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原型物种人

来源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导致的结肠炎

模式动物品系SPF级SD大鼠,健康,6~8W,雄性,体重为180g-20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

建模方法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造模当日计为实验第1天,各组动物造模前禁食不禁水24 h,乙醚吸入麻醉,将一直径2.0 mm、长约12 cm的塑胶管由肛门轻缓插入大鼠体内深约8 cm,缓慢注入一定浓度的TNBS的乙醇溶液,1 min之内完成。灌药完毕后,缓慢拔出塑胶管,用手捏住肛门,提起大鼠尾部,持续倒置3min,避免造模试剂流出,使造模剂充分渗入大鼠肠腔内。对照组动物使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按上述同样操作进行灌肠。各组动物均正常饲养。

TNBS的乙醇溶液(将体积分数为5%的TNBS水溶液与无水乙醇以体积2:1混合)现配现用。

应用用于结肠炎药物的研发和机理的研究

1. 一般情况观察及体重记录一般观察:观察各组动物的情况,若出现意外症状,记录情况并及时反馈;记录可能出现的死亡率。体重:从给药前一天开始,每三天称量并记录各组动物体重,直至给药结束,绘制体重变化曲线。实验过程中体重共记录10次体重统计、变化曲线作图。

2. 肠组织取材及大体评分:

各组动物安乐死后,解剖时截取自肛门向上的整段结肠组织

测量结肠长度

进行宏观评价:

各个结肠组织带标尺拍照,记录原始的大体形态,依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肠组织大体评分标准如下:

0分无损伤

1分充血但没有溃疡

2分充血而且肠壁变厚但没有溃疡

3分有一处小溃疡,最长径约0-1cm

4分溃疡较大,最长径约1-2cm

5分溃疡较大,最长径>2cm

对应以上评分标准,记录每份结肠组织的具体评分。

评分标准参考文献:Wallace JL, Keenan CM. An orally active inhibitro of leukotriene synthesis accelerates healing in a rat model of colitis. Am J Physiol,1990 258:G527-G534

3.3 结肠组织病理染色:

组织做以下处理:

每个结肠均分成3段,每个动物取材的位置要尽量一致(不管剪切位置是否有病理损伤尽量保持一致)。分别取3段组织中的前1厘米组织,放入同1个EP管中,快速冷冻保存,备用(可用于分子检测)。

余下3段组织片段,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48小时,卷成“瑞士卷”,用石蜡进行包埋,切片,以便可以看到整个结肠周围。后续进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对每个样本进行病理学评分,并统计汇总。

第27天(最后一次给药完成后24h),取各组动物血清,均分为两份,冻存-80℃。

取其中一份血清样本,ELISA检测血清中IL-10、TNF-α含量。

结肠炎大鼠模型

结肠炎大鼠模型

————————————————————————————————作者:————————————————————————————————日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一)实验试剂 2,4,6-三硝基苯磺酸购于Sigma 公司 (二)实验仪器 同第三章;FCOM-6124 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倍肯公司 (三)实验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基础日粮按照NRC(1998)营养标准配制,如表4-1。 (四)实验动物 SD 大鼠购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4.1.2 方法 (一)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选取体重220±10 g 的SD 大鼠400 只,雌雄各半,分别采用醋酸和TNBS/乙醇两种方法复 制大鼠结肠炎模型。动物饲养于空调室内,室温20±2℃,相对湿度40%-50%,基础日粮如表 4-1,颗粒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将大鼠随机分为4 组: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Ⅰ组和Ⅱ组 造模前饲喂4 周鱼油(0.5%的鱼油)后,Ⅰ组继续饲喂含0.5%鱼油日粮,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 Ⅲ组在造模后饲喂含0.5%鱼油日粮,而Ⅳ组造模后饲喂基础日粮。 (二)大鼠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通过广泛文献检索和多次预实验结果,我们选取醋酸和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两种方法建立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 醋酸模型的建立参考文献 [140-142]

