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9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大全实验一:水的存在形态目的:观察不同物质中水的存在形态,并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材料:冰块、水、水蒸气(烧开的开水)实验步骤:1. 将一块冰放到中,观察冰的形态。
2. 加热水使其沸腾,观察水的形态。
3. 将烧开的开水冷却,观察水蒸气的形态。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可以看到水存在三种形态: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
实验二:光的传播目的:观察光的传播方式,并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材料:手电筒、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墨水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照射在不透明物体上,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2. 将手电筒对准透明物体,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3. 在透明物体上滴上墨水,再次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光无法穿透不透明物体,传播路径被阻挡。
- 光能够穿透透明物体,并呈直线传播,无法弯曲。
- 当透明物体受到墨水等阻挡时,光的传播路径会被阻碍或改变。
实验三:空气的存在目的:观察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透明性。
材料:透明玻璃杯、水、纸张、吸管实验步骤:1.将透明玻璃杯倒置在水中,观察玻璃杯内是否有空气存在。
2.将纸张放在透明玻璃杯口上,用吸管吹气,观察纸张的情况。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透明玻璃杯倒置在水中,可看到玻璃杯内有空气存在。
- 当用吸管吹气时,气体通过吸管进入玻璃杯内,使纸张受到气流的作用。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了解不同科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
希望本文档对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小实验作文最新篇(精选作文7篇)最近,我们在三年级下册的科学课上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不仅增加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们进行的最新的一次小实验。
三年级下册小实验作文最新篇(精选篇1)有一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硬币可不可以浮在水面上?因此我决定动手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前我准备了一个玻璃杯、一小勺、一大勺、几枚硬币和一大碗水。
随后,我来到厨房准备开始实验。
首先,我使用大勺子慢慢地往杯子里倒水,直到杯子装满为止。
接下来,我用小勺子继续往杯子里面加水,一直加到水面出现一条弧线。
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枚五角的硬币放在水面上,“哟呼”!我高兴地大喊,“成功啦!” 随后,我又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水面上,瞪大了眼睛盯着它,“啊!” 我失望极了,一元的硬币居然沉下去了。
我看到这个场景,开始思考:“为什么五角钱会浮在水面上,而一元钱会沉下去呢?”。
于是,我走到书房请教“互联网老师”。
上网搜寻一通之后,我发现原来水面上有一种张力,如果硬币的重量小于这种张力,那么它就能浮在水面上。
反之,如果硬币的重量大于这种张力,那么它就会沉下去。
通过这件事,我不但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不断追问。
三年级下册小实验作文最新篇(精选篇2)据说,如果将鸡蛋放入水中,它们会漂浮在水面上。
我很感兴趣想要尝试一下这个实验。
为此,我准备了鸡蛋、玻璃碗、水和盐。
首先,我倒了一些水进入玻璃碗中,然后轻轻地将鸡蛋放入水中。
然而,鸡蛋却一头扎进了水底,我感到十分困惑。
后来,我发现自己忘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加盐。
于是我赶快拿了一勺盐往水中加入,但鸡蛋依然没有任何反应,还是沉浸在碗底。
于是我又加了一勺盐,这次鸡蛋才终于震颤了一下,但又立即沉了下去。
此时,我的妈妈提醒我:“再添加一勺盐,然后用筷子轻轻地搅拌一下。
”听从妈妈的建议,我照着她说的做,结果终于成功了,鸡蛋慢慢地浮了起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1-2、种植我们的植物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实验步骤: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优秀范文6篇(好词、优秀开头、优秀结尾)好词积累:紧张气氛:扣人心弦心潮澎湃忐忑不安热闹气氛:议论纷纷兴高采烈闹哄哄安静气氛:鸦雀无声静悄悄肃静优秀开头:1、开门见山式:老师让我们周末在家尝试做个小实验,并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做什么实验呢?就做“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吧!2、据说式:据说,清水加盐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对此,我半信半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3、设问式:同学们,如果我告诉你们我可以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你们相信吗?看样子是不信了,那快快跟我一起来见证奇迹吧!4、“啊,胡椒粉和盐巴分开了。
”三(5)班传来一阵欢呼声。
他们正在进行一个实验。
5、记得妈妈在厨房做菜时,有时候不小心把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一起,总要抱怨这个佐料要重新买了。
没想到今天老师带我们做的实验,恰好可以解决妈妈的苦恼。
优秀结尾:1、感受式:鸡蛋浮起来这个小实验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使我增长了见识,今后,我一定要多探索,去发现更多奥秘。
2、引用呼吁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验让我受益匪浅,你也快来动手试一试吧!3、这个实验不仅有趣,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的奥秘。
