效的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使用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护理策略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护理策略,可用于脑血栓急性期的个案护理:1.神经观察:进行神经系统的常规观察,包括对瞳孔、肢体活动、感觉和意识状态的评估。
及时发现并处理神经功能异常。
2.皮肤护理:定期检查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定期转换体位,以减少皮肤受压时间。
3.活动促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鼓励适度的活动和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康复进程。
4.定期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5.管理液体摄入:根据患者的情况,监测液体摄入和排出量,保持良好的水平衡。
6.疼痛和不适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采用合适的药物和非药物措施,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
7.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疾病进展和护理措施,鼓励积极的心态和合作参与。
请注意,以上仅为脑血栓急性期个案护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专科疾病护理个案记录表(2)理,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给予降压治疗。
遵医嘱静脉应用降压药物时,需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加强血压监测,并随时根据血压调整滴速,以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颅脑低灌注。
此外,血压升高也可因躁动、气道梗阻、膀胱充盈等因素引起,需注意去除这些诱因。
3、心理护理耐心解释说话不连贯或吐词不清的原因,关心、体贴尊重病人,鼓励克服羞怯的心理,大声说话。
鼓励家属、多与病人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轻松安静的语言交流环境。
3、沟通方法指导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尽量提出一些简答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
与病人沟通时说话速度要慢,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做出的反应。
4、语言康复训练制定人体化的全面语言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发音训练为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以在专业语言治疗师指导下,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5、预防肌、关节萎缩每天进行几秒钟肢体最大肌力的20%--30%的锻炼,神经肌肉电刺激也可能预防。
定时变换体位,保持正确肢体位,被动关节活动和主动关节活动。
6、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指导病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多食含纤维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日常向病人及家属讲生活中保证足量饮水,“睡前一杯水,起床一杯水”。
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忌嗜烟、酗酒、咖啡,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7、饮食指导以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①限制脂肪摄入量控制总热量。
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
②适量增加蛋白质。
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③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④注意烹调用料。
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摘要】脑梗塞急性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功能,还可以减轻患者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应该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功能评估、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重要性1. 引言1.1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护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脑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包括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管理、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等。
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并提高其康复质量。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是护理的基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管理是保证患者身体状态稳定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护理过程中应该重视患者的自我意愿和康复潜力。
预防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内容,包括预防脑水肿、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在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治疗,关注患者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是确保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及时、全面的护理,以减少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应急预案
1.卧床歇息,保持情绪稳定。
2.评估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构音、吞咽有无障碍。
3.监测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情况,必要时心电监护。
4.超早期溶栓治疗,如应用尿激酶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副作用,预防颅内出血。
5.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病前稍高的水平,除血压过高外,普通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
6.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脑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 2—5 天,应严密观察,应用20%甘露醇时,要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有无血尿及脱水情况。
7.遵医嘱吸氧、吸痰、导尿、鼻饲、高热者物理降温。
8.必要时气管切开或者应用呼吸机。
9.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一、引言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
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二、一般资料
患者:lijingqi,男,65岁,主因“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于2014年7月10日10:05以“脑梗死急性期”收入院,入院时血压:150/80mmHg。
现患者头晕,无视物旋转,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眠可,二便调。
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
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患者针灸科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三、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疾病偏瘫及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偏瘫,肢体乏力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4、有受伤的危险与疾病致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5、语言沟通障碍与患者吐词不清有关
6、潜在并发症:脑疝与脑梗塞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有关
四、护理计划
1、患者能够适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能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生活得到满足,情绪稳定,舒适感增强
2、能配合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掌握进食的适当方法,维持正常的营养供给,语言表达能力,躯体活动能力和吞咽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3、能描述可能导致受伤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不发生受伤,误吸,压疮
五、护理措施
1、躯体活动障碍与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预期目标:使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
1)、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抓形手,足下垂等后遗症。
2)、经常按摩肌肉,做被动关节运动,不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3)、定时翻身排背,防止压疮。
4)、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关心患者。
●评价:患者能无需他人帮助在床上活动
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偏瘫,肢体乏力有关
预期目标:生活能逐步自理,或回复原来的日常生活水平。
1)、将患者使用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患者随时取用。
2)、嘱协助做好洗漱,进食,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3)、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清洁。
4)、教患者如何使用床头铃,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及帮助解决。
5)、指导家属定时协助患者排便。
6)、鼓励患者用健侧手进食,消除患者依赖心理。
7)、恢复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评价:生活部分能自理—-可自己穿衣、吃饭。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防护的相关知识
预期目标:患者及家属能够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措施。
1)、讲解疾病过程及发生表现。
2)、告之治疗方案及用药的必要性。
遵医嘱按时给患者规则服药。
3)、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4)、饮食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烦躁不安。
●评价:患者表示理解,配合治疗,家属表示理解相关注意事项。
4、有受伤的危险与疾病致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无受伤
1)、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加护床头栏。
2)、在床头挂醒目标识予以提醒,防止患者坠床。
3)、转移周围的危险物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予以保护。
4)、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陪护,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5)、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评价:患者无受伤。
5、语言沟通障碍与患者吐词不清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
1)、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以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评价:患者的吐词不清较前有所改善
6、潜在并发症:脑疝与脑梗塞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有关
预期目标:无脑疝发生
1)、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避免引起脑疝的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排便
3)、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吃水果蔬菜
4)、控制摄入量,输液不宜太快
5)、脑疝发生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脱水降压药,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评价:目前无脑疝发生。
六、体会
此次的个案护理,可以说是把整体护理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我们按照护理程序,从入院评估患者的病情资料,在给出护理诊断,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再实施护理计划,再评价护理效果,运用先进的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从入院至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其中不仅包括对患者的生理护理,而且还从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不仅让我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的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此次的护理实践过程也将会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产生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梁晓坤. 临床护理学. 营养/排泄.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王维治. 神经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杨莘. 神经病学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