,大鼠禁食不禁水24h,乙醚轻微麻醉后,用外径为2mm 的硅胶管插入大鼠肛门内约8cm,经管内注入10%的醋酸溶液2ml,10-20s 后注入生理盐水5ml 以消除醋酸的作用,自然清醒后放回笼内正常饲养。 TNBS/乙醇模型的建立参考文献 [143] 复制大鼠结肠炎模型,大鼠禁食不禁水24h,乙醚轻 微麻醉后,用外径为2mm 的硅胶管插入大鼠肛门内约8cm,经管内注入TNBS/50%乙醇溶液 0.85ml,倒立30s,捏紧肛门平放5min 即可,自然清醒后放回笼内正常饲养,实验期为28d。(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分别于模型复制成功第24h、7d、14d 和28d 后称重、无菌采取血液后处死大鼠。大鼠处死 后,迅速剖取结肠,摘取距肛门6-8cm 病变处结肠4-7cm,用于结肠黏膜损伤的观察和结肠病理 学变化的观察。沿肠系膜纵轴剪开肠腔,冰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将肠黏膜向上平铺于平板上,大头针固定后,用放大镜观察炎症及溃疡发生情况(进行肠道黏膜损伤评分观察)。将采取的部 分结肠组织,固定、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 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情况 (四)观察指标 (1)结肠炎大鼠炎症的观察 观察记录大鼠体重、饮食、粪便性状、死亡率、稀便发生率、皮毛、活动等情况。同时采取粪便测定潜血情况(联苯胺冰醋酸法),综合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对大鼠疾病活动指数 (The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进行评分 [144] (表4-2);肉眼观察结肠黏膜损伤大体情况, 参考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标准 [145-148] (表4-3);结肠组织HE 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损 伤情况,参考肠组织学损伤评分标准 [149-150] (表4-4)。 表4-2 DAI 评分标准 Table 4-2 The standards of DAI score 评分体重减轻(%) 粪便性状粪潜血 0 (–) 正常正常 1 1–5 2 5–10 松软潜血(+) 3 11–15 4 >1 5 稀便肉眼潜血 附:粪便性状评分标准(1)正常粪便:成形颗粒样粪便; (2)松软粪便:不豁附于肛门的糊状、半成形粪便;

造模因素对TNBS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TNBS ,,,,(,,510405)( ,,510405;E-,,201203)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07,23(6) 5 (7) 1.HG;WH-- 2001 2.,,,,,[] - 2007(3) 3.Obermeier F;Dunger N;Strauch UG Contrasting activity of cytosine-guanosin dinucleotide oligonucleotides in mice with experimental colitis 2003 4.,,[]- 2001(1) 5.Christine C;Catherine M;Gerard L The pre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re necessary for reduction of TNBS-induced colitis in rats 2003 6.Ishiguro Y;Sakuraba H;Yamagata K The presentation of haptenated proteins and activation of T cells in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s by dendritic cells in the TNBS colitis rat 2004 7.,[]- 1998(4) (10) 1....[]- 2002,9(1) 2....246-CD4+T[]- 2004,20(3) 3...[]- 2001,17(5) 4....[]- 2008,24(5) 5...IL-8[]-2008,40(2) 6.[]-2003,9(3) 7...Yan-Hong Zhou.Jie-Ping Yu[]- 2007,15(15) 8....GUO Yan-bing.WANG Xin-yue.LIN Yan[]- 2008,26(2) 9....[]- 2002,19(2) 10........JIN Yan.LIU Li.WANG Qing-wei.WANG Zhi-peng.LI Yu-hua. FENG Juan.MEI Qing-bing246-/[]-2006,11(2)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 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 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 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朱峰等用TNBS 30mg/50% 乙醇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DSS诱导的结肠炎是由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

