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经迷路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40
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全迷路入路摘除术[耳显微外科2007版(五十二)]王正敏【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6(016)003【总页数】2页(P229-230)【作者】王正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全迷路入路是切除迷路上部(半规管和前庭)与迷路下部(耳蜗)到达内听道及脑桥角的手术入路,又名耳入路。
患者仰卧侧头位,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参阅乳突X线片,切口弧度要偏乙状窦后,通常距耳后皱褶2 cm左右。
沿颞线,乳突尖上0.5 cm处各作一道水平肌骨膜切口。
连接上下切口后端,切断相当于乳突后缘处的肌骨膜,形成蒂部在耳道软骨段后方的肌骨膜瓣。
平骨性外耳道开口切开外耳道,剪去部分外耳道软骨,用肠线缝合耳道口的皮肤,将肌骨膜瓣翻折覆盖在耳道口内侧,缝合数针使耳道口密闭。
使用两把自持拉钩,将耳后软组织充分拉开,显露整个乳突。
用电钻开放乳突皮质,去除其内气房,达到乳突“骨骼化”的要求,将所有妨碍视线的悬骨磨去,以获得尽可能开阔的乳突腔入路。
如乙状窦隆起过高,妨碍深入操作,可用咬骨钳将乙状窦表面及周围骨质去除,用拉钩下压轻轻牵开。
乙状窦壁十分菲薄,如被撕裂出血,可在裂口外侧压以纤维蛋白海绵或明胶海绵,并用骨蜡涂封。
不可将止血用海绵塞入窦内,以防海绵循入血流成为栓子。
窦壁破口过大、止血困难的,可在裂孔上下作双道结扎。
尽可能避免乙状破裂,因为任何一种止血方式,都难免会造成脑压升高。
导静脉出血可用骨蜡封闭或缝合结扎。
为了避免乙状窦可能被撕裂出血的麻烦,在乙状窦表面及导静脉周围最好留有一层薄薄的骨质以保护窦壁,这样损伤出血机会就会明显减少。
在鼓窦处确认外、后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
去除外耳道后壁及整个耳道皮肤,并将鼓膜及锤骨、砧骨、镫骨等摘除。
旋转手术床向对侧,可窥及咽鼓管开口及部分管内黏膜。
用金刚石钻头去除其内黏膜,显露骨管表面。
从颞肌筋膜取一小块肌筋膜堵塞咽鼓管,管口加填骨蜡,达到严密封闭咽鼓管的目的。
听神经瘤主要手术径路听神经瘤( Neuroma,Acoustic);组织来源于神经外胚层 Schwann细胞,初发于中枢性和周围性髓磷脂会合的前庭神经 Obersteiher-Redlich区,此区位于内耳道内,肿瘤组织常充填部分或全部内耳道,然后突入到桥小脑角。
听神经瘤外科手术发展至今主要有4种手术径路,即迷路径路、乙状窦后径路、颅中窝径路和耳囊径路。
虽然它们有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有报道说经乙状窦后径路可以切除任何大小的肿瘤。
1 迷路径路或扩大迷路径路20世纪初, Panse和Quix等提出了经迷路处理桥小脑角肿瘤的方法,Schmiegelow等采用这种方法切除听神经瘤,但未成功。
到 60年代末,得益于外科电钻和手术显微镜的应用, House和Hitselberger对迷路径路重新研究应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听神经瘤手术的一场革命。
70年代末,迷路径路作为现代颅底外科的雏形在神经耳科医师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至今,迷路径路仍是听神经瘤手术的经典径路之一。
迷路径路是从颅外到达桥小脑角的最短径路,有 2个最显著的优点:①直接开放桥小脑角区域而不牵拉小脑;②能够清楚的在内耳道底定位面神经,可以减小面神经的损伤。
此径路前方为内耳道和面神经垂直段;上方为颅中窝底的硬脑膜,其内有岩上窦通过;后方为乙状窦,术中应磨除乙状窦前后的骨质,以利于推移乙状窦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下方为颈静脉球,在高位颈静脉球手术中须推压颈静脉球向下,通过充分磨除颞骨骨质到达内耳道及桥小脑角,暴露肿瘤,进行肿瘤摘除。
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任何大小且不考虑保存听力的肿瘤,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肿瘤完全切除、面神经容易保存,若术中发生面神经中断则进行面神经吻合非常方便。
本术式会使患侧听功能及前庭功能完全丧失。
迷路径路能安全的全切除任何大小的肿瘤,而且越是大肿瘤越应通过迷路径路进行手术,而小肿瘤同时又有实用听力者应考虑其他径路。
手术要点。
①充分切除乳突气房,前方以鼓窦入口和面神经垂直段为界,向后暴露乙状窦后方硬脑膜 1 cm以上,乙状窦表面保留“岛状”骨片,以使乙状窦能上下浮动、充分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