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模型
- 格式:docx
- 大小:22.64 KB
- 文档页数:4
[28]黄莉蓉.改良长蛇灸结合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丨29丨高建芸.腹针与神阙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丨J|.山东中医杂志,20丨6,35 (4):325-327.丨30丨刘燕芝.督眛悬灸结合针刺治疗阳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 床研究|D丨.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31 ]何晓婷,陈乐,徐海燕,等.头针结合膏肓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4):91-92.丨3 2]嘉士健,陈娟,黄翠华,等.经络刮痧配合透灸足浴治疗慢性 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6,36(丨2):221丨-2213. 丨3 3】王颖珊,聂斌,廖咏枝,等.针刺配合下丹田灸治疗阳虚型慢 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1.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20( 12):129-131,丨34]张敏,宋立媛,王博,等.电针疗法联合神阙药灸治疗气虚质 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丨J1.针灸临床杂志,2019,35(8): 19-22.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A张丽瑶’陈敏(1.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射洪6292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为一种世界性难治性疾病,对更多安全、高效临床治疗手段的需求,决定了动物 实验的重要性。
本文整理归类了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制备提供参考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 2021 )03-0147-03Research progres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imal modelZ H A N G Li-y a o1,C H E N M i n2.(1. S h e h o n g f V o p l e's Hospi t a l 629200;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 h e n g d 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610075) [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b e l o n g s to the category of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a n d is a w o r l d w i d e refractory d i s e a s e.T h e d e m a n d for m o r e safe a n d efficient clinical t r e a t m e n t m e t h o d s d e t e r m i n e s the i m p o r t a n c e of related a n i m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s.T h i s article sorts out thepreparation m e t h o d s of a n i m a l m o d e l s related to ulcerative colitis ina n i m a l m o d e l s related to ulcerative colitis.[Keywords] U C;A n i m a l m o d e l s;R e v i e w溃疡性结肠炎(u k e r a l i v e colitis,U C)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持续性炎症,病变往往先发于直肠,而后逐渐向全结肠蔓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形体消瘦等%本病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选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调节剂等药物,但本病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且长期用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医药对U C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体现于中药治疗本病可显著改善全身症状,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关于中医药治疗U C的研究 T.作也在不断完善,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的特点决定 了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实验,探索更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DSS、TNBS、OXZ诱导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对比桑力轩;高楠;常冰;刘维新;姜敏【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3(022)012【摘要】目的对比研究DSS、TNBS、OXZ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般状态、DAI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几个方面来评价.结果 DSS组大鼠造模安全性较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大鼠出现死亡,而TNBS组及OXZ组均有2只大鼠出现死亡,DSS组大鼠DAI评分升高较快,于实验第7天时各模型组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BS组组织学损伤最重,但各造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各造模组DAI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没有显著的差异.DSS造模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总页数】4页(P1221-1224)【作者】桑力轩;高楠;常冰;刘维新;姜敏【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诊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诊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相关文献】1.Th1/Th2介导免疫反应在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探讨 [J], 周长玉;王江滨;王立英2.DSS与TNBS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对比研究 [J], 赵平;董蕾;罗金燕;管海涛;宋亚华;龚均3.天台乌药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研究 [J], 赖慧敏;黄敏聪;楼招欢;谢锋;潘伟;徐聪;杨正标;秦荔;张立将4.TGF-β_1中和抗体对TNBS慢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纤维化的影响 [J], 戴萌;金雷;徐维田;熊毅敏;王一鸣;郑国荣5.