DSS诱导的结肠炎是由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 摘要: 背景: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应对多种微生物和晶质的反应中,两种细胞因子都通过caspase-1激活的多种蛋白复合体的处理,这种多蛋白复合体就是炎症小体(NLRP3),在此我们将会研究NLRP3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中的作用。 方法:应对DSS诱导产生的IL-1β,我们对野生型、Caspase-1-/-、NLRP3-/-、ASC-/-、Cathepsin(组蛋白酶)B-/-、Cathepsin L-/-小鼠的巨噬细胞进行研究。C57BL/6和NLRP3-/-小鼠通过口服DSS进行诱导,每天进行临床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确定结肠的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在体外用DSS刺激巨噬细胞以Caspase-1依赖的途径分泌较高水平的IL-1β。IL-1β的分泌可被敲除NLRP3、ASC或Caspase-1所阻断,表明DSS激活Caspase-1是通过NLRP3炎症小体。另外,IL-1β的分泌还依赖于吞噬作用、溶酶体成熟、组蛋白酶B和L 以及活性氧,在灌胃DSS之后,NLRP3-/-小鼠相比于野生型小鼠产生较弱的结肠炎症并在结肠组织中产生的前炎性因子的水平比较低。用药物Pralnacasan抑制Caspase-1相比于NLRP3缺陷具有相似的黏膜保护作用。 结论:NLRP3在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可作为IBD 病人新的治疗作用的潜在靶点。 这项研究的意义: 关于这个领域有哪些是已知的? 1、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在IBD发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IL-1细胞因子家族的激活和分泌是由NLRP3炎症小体来调节。 3、单核苷酸多态性:NLRP3基因区和其他的炎性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 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最新的发现有哪些: 1、运用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我们发型NLRP3炎症小体缺乏的小鼠具有对结肠炎 明显的保护作用。 2、我们发现DSS对巨噬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在体内外都具有激活作用。 3、IL-1β的分泌依赖于对DSS大分子的吞噬作用、溶酶体的成熟、组蛋白酶B和L以及活 性氧 对可预见的未来临床应用的影响: NLRP3炎症小体可作为治疗IBD的潜在的新的靶点。 简介:人类炎症性肠病(IBD),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由慢性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失调所引起的慢性的、周期性复发和恢复的炎症状态。IBD的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的了解。但是,被广泛接受的是基因和环境因素都参与其中。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被建立应用于研究IBD发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并且这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炎药物的开发和活性评价。在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饲喂小鼠含有DSS多聚物的饮用水,可诱导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炎症和溃疡的组织学切片(人类IBD也会发生的状态)为特征的肠炎。因为急性肠炎反应不依赖于T、B细胞这个模型主要应用于固有免疫对肠道炎症的作用,这可能与DSS对粘膜的毒性作用和上皮屏障功能失调相关。 前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β、IL-6、IL-18和TNF-α在活动性IBD中都能检测到并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IL-1β和TNF-α可改变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和肠道的通透性。因为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对于阻断微生物的侵入以及对其下组织的毒性、IL-1β在级联式引起炎症结肠的早期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IL-1β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黏膜和腹腔巨噬细胞都有水平的升高,可以进一步代表肠道炎症的起始。IL-1β和IL-18由Caspase-1激活,并且在Caspase-1-/-小鼠强烈表明Caspase-1在DSS诱导的结肠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NLR(核苷酸结合区域和亮氨酸富集区域)家族,包括大量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NLRs 含有亮氨酸聚集区可识别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NOD2和NLRP3是两种具有特点的NLR,并且这些受体的基因突变与克罗恩疾病相关。NOD2识别细菌肽聚糖衍生分子胞壁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1,实验候选模型:葡聚糖硫酸钠(DSS)致动物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DSS UC模型的特点: ①采用自由饮用或者定量灌胃DSS溶液的方法建立模型,实验条件和操作方法简单,损伤易复制,便于掌握和推广;②可通过改变DSS溶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建立急性、慢性和急慢性交替性模型,模型持续时间长,体现了急性向慢性转化的动态过程,解决了UC的慢性化和维持问题,这是以前许多模型无法比拟的;③已证实DSS模型是由1型/2型辅助性T细胞( Th1/ Th2) 型细胞反应介导的,其发病与TNF-α、IFN-γ和IL-10等有关,这与人类UC 的免疫学反应很相似;④不同种系动物对DSS的敏感性不同,为揭示遗传因素与UC 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⑤DSS UC模型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人类UC极为相似,如病变从肛门侧自下而上连续性发展,急性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散在溃疡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期可见腺体萎缩、结肠缩短和巨噬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体重减轻、血便等。 2,实验候选动物:C3H/HeJ Bir小鼠或者BALB/c小鼠 动物种系: DSS UC模型适用于多种动物,包括各种大鼠、小鼠、仓鼠和豚鼠等,但各种系对DSS的易感性和病变部位存在差异,其中大鼠、小鼠的病变主要以直肠和左半结肠为主,而仓鼠、豚鼠则以盲肠和右半结肠较为明显。Mahler 等将3.5% DSS(分子量为Mr 36000~46000) 溶于饮用水,予9只不同种系的小鼠饮用以诱导UC,结果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各不相同,C3H/HeJ Bir小鼠对DSS 最敏感,病变主要位于远端结肠和回盲部;C57BL/6J小鼠的中段和远端结肠易发生炎症;大部分NON/LtJ小鼠对DSS不敏感;BALB/c小鼠对DSS 敏感,病变主要位于结肠远端。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C3H/HeJ Bir小鼠和BALB/c小鼠对DSS致溃疡性结肠炎敏感,且病灶部位与人类相似(乙状结肠和直肠),因此可作为实验研究理想动物。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 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SASP的副作用是由磺胺吡啶(SP)引起,SASP裂解后剩余的SP会使血中乙酰化物浓度高,且尿中SP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均比较低,易在肾脏析出结晶损害肾脏。此外还会引起头痛、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呼吸困难、关节痛等。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原型物种人 来源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导致的结肠炎 模式动物品系SPF级SD大鼠,健康,6~8W,雄性,体重为180g-20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 建模方法模型制作方法: 动物造模当日计为实验第1天,各组动物造模前禁食不禁水24 h,乙醚吸入麻醉,将一直径2.0 mm、长约12 cm的塑胶管由肛门轻缓插入大鼠体内深约8 cm,缓慢注入一定浓度的TNBS的乙醇溶液,1 min之内完成。灌药完毕后,缓慢拔出塑胶管,用手捏住肛门,提起大鼠尾部,持续倒置3min,避免造模试剂流出,使造模剂充分渗入大鼠肠腔内。对照组动物使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按上述同样操作进行灌肠。各组动物均正常饲养。 TNBS的乙醇溶液(将体积分数为5%的TNBS水溶液与无水乙醇以体积2:1混合)现配现用。 应用用于结肠炎药物的研发和机理的研究