范文一:迷宫里的土豆芽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吗?我做了个实验,得到了启示。
首先,我准备了一个发了芽的土豆,一个有盖子的鞋盒,一个平底的小容器,一些厚纸板,胶水以及一把剪刀。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带着疑惑与激动开始了实验。
我先用剪刀在鞋盒的侧边剪开一个边长大约3厘米的正方形小孔,一个迷宫的“出口”就完成了。
然后用厚纸板剪出适宜的大小、形状,并在鞋盒里拼出一个锯齿形的迷宫,再用胶水固定。
哼!这回看你怎么长出去!接着,我将土豆放入准备好的容器内,再将容器放在迷宫的“起点”上,使土豆与小孔分离。
我有些得意,认为土豆的芽不大可能“走”出迷宫。
最后我满怀期望地盖好鞋盒的盖子,把鞋盒放在那一盆繁茂的吊兰边上,沐浴着充足的阳光。
小学三年级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六篇1.小学三年级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一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一定很奇怪,硬币怎么会隐身呢?难道它会变魔术?其实这是我做的一个小实验,让我把实验过程讲给你听吧!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非常简单,只要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枚一元硬币和一些水就可以了。
准备好材料后,我坐在桌子前,开始做实验。
我先把硬币放在桌子上,接着用玻璃杯把硬币压住,然后缓缓地往杯子里倒水。
我一边倒水,一边观察杯子底部的硬币。
不一会儿,奇迹发生了,从杯子的侧面看去,硬币居然真的消失了。
我惊呆了,“腾”地站起来,可是这时候硬币居然又出现了,我从杯子顶部看过去,硬币还好端端地躺在杯子底下呢。
随后,我又坐下来,从侧面去观察,硬币又不见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原理,我们看物体是靠光折射到物体上,然后才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
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透明物质时会发生弯折,实验中的光线要想照到硬币上,就必须穿过空气、水和玻璃杯,经过多次弯折后,不能反射到我们眼睛里了,所以硬币才会隐身。
这个小实验是不是很有趣?你们也动手试一下吧!2.小学三年级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二我听说有一项奇妙的小实验,可以让纸片飞起来,而且还会跳舞呢!真是不可思议。
由于我的好奇心,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实验来,证实一下是不是真的。
首先,我准备一张薄纸,一把塑料尺子,一块毛面布料。
接着把纸张撕成一厘米左右大小的纸片,放在盘子里。
然后用塑料尺子在毛面布料上快速摩擦一分钟以上。
这时,我屏住呼吸,伸长脖子,赶紧把尺子放在纸片的上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纸片。
果然,小纸片真的飞向尺子,有的紧紧地粘在尺子上,有的笔直地站立着,我把尺子左右移动,小纸片就跟随尺子来回摆动,好像一个个小姑娘,在小尺子的指挥下翩翩起舞,美极了!我兴奋地喊了出来:“真神奇啊!”可是,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回来我问她这个实验是什么原理?妈妈告诉我:这是尺子在毛面布料上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会吸住一些小物体。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三年级下册(优秀9篇)篇一:火山爆发篇一302班姜峥宇今天我做了个实验,实验的名字可非比寻常,它叫“火山爆发”,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你们是不是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那么请听我细细道来。
实验材料有:泡腾片、红色色素、食用油、玻璃瓶、漏斗、搅拌棒和清水。
首先在玻璃瓶中加入1/5的清水。
滴数滴红色色素,用搅拌棒将水搅拌均匀,这时清水就变成透明均匀的红色液体了。
然后利用漏斗,在玻璃瓶中继续加入3/5的食用油,不要加的太满。
一开始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看起来有点浑浊,但过不了几秒钟,淡黄色的食用油就浮在红水之上了,而且界限分明。
这是因为水和油是不相容的,而油又轻于水。
最后,可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将泡腾片放入瓶中,只见泡腾片在油层中并没有什么反应,当它缓缓落入水中时,周围就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夹杂着红色的水,冲破水层,在油层中形成一个个的红色水珠升了上来,水珠由于重力作用,回归于水层中。
一开始,红色的水珠汹涌而出,这磅礴的现象犹如火山爆发般壮丽,随着泡腾片的消耗殆尽,玻璃瓶中的奇异现象又趋于平静,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当然,你如果想再一次欣赏这美丽的景象,可以再往里投入一片泡腾片。
那为什么放入泡腾片后“火山”就“爆发”了呢?原来是因为泡腾片遇水后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当积聚到足够的气体时,水珠就会伴随着气体冲出油水层,进而制造出酷似于火山爆发的景象。
做实验真好,既能观察到有趣的奇特的实验现象,又能了解不少是科学知识。
篇二:承重力大比拼篇二302班高悦涵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轻轻的,薄薄的,一阵风吹过都会随风飞舞。
更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就能把它撕得粉身碎骨。
我在纳闷,这么一张薄纸到底能不能支撑起比它重的书本呢?它到底会有多少承重力量呢?让我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吧!首先我准备了四张不同的颜色的A4纸、记号笔和双面胶。
接着,折成不同的立体图形。
我把第一张纸仅对折;第二张纸用双面胶粘住头尾后折成四棱柱;第三张和第四张用同样的方法折成八棱柱和圆柱形。
三年级下册科学小实验简单的小制作一、简单小实验:会跳舞的盐。
1. 实验材料。
- 一个碗或者盘子。
- 保鲜膜。
- 盐。
- 一个小音箱或者手机(用于播放音乐)。
2. 实验步骤。
- 把碗或盘子放在桌子上,用保鲜膜紧紧地覆盖在碗口或者盘口,确保保鲜膜平整无褶皱。
- 在保鲜膜上撒上少量的盐,盐粒要均匀分布。