以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动物模型呼吸道sIgA为检测指标探讨“肺合大肠”理论的相关途径 [J], 方亚利;张登本;邢玉瑞;孙理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鲁兵;余万桂;吴国栋【摘要】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综述、分类,并介绍了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研究范围.【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年(卷),期】2013(010)002【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者】鲁兵;余万桂;吴国栋【作者单位】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溃疡性结肠炎(UC)在我国属于高发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仍然未明确。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研究疾病的发展进程、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制备方法[1-3],对此,我们将其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1 乙酸造模法乙酸造模法是根据化学刺激肠壁黏膜屏障产生炎症机制,利用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环节介导此反应[4],由于大鼠模型的炎症反应与人类的相似[5],并且材料来源丰富,制备简单,成功率高,故而该模型运用广泛。
Cetinkaya[6]将乙酸注入大鼠结肠后用生理盐水给予冲洗2次,大鼠随即出现腹泻血便等结肠炎症表现,但是症状只持续1周。
因此乙酸制备出的大鼠UC模型在研究中具有局限性,目前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UC的发病机制和炎症的自愈机制。
该模型的研究局限性与其制备方法、模型特点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乙酸的刺激部位主要是结肠末端肠粘膜及血管,与人类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区别;其次乙酸的刺激性小,大鼠模型的临床症状不能长期持续,导致药物疗效的观测不稳定,大鼠自身自愈性与药物疗效很容易混淆,因而无法对药物疗效做出长期的稳定性评价。
1.2 角叉菜胶造模法红海藻提取的硫酸多精损伤结肠上皮细胞结构,增加肠壁黏膜的通透性,该模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盲肠炎症病变的防治药物的观察和筛选,大鼠饮用3%角叉菜胶溶液出现UC症状的时间为2周后,盲肠、结肠、直肠于3周后肉眼可见针尖大小的溃疡和出血点,隐窝脓肿、变形,黏膜溃疡形成,黏膜和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渗出在组织学可发现。
DDR1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的影响DDR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受体酪氨酸激酶,它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DDR1在肠道疾病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DDR1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的影响。
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溃疡和出血。
结肠黏膜中的杯状细胞起到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它们产生黏液以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然而,在结肠炎中,黏膜屏障受损,黏液产生减少,导致肠道黏膜易受到致病菌和毒素的侵袭。
因此,研究黏液产生和杯状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对于理解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DDR1作为一种基质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胶原和其他基质分子的结合,介导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DR1在肠道黏膜中广泛表达,在结肠炎等炎症反应中被激活。
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是研究结肠炎的重要工具,通过给予小鼠诱导性的肠道创伤或化学物质来模拟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我们使用这个模型来研究DDR1对结肠炎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结肠炎小鼠模型中,DDR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DDR1在结肠炎小鼠肠道杯状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
通过使用DDR1特异性抑制剂,我们抑制了DDR1的活性,并观察到结肠炎小鼠杯状细胞的变化。
我们发现,DDR1抑制能够显著减少结肠炎小鼠杯状细胞数量。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DR1抑制可促进杯状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增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同时,DDR1抑制还能够增加黏液的分泌,提高肠道黏膜对致病菌和毒素的防御能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DDR1抑制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的发展。
结肠炎小鼠中的炎症反应包括炎症因子的产生、白细胞浸润和黏膜损伤等。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DDR1抑制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白细胞的浸润,并减轻肠道黏膜的损伤。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DR1在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杯状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复合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康宜兵;吕永慧;吴宇金;钟志勇;武昕【摘要】目的建立免疫复合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10只、模型组10只.模型组用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抗原乳化液,第23天,造模组大鼠TNBS灌肠.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肠,比较各组大便的性状、便血程度、体重下降情况,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UC模型大鼠体重减轻,体重增长缓慢(P>0.05).血清IL-10水平降低(P<0.05).大便的性状评分、CMDI评分均升高(P<0.01).结论免疫复合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该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且模型的病变机制与人类UC相符,是较为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5(036)010【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作者】康宜兵;吕永慧;吴宇金;钟志勇;武昕【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0;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在动物试验模型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开展的UC的实验动物模型有化学诱导模型、免疫致敏模型、细胞移植模型和基因敲除模型等,其中TNBS 诱导、单纯免疫法及免疫复合法3种UC大鼠模型较为常用。