1. 一般情况观察及体重记录一般观察:观察各组动物的情况,若出现意外症状,记录情况并及时反馈;记录可能出现的死亡率。体重:从给药前一天开始,每三天称量并记录各组动物体重,直至给药结束,绘制体重变化曲线。实验过程中体重共记录10次体重统计、变化曲线作图。 2. 肠组织取材及大体评分: 各组动物安乐死后,解剖时截取自肛门向上的整段结肠组织 测量结肠长度 进行宏观评价: 各个结肠组织带标尺拍照,记录原始的大体形态,依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肠组织大体评分标准如下: 0分无损伤 1分充血但没有溃疡 2分充血而且肠壁变厚但没有溃疡 3分有一处小溃疡,最长径约0-1cm 4分溃疡较大,最长径约1-2cm 5分溃疡较大,最长径>2cm 对应以上评分标准,记录每份结肠组织的具体评分。 评分标准参考文献:Wallace JL, Keenan CM. An orally active inhibitro of leukotriene synthesis accelerates healing in a rat model of colitis. Am J Physiol,1990 258:G527-G534 3.3 结肠组织病理染色: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 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朱云,张南征,潘武,杜文琪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以及53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级主要分布在Ⅱ~Ⅲ级,占59.8%。病理组织学分级主要分布在Ⅲ~Ⅳ级,占79.9%(r=0.1692,P=0.0122)。经治疗后4周~8个月间,5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分级由治疗前的Ⅲ~Ⅳ级向Ⅰ~Ⅱ级转归,而病理组织学分级Ⅳ级为22.7%(r=0.3007,P=0.0287)。内镜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两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组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描述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以及疗效有不一致性。早期诊断以及近期疗效的判断不仅应依靠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所见,更应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分级;内镜;病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ades of mucosal biopsy and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Methods 219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53treated cases were evaluated by grading pathology and endoscopy.The results were processed to calculate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esul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doscopy grade and biopsy degree was(r=0.1692,P=0.0122)in the219cases of acute ulcerative colitis;and was (r=0.3636,P=0.0075)and(r=0.3007,P=0.0287)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in the53patients with clini-cal remission.Conclusion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 grades in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Th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rapy should b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grade;endoscopy;pathology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临床较常见疾病,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以及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我国确诊的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朱峰等〔4〕用TNBS30mg/50%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5〕,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又产生与人类UC较为接近的临床症状及病变。 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顾立刚等〔6〕对实验大鼠每天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谷松等〔7〕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李丽秋等〔8〕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应用于防止UC实验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实验指标的检测和复方验证 实验检测包括大体形态学记录,如体重改变、器官和肠道形态变异等,以及电镜下结构改变、溃疡的程度标识等,较多的从细胞因子表达角度开展。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研究指标不断深入到分子学和基因学水平,如建立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DSS模型大鼠预防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mRNA的表达〔9〕;有研究通过对血红素加氧酶(hemeoxygenase.HO)的跟踪研究〔10〕,发现HO-1的诱导表达对结肠炎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免疫系统活化所致组织损伤。此外有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存在异常,并能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到肠功能调节作用〔11〕。 通过中医药复方组合实验室检测,如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