- 将手机或者小音箱放在碗或盘子旁边,播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3. 实验原理。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并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当音乐响起时,音箱或手机的喇叭振动,这种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
空气的振动传递到保鲜膜上,保鲜膜也跟着振动,从而使撒在上面的盐粒也跟着跳动起来,就好像盐在跳舞一样。
二、简单小制作:自制纸飞机。
1. 制作材料。
- 一张A4纸。
2. 制作步骤。
- 取一张A4纸,将纸张竖着放置(较长的边为上下方向)。
- 把纸张的上边缘向下对折,使纸张的上边缘与下边缘对齐,然后展开,这时纸张中间会有一条折痕。
- 接着将纸张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向中间的折痕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顶点要刚好碰到中间的折痕。
- 再将纸张沿着中间的折痕对折,使刚刚折好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
- 然后把纸张的下半部分向上折起一小段,这部分将作为纸飞机的尾翼,折起的长度大约为1 - 2厘米。
- 将纸飞机的机翼稍微整理一下,把机翼的边缘稍微向上折起一点,这样可以让纸飞机飞得更稳。
3. 飞行原理。
- 纸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主要受到重力、升力、阻力和推力的作用。
当我们投掷纸飞机时,给予了它一个初始的推力。
纸飞机的机翼形状使得空气在流经机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时速度不同,根据伯努利原理,空气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速慢的地方压强大,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使纸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实验静磨擦力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实验一:拉一拉首先,我们需要一块木板,一个砝码和一根细绳。
把砝码绑在绳子上,另一头系在木板上。
慢慢拉绳子,看看需要拉多大力气,砝码才会动起来呢?有个小秘密哦,刚开始拉的时候,砝码是不会动的。
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叫做静摩擦力的力量,它让砝码紧紧贴在木板上,不让它滑动。
只有当你用力拉到一定程度时,你的拉力大于静摩擦力,砝码才会开始滑动。
实验二:推一推这次我们换个方式,用手去推砝码。
你会发现,和拉的时候一样,需要一定的力量,砝码才肯动弹。
原因还是静摩擦力在作怪!实验三:换个底板现在,我们把木板换成玻璃板或者大理石板,重复上面的动作。
你会发现,推拉起来好像轻松了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物体表面,静摩擦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光滑的表面,静摩擦力就较小。
总之,静摩擦力是个顽固的家伙,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身影。
比如开门、拖动沙发,甚至连走路,都需要克服这种力。
幸亏有它在,不然所有东西都会乱滑乱动,那可就乱套了!小朋友们,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你们对静磨擦力有什么新的认识呢?下次做作业的时候,可要仔细思考哦!篇2【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实验:静磨擦力】大家好,我是小明。
上周老师布置了一个很有趣的作文题目,就是要写一篇关于"静磨擦力"的实验报告。
我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因为平时写作文都是一些日常生活或课外阅读的题材,很少写这种科学实验的东西。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尝试一下,因为我超级喜欢上科学课,做实验真的超级有意思!老师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生动有趣的课,讲解了什么是静磨擦力。
原来,当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地面会对物体产生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还没开始运动时,地面对它的阻力。
动摩擦力则是物体开始运动之后,地面对它的阻力。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
老师还教会我们一个非常神奇有趣的小实验,就是用用力推物体的方法来感受静摩擦力。
三年级下册实验三年级科学实验研究实验一:实验名称:观察记录自己实验材料:米尺、体重计、绳子、直尺、纸、笔、秒表实验过程:1、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身体轮廓2、借助测量工具进行观察3、观察我们的身体分为几大部分,引导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并记录身高、腰围、臂长、体重等,测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能够从整体到部分认识自己。
实验二:实验名称: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实验目的:蚯蚓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实验材料:蚯蚓(3-5条)、纸盒、干土、湿土实验过程:1、纸盒里装上土,一半干土一半湿土,中间要有明显的界限。
2、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
3、纸盒里装上土,两边都是湿土,一端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
4、把蚯蚓放在中间,观察蚯蚓爬向哪一边。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没有光的一面。
实验结论: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实验三:实验名称: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水、土壤实验过程: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2、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3、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4、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实验现象:土壤分成了两层实验结论: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实验四:实验名称:观察凤仙花实验材料:凤仙花、直尺、卷尺、放大镜实验过程:借助工具观察植物的结构,得出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