免疫复合法模型的致病机制是在全身致敏的基础上给TNBS,导致迟发性变态反应造成肠黏膜的损伤,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的结合。
虽然制作方法稍复杂,但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免疫复合法模型病变累及全结肠以及末段回肠,溃疡病变可维持8周以上,12周后有愈合倾向,但仍可见结肠壁增厚及炎性细胞浸润[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易高效动物模型的建立陈康;林振浪;林锦【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2(10)5【摘要】目的研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物模型的简易制作方法.方法新生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0.9%氯化钠注射液(NS)、150 mmol/L乙酸(AA)、300 mmol/L AA灌肠,观察其症状表现,24 h后称重,然后断颈处死;取出近端结肠用以组织病理学评分,并留取血清标本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检测.结果300 mmol/L AA组与NS组比较,MPO活性、IL-6浓度、组织病理学评分各方面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6、6.34,x2=30.50,P均<0.05);试验前后24 h体重增长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150 mmol/L AA组与NS组比较,试验前后24 h体重变化、MPO活性、IL-6浓度、组织病理学评分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1、0.94、2.16,x2=5.30,P均>0.05).结论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成功地建立NEC动物模型,且具有可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建模周期短等特点,可应用于NEC的相关研究.【总页数】5页(P490-492,499,封2)【作者】陈康;林振浪;林锦【作者单位】310016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儿科;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简易的豚鼠皮肤单纯疱疹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J], 李向群;毛琳;肖红;侯伟;文莉;杨占秋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和长病程动物模型的建立 [J], 王玲玲;金芳;温博贤;冼其;熊慧;林楚琴;黄堃莹;江观银;黄艳3.一种简易异种肾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J], 郭泽雄;苏泽轩;钟玲;丁泓文4.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改进 [J], 刘斌;阎静江;李晓霞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改进与比较 [J], 李金纯;韦红;贾盛华;魏小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动态评估李富凤;王汝俊;潘华新;巫燕莉;李燕舞【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15(0)11【摘要】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 S S)诱导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急、慢性模型,并动态监测小鼠结肠损伤、病理变化及血浆、结肠黏膜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 L-18、I L-33等细胞因子的变化,以评估该模型.方法:6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3%DSS(分子量36000-50000)饮水1 wk造成结肠损伤,再恢复正常饮水3 wk,分别于第1、2、3、4周4个时间点对小鼠进行动态观察:小鼠粪便性状改变;结肠长度及结肠质量变化;结肠病理变化;结肠黏膜炎症评分;血浆与结肠黏膜中IL-1β、IL-18、IL-33变化.结果:造模1 wk后,小鼠出现腹泻、血便、懒动、蜷缩成堆,病理观察见结肠上皮糜烂、出血、多病灶浅溃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质量增加(P<0.05),结肠长度缩短(P<0.01),结肠黏膜炎症评分明显增高(P<0.01);血浆和结肠黏膜中炎症因子I L-1β、IL-18、IL-33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造模2 wk后,模型小鼠血便逐渐减少,结肠黏膜下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结肠质量增高(P<0.01),结肠长度减少(P<0.01),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增高(P<0.01),血浆中IL-1β、I L-18的浓度与结肠黏膜中I L-18的浓度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造模后3、4wk,小鼠活动及粪便性状恢复正常,结肠黏膜仍可见炎细胞浸润,肌纤维排列紊乱,结肠质量增加(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1),黏膜炎症评分、血浆与结肠黏膜中IL-1β、IL-18、IL-33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指标的动态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从急性到慢性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以为临床及相关药物作用研究提供病理模型.【总页数】7页(P1721-1727)【关键词】右旋葡聚糖硫酸钠;C57BL/6;溃疡性结肠炎;白介素-1β;白介素-18;白介素-33【作者】李富凤;王汝俊;潘华新;巫燕莉;李燕舞【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相关文献】1.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Th1/Th2平衡的干预作用[J], 石磊;李军祥;韩亚飞;刘佳丽;丁庞华;孙中美;原文静;郭一;贾博宜;陈晓伟2.美沙拉嗪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Th1、Th17及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 [J], 祝斌;张寒仙;曾今诚;安博然;徐军发;舒建昌3.益生菌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TLR-9、NF-κB表达的影响 [J], 杨川江;颜玉;姜威;陈刚;韩宇鹏4.不同浓度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比较 [J], 李晴;胡丽红;曲波5.MAPK4敲除对DSS诱导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J], 唐琳;徐林;冒灵;官蔹;陈静;周涯;陈超;郭萌萌;赵娟娟;张继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病学2010年第15卷第12期 葡聚糖硫酸钠加乙酸复合法制作 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初探
黄 鹤 周 毅 赵易平 苏国阳 叶 松 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430061)
:l=
・729