慢性肠炎病历模板

患者李明,男性,43岁,汉族,已婚,农民,,主诉:间断性腹泻,腹痛22年,加重伴乏力,纳差一周。于2016/01/16 08:57以“慢性肠炎”收住入院。 一、病例特点: 1.病史:患者自述于入院22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一日3-5次,呈稀水样便,伴恶心,无呕吐,食欲差,进食后腹痛加重,无发烧、头痛、头晕,无咳嗽,咳痰,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即在当地村卫生所诊治(具体用药用量不详)后,腹痛腹泻好转,大便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量少,但出现腹部胀满不适,时轻时重,进食后明显加重,肛门排气或嗳气后减轻,伴食欲不佳,进食量少,疲乏无力,一直清淡饮食,口服中药等对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于本次入院前1周前因吃牛肉后以上症状加重,在当地卫生院诊治(具体诊断及用药用量不祥),疗效不佳,今来我院就诊,准备进一步检查治疗,门诊既以“慢性肠炎”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差,饮食差,睡眠欠佳,小便正常,体重明显减轻。 2.查体:T 36.3℃ P 76次/分 R 18次/分 BP 135/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差,慢性病容,表情淡漠,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有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皮下结节或肿块,全身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乳突区无压痛,耳郭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鼻中隔居中,鼻通气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无明显发绀,咽无充血水肿,扁桃体不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不怒张,动脉无异常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无增减,双肺呼吸音清,叩呈清音,未闻及干湿性锣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弥散,心前区无震颤及抬举感,心界不大,心率6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莫菲氏征阴性,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肠鸣音3-4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肛门及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无肛裂及外痔。脊柱呈生理性弯曲,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运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下肢无静脉曲张及溃疡,甲床略苍白,无发绀,无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免疫应激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免疫应激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作者:李楠王雪明稽杨张林张虹宋晶莹石玉玲 【摘要】目的探讨用联合免疫噪声应激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将8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免疫造模组;C组为噪声应激组;D组为免疫+噪声应激联合组。比较造模后20 d 各组血清皮质醇、结肠组织中MPO、NO水平和结肠组织损伤评分。结果联合免疫噪声应激法较免疫组、噪声应激组的结肠组织损伤评分、血清皮质醇、结肠组织MPO、NO含量均明显增高。结论联合免疫噪声应激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持续时间长,优于单一因素,是一种有价值的可行造模方法。 【关键词】免疫复合法;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噪声:激素 Found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Ulcerative Colonitis Model by Combining Immunizatione with Stress Abstract: Objective To found and appreciate ulcerative colonitis model by combining immunization with stress. Methods A total of 80 Wiste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20 rats per group), i.e. Group A (normal control group), Group B (immunization model group), Group C (noise stress model group) and Group D (immunization plus noise stress model group). Results Tissue lesion score, serum cortisol, tissue myeloperoxidase (MPO) and NO were obviously higher in Group D

43系统精讲-消化系统-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女性,41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收住入院,每天腹泻5~6次,有少量脓血便,对此类患者饮食护理应注意 A.给予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D.多进食新鲜水果 E.多吃蔬菜 【答案】:C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热量、富营养而少纤维、易消化、软食物,禁食生、冷食物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以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利于减轻炎症,控制其症状。 2.患者女性,36岁,间断发作下腹部疼痛伴腹泻2年,每天排便3~4次,为脓血便,常有里急后重,排便后疼痛缓解。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腹泻 B.阿米巴脓肿 C.肠结核 D.肠易激综合征 E.溃疡性结肠炎 【答案】:E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轻度、中度腹痛,便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全身表现:发热重者可有高热、贫血、消瘦、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 3.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目前多数认为与下列哪一种因素关系最大 A.遗传 B.感染 C.过敏 D.精神紧张 E.免疫异常