实验结论: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
实验五;实验名称:观察水实验材料:水槽、水实验过程:充分利用自己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观察水。
实验结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透明的液体。
实验六: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铅笔、橡皮、气球、小刀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使用。
2、把所实验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先贴近水面然后放入水面)3、把吹起的气球放入水中,用手反复向下按,体会浮力是像什么方向的力。
实验结论:实验七: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材料:带盖玻璃瓶、橡皮泥、木条、水槽、水、沙子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2、把材料依次放入水中观察所有材料的沉浮3、设法是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4、使浮在水面上的瓶子沉入水底5、整理实验物品放回原处实验结论: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轻重。
2、改变物体的体积。
3、借助其他物体。
实验八:实验名称:让小水轮转起来实验材料:水槽、水、水轮、烧杯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2、A、烧杯装满水,让水在低处冲击轮叶边缘。
B、烧杯装满水,让水在高处冲击轮叶边缘。
3、a、烧杯装满水,让水冲击轮叶边缘。
B、烧杯装满水,让水冲击轮轴。
4、a、烧杯装满水,让小水量水冲击轮叶边缘。
B、烧杯装满水,让大水量水冲击轮叶边缘。
实验结论:数位高、水量大、冲击在轮叶上小水轮转得快。
实验九: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材料:水槽、水、卫生纸、胶带、透明杯子实验过程:1、检查试验材料是否齐全。
2、把卫生纸用透明胶粘在杯子内壁上。
3、杯口垂直于水面倒扣入水中,卫生纸没入水中。
4、把杯子垂直于水面轻轻取出。
5、观察卫生纸有没有湿。
试验现象:卫生纸没有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十:纸飞翼的研究1、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2、研究的问题:纸飞翼的留空时间长短与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3、我的猜想:纸飞翼的留空时间长短与飞翼的轻重和形状(翼面的大小、翼面的角度)有关。
4、实验材料:剪刀、曲别针、计时工具等。
5、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6、实验时指导学生注意事项:(1)每次只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
如在做“纸飞翼的轻重与它留空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关”的实验时,应保证纸飞翼翼面的大小和翼面倾斜的角度(翼面与水平的夹角)不变。
(2)每次实验时,下落的起始高度应一样。
(3)每次实验时,计时的方法应一样。
(4)每次实验应多做几次,并计算平均值。
7、实验结果:纸飞翼的留空时间与飞翼的轻重、翼面大小和翼面的倾斜角度有关。
(纸飞翼重下落的快,轻的下落的慢;纸飞翼翼面大,下落的慢;翼面与水平的夹角越大,纸飞翼下落的越慢。
)实验十一:吹乒乓球实验1、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
2、实验材料:乒乓球、漏斗3、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起,让学生多试几次。
4、实验结论:只需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原理。
实验十二:植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1、实验名称:水土流失实验2、我的猜想:我认为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3、实验方法:对比实验4、实验材料:浅盒子、壤土、草皮、水、喷壶、砖2块、托盘2个5、实验过程:准备两个相同的浅盒子,在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
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
在盒子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盒1、6、实验现象:有草皮覆盖的盒子留下来的土少水也少;没有草皮覆盖的盒子留下来的土多水也多。
实验结论: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防止水土流失。
实验注意事项: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致。
实验十三: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1、目标:能通过比较找出塑料的一些性质。
2、实验材料:塑料尺、木头尺3、注意事项:可先让学生观察塑料尺有什么特性,再与木尺做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
塑料具有轻便、透明、防水、耐磨、色彩鲜艳亮丽等性质,实验十四:观察塑料预热现象1、目标: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2实验材料:塑料杯、塑料瓶、热水3、意事项:塑料瓶装上热水后,要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左右,用手一下,与没装水的瓶子做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由于所选的实验材料(塑料的质地)不同,倒入热水后,塑料瓶的形状变化不一定是一致的。
实验十五:物体发生时的现象1、目标:能通过实验归纳出物体发声时共有的现象。
1、实验材料:小鼓、鼓槌、黄豆、锣、钢尺或钢锯条。
2、实验方法强调:先让物体发出声音,再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物体发声时有的变化明显,有的变化不明显,对那些变化不明显的物体,要采取能使变化显示出来的方法进行观察,如向鼓皮上放些豆子,在鼓或喊话筒上挂一较轻的小球,通过观察豆的跳动和测量小球弹起的距离,可感受到物体发生实的变化。