背景:动物模型对阐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和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葡聚糖硫酸钠(DSS)因价 格较昂贵而使其在结肠炎模型制作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目的:探讨DSS加乙酸复合法制作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可行性 和优缺点。方法:l2只Sprague.Dawlev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7 d, 第8 d和第16 d.以8%乙酸2 ml灌肠:对照组大鼠予等体积纯净水饮用和等体积纯净水灌肠。实验第24 d处死大 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 分(0.87±0.6l对一1.92+1.03)、结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3.00±0.7l对0.0o±0.00)和组织病理学评分(4.60+_1.52对0.00+ 0.00)均显著升高(P<O.05)。结论:DSS加乙酸复合法能较好地复制出具备人类UC特点的大鼠模型,且成本相对较低。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硫酸葡聚糖; 醋酸;模型,动物
Preliminary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C0litiS Model in Rats by Dextran Sulfate Sodium Combined with Acetic Acid HUANG He,ZHOU Yi,ZHA0 Yiping,SU Guoyang,YE so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Hu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30061) Background:Animal models have important values on clarif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UC)and evaluating its treatment effectiveness.The use of 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in establishing colitis model is confined by its high price.Aires: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merits and demerits of DSS combined with acetic acid in establishing colitis model in rats.Methods:Twelv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Rats in model group were fed with 3%DSS solution freely for 7 days.and 2 ml 8%acetic acid was administered intracolonically on the 8th and 16th day.Ra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fed and administered intracolonically with purified water.A1l rats were sacrificed on the 24th day,an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DAI)score,macroscopic score and histopathologic score of colonic mucosal injury were assessed.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DAI score f0.87± O.61 一1.92_+1.03),macroscopic score(3.00+0.71 O.00+0.O0)and histopathologic score(4.60+1.52 0.00-+0.O0)of colonic mucosal injury in mode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l<0.05).Conclusions:Rats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UC can be established by DSS combined with acetic acid with a relatively lower cost. Key words Colitis,Ulcerative;Dextran Sulfate; Acetic Acid; Models,Animal
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在小鼠结肠炎模型发病中作用的研究万春平;熊尤龙;祁燕;杨会军;郑喜;王华宁【摘要】背景: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黏膜免疫细胞方面.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在模拟人类UC的小鼠DSS结肠炎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C57 BL/6小鼠饮用5% DSS溶液7d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实验过程中每天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于第8d处死小鼠,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IL-1β含量;分离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以CD3/CD28单抗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并以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Th17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F4/80+ CD11b+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内Th1、Th17细胞因子表达.结果:结肠炎模型组DAI随实验进程而逐渐增加,于第7d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 <0.001),淋巴细胞IL-17A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5),IFN-γ分泌水平亦呈增高趋势(P>0.05),CD4.+T 细胞内IL-17A、IFN-γ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过度激活可能通过释放效应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等浸润、活化,参与介导小鼠DSS结肠炎模型的肠黏膜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3(018)008【总页数】5页(P477-481)【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Th1细胞;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作者】万春平;熊尤龙;祁燕;杨会军;郑喜;王华宁【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脾胃病科 65002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脾胃病科 650021【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同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范畴,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平衡调控网络在IBD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1]。
结肠炎(UC)模型的建立及药物的治疗测定
DSS是一种有蔗糖合成的,有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的肝素样硫酸多醣体。
BALB/c鼠的遗传背景为近交系,由亲兄弟姐妹遗传繁殖,因而它们之间的个体
差异就小,遗传基因更纯,整体素质更好。采用在蒸馏水中加入DSS制成5%DSS
溶液给予小鼠自由饮用造模。
一、确定DSS的最适浓度
实验材料:BALB/c小鼠6只,全是雌性。8-10周左右,体重约为25-30g.