【答案】:E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因素关系最大。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肠黏膜存在异常的上皮细胞,分泌异常黏液糖蛋白,正常防御功能被削弱,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肠黏膜及对人体无害菌群、食物等抗原,可以进入肠黏膜,激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与炎性变化。 4.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治疗药物是 A.地塞米松 B.柳氮磺胺吡啶 C.前列腺素 D.甲硝唑 E.阿莫西林 【答案】:B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治疗已有缓解者,发作时每天4~6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天2g维持,疗程1~2年。 5.男性,38岁,左下腹间断发作性腹痛伴腹泻3年,便后疼痛缓解,以“溃疡性结肠炎”收入院。护士对该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包括 A.指导患者和家属注意饮食和休息 B.了解化验指标 C.按时复查 D.掌握用药方法及注意不良反应 E.学会观察各种并发症 【答案】:B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健康教育。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1)心理护理,调节良好的心态。(2)药物用法和观察。(3)并发症的观察。(4)注意饮食和休息,按时复查。了解化验指标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6.患者男性,43岁,腹痛腹泻1年,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护士告知患者服药注意事项,下列不属于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的是 A.恶心、呕吐 B.食欲不振 C.心律失常

溃疡性结肠炎

一、溃疡性结肠炎 1、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答: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主要表现,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 2、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答:疾病多为慢性过程,表现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进行。消化系统的典型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同时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占80%以上。其他症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恶心、呕吐。全身性表现则多发生于中型或重型患者,可有发热、消瘦、低蛋白血症、贫血、水与电解质紊乱及水肿等。轻型甚至中型多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受累肠段可有轻度压痛。直肠指诊时可感觉黏膜肿胀、肛管触痛,指套有血迹。重型和急性暴发型可有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和反跳疼。有的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3、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吗? 答:常见的肠外表现有血栓栓寒病、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病、肝胆疾病等,这可能与自身免疫、细菌感染、病毒吸收及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 4、何时需要去看医生呢? 答:如果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时,近期无明显的食物不洁史,以前没有血吸虫接触史。 5、怎么样诊断溃肠性结肠炎? 答:医生需要了解您详细的病史、症状、体征、家族史、其他疾病用药情况、其他可能引起溃肠性结肠炎的疾病;然后进行详细的检查,特别是结肠镜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病变累及的范围、黏膜充血的程度;粪便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沉、自身抗体检测以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6、如何判断溃肠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 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腹泻每日四次一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重型:腹泻频繁并出现明显粘液脓血便,有发热、脉速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血红蛋白下降;中型: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7、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做结肠镜的检查?什么样的患者不宜做或者不能做该检查? 答:结肠镜的适应征如下: (1)临床上有消化道症状,怀疑大肠或回肠末端病变诊断不明患者。 (2)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明确,须明确病变分布范围及程度。 (3)大肠炎性病变诊断有混淆,需结合活检病理区分患者。 (4)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明确,但怀疑有恶变患者,通过活检可帮助明确或排除。 本病的禁忌症为: (1)疑有肠穿孔及腹膜炎患者; (2)中毒性巨结肠、急性憩室炎患者; (3)严重心肺功能损害者或衰竭患者; (4)近期有急性心肺梗死或严重心率紊乱患者; (5)妊娠期妇女;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多见于20~40岁年龄患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UC的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主要原因:①大多数UC患者的病史或家族史中常合并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眼的葡萄膜炎与血管炎病变;②U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原肌球蛋白抗体)存在;③UC的发病与CD4+T细胞密切相关,人体内有Th1和Th2两种T细胞,他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效应,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急性期,Th1型反应占优势,而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慢性期,Th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因此,Th1/Th2比例失衡是导致UC发病的重要原因[2-3]。 遗传因素 有调查统计显示,UC患者的血缘家族发病率高,大概是5%~15%,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UC患者有家族史,丹麦调查表明,单卵双生者,UC 发病率为18.2%,双卵双生者发病率为4.5%,由此不难看出,单卵双生者UC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双卵双生者,因而证实了UC的遗传倾向性,且其具有复杂性、多重联合基因性和不纯一性。从全球分布情况来看,UC发生有地区差异,欧美国家要高于亚非国家,城市要高于农村,UC发病率在种族间差异明显,欧美白种人发病率要高于黄种与黑种人[4]。 饮食因素 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肉类、蛋奶类增加是导致UC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UC的诱发因素与饮食不节或不洁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以生冷、辛辣、肥甘之品最易导致UC的发生[5]。高糖、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奶制品摄入过多而纤维素摄入减少与UC 发病和复发有关,而补充益生菌、膳食纤维、鱼油则具有保护作用[6]。丁酸盐对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7],丁酸盐是结肠上皮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主要由麦麸、燕麦、黄豆、高纤维素谷类等食物在肠道内经细菌酵解后产生,蔬菜和水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