实验十六:物体传声1、目标:能用实验验证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固体传声:要求:(1)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
(2)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
(3)不要大声喧哗。
提示:学生可设计多种方案,像通过木板、木盒、木质或铁质楼梯扶手等听声音的方法。
3、液体传声:(1)材料:水槽、石块、毛巾等(2)注意事项:水槽中放入多半槽水,在水中敲击石块时用力适当,把耳朵贴在水槽的旁边听声音。
实验十七:光的传播1、目标:能设计实验,验证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2、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规则的带相同孔的纸板、橡皮泥、塑料管、蜡烛、尺子、剪刀、等。
3、教师指导:学生在组内应多次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把三块纸板的孔对正,在一条直线上,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4、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
(如用塑料管和蜡烛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实验十八: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
2、实验材料:平面镜、白纸、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尺子等。
3、实验指导:提出小组内三位同学的分工要求: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另一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时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光的路线(要用尺子比着画出镜子反光的路线)。
4、实验注意事项:活动时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
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即可。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
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课件演示、事实等途径设置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
它是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之上的,与毫无根据的臆测不同,并且假设必须能够被检验。
3、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应掌握以下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4、完成实验这个过程是要特别重视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监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活动程序、领悟科学的思维观念、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5、得出结论对实验研究发现进行总结,首先要确定收集的数据是否支持原先的假设。
通常需要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实验的结论。
但得出的结论常常会使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并设计新的实验来寻求答案。
6、表达、交流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磁》单元的实验及注意事项:一、研究的问题: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猜想或预测:磁铁能吸引铁钉、大头针、曲别针等等实验方法: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纸等材料进行观察。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磁铁各一个、铁钉一个、大头针一个、曲别针一个、纸一张、橡皮一块、钥匙一把、石头一块、塑料尺子一把、小弹簧一个、剪刀一把、木棍一根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料)。
实验过程:1、先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等预测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
2、再用磁铁分别吸引纸等预测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
3、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铁钉、大头针、曲别针、钥匙、小弹簧、剪刀能被磁铁吸引;纸、橡皮、石头、塑料尺子、木棍不能被磁铁吸引。
得出的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
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附:根据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哪种情况吸得多?研究的问题:磁铁距离铁质物体远吸得多还是近吸得多?猜想或预测:磁铁距离铁质物体近吸得多。
实验方法:观察磁铁在不同距离处吸引铁质物体的多少(定量的方法)。
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一个、塑料盘子一个、大头针若干、尺子一把、线一根、支架一个实验过程:1、一名同学将蹄形磁铁悬吊在支架上。
2、磁铁下面放里面有大头针的塑料盘子。
3、另一名同学把尺子立在盘子旁边。
4、让悬吊的磁铁分别在距离盘子1厘米、2厘米、3厘米时吸引大头针。
5、仔细观察计数,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当磁铁离放有大头针的盘子1厘米时吸得最多,离3厘米时吸得最少。
得出的结论: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和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距离越远吸引力越弱。
注意事项:使用尺子测量时,要保持尺子平直,不能倾斜,要正确使用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