实验试剂:葡聚糖硫酸钠(DSS)(MW=40000),配制成4%的浓度溶液。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生物显微镜,微量移液器,枪头。
实验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分别为 正常对照组,4%DSS浓度
组。
二.实验步骤
1. 将6只小鼠正常喂养5天。
2. 5天以后,正常对照组继续正常饲养,但4%DSS浓度组分别喂养配置好的4% 溶
液10ml。(一日/一次,连续7天,7天内每天同一时间测量小鼠体重,粪便,便
血情况,并进行活动指数评分。)建模期间控制小鼠的食量。
疾病活动指数(DAI)的评估
每日观察小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按表1进行评分。将体重下降、大
便性状和隐血情况的评分相加,得出每只小鼠的DAI,以评估疾病活动情况。
表1 DA I 评分标准
*正常大便:成形大便;松散大便:不黏附于肛门的糊状、半成形大便;稀
便:可黏附于肛门的稀水样便。
体重下降(%) 大便形状* 大便隐血/肉眼血便 计分
0 1~5 6~10 11~15 >16 正常 松散 稀便 正常 隐血阳性 肉眼血便 0
1
2
3
4
硫酸甲氨基酚法进行大便隐血试验
(试剂:①10g/l硫酸甲氨基酚乙酸溶液:称取硫酸甲氨基酚1g,溶于40ml
蒸馏水中,加冰乙酸30ml溶解,蒸馏水加至100ml混匀 。放入棕色瓶中避光保
存,如有变色则应重新配制。②3% 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取少许粪便涂于玻片中央,滴加10g/l硫酸甲氨基酚乙酸溶液3滴,及
3% 过氧化氢溶液3滴混匀,立即观察结果。
阴性(-):3分钟后不出现玫瑰红色或樱红色;
(+):30~60秒钟内显玫瑰红色或樱红色;
强阳性(++):立即显玫瑰红色或樱红色;
最强阳性(+++):立即显深玫瑰红色或深樱红色;
隐血试验注意事项:
1、3%过氧化氢易失效,用前滴加在血膜上,有气泡产生方可应用。
2、禁止使用铁、铜、叶绿素剂、碘化钾、溴化物等药物后检验。
3、试验用具应加热处理,以破坏污染的过氧化酶。
4、标本采集立即送检,并应从便表面与内部挑取两处粪便进行检验。)
2.组织学损伤的的评估
实验第8天用浓度1%戊巴比妥50-60mg/kg腹腔注射麻醉,眼球取血,离心,取
血清。剖腹,观察结肠外观取肛门至回盲部的结肠,并测量结肠的长度。沿肠系
膜边缘纵行剖开,在解剖镜下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每只小鼠于有严重炎症或溃疡
处取标本2cm的结肠组织置于10%中福尔马林浸泡固定,24h后常规石腊包埋、
切片 (4u m),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按表2评分。组织学损伤程度用炎症、
病变深度、陷窝破坏评分与病变范围评分的乘积表示。
表2 组织学损伤评分标准
项目 计分
炎症: 无
0
轻度 重 度 病变深度: 无 黏膜 下 层 肌 层 浆膜 层 隐窝破坏: 无 基底 1 /3 隐窝 被 破 坏 基底 2 /3 隐窝 被 破 坏 仅有 完 整 表 面 上 皮 全部 隐 窝 和 上 皮 被 破坏 病变范围(/%): 1-25 26-50 51-75 76-100 1
2
0
1
2
3
0
1
2
3
4
0
1
2
3
二.造模
实验材料:BALB/c小鼠6只,全是雌性。8-10周左右,体重约为25-30g.
实验试剂:葡聚糖硫酸钠(DSS),配制成4 %的浓度(MW=40000)(先做预实验,
确定DSS的最佳浓度)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生物显微镜,微量移液器,枪头。
实验方法:
1.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只。分别为 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药物组。
将6只小鼠正常喂养5天。
2. 5天以后,正常对照组继续正常饲养,但阴性对照组、药物组分别喂养配置
好的 4% DSS溶液7ml(只)。 (一日/一次,连续7天,7天内每天同一时
间测量小鼠体重,粪便,便血情况,并进行活动指数评分。)建模期间控制小
鼠的食量。
3. 第8天每组各取1只,眼球取血,解剖,并观察造模情况。(测量标准同上)
同时给阴性对照组和药物组剩下的1只注射药物。(提前计算药物最小致死量)
4. 造模成功后次日给药,正常组和阴性对照组:每天灌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阳
性药物组:美沙拉嗪20mg/kg,隔天腹腔注射给药。药物低、中、高浓度组每天
给药,连续给药7天,每天一次(给药方式为灌胃)。各组小鼠给药期间,观察
小鼠体重、皮毛色泽、粪便情况。
5 末次给药24小时后摘取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MPO(过氧化物酶)
和NO(一氧化氮)的活性。并处死小鼠,取出肛门至盲肠末端的整个结肠和直
肠段,沿肠系膜纵轴剪开,预冷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肉眼观察各组小
鼠结肠的大体改变,测量结肠长度及记录湿重。剪取病变最严重的1cm,4%甲醛
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其余结肠至于-80℃冰箱备用。
检测指标与方法
1. 小鼠的体重,粪便,便血,饮食,精神等变化情况。
2. 小鼠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
3. 小鼠结肠外形及长度的变化。
4. 小鼠结肠组织的生理变化。
(检测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