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 格式:docx
- 大小:157.53 KB
- 文档页数:9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一、引言三角洲是一种重要的沉积体系,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沉积盆地中。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介绍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1. 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可以推断出地下储层的构型信息。
常用的地震反演方法包括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
2. 钻井数据解释钻井数据解释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钻井数据中的地层参数、岩性特征等信息,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构型特征。
常用的钻井数据解释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岩心解释等。
三、主要成果1.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主要包括河道型、滨浅湖型、滨海型等。
不同类型的构型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储层特征。
2.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主要包括层理特征、相态特征、岩性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于储层的含油性、渗透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3.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控制因素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主要受到沉积环境、沉积物输运、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
深入研究这些控制因素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多学科综合研究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
2. 新技术应用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将会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地质模拟方法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可以借助地质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过程,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规律。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 (一)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一门叫做“《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的课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储层构型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各种不同地层构成的地质单元形成的整体地质结构。
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储层特征及储量分布等重要参数。
在《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课件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储层构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
我们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地球物理信息、岩石学、沉积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储层构型的形成机理及其特征。
例如:沙岩储层的构型比砂岩储层更加透水性好且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因为沙岩的颗粒更大,空隙度也更大,更适合油气储藏。
其次,该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储层的表征和建模。
储层表征是其他储层研究工作的基础,简言之,就是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分析储层研究中得到的各类数据,来建立构造、岩性、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等方面的三维数值模型。
而储层建模是在储层表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储层类型,对储层流体性质、流体流动规律以及地质反演等进行模拟模型的建立,为石油工业调查、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在该课程中,我们还了解了储层结构的细节,包括构造刻画、流体地球化学、碳酸盐岩的孔隙空间结构等。
这些细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储层构型的形成机理,更准确地把握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出现的挑战。
总之,本次学习让我对储层构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清楚了解了储层表征和建模的基础及其重要性。
对于石油行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门课程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在未来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081 区域地质概况真武油田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力含油层段为垛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
沉积演化研究表明,垛一段沉积时期,高邮凹陷已进入衰亡阶段,凹陷内水系发育,并逐渐由戴二段时期的湖泊环境转变为岸上河流环境。
垛一7砂组沉积时期和垛一6砂组初期沉积时,真武地区湖盆仍处于缩小后的阶段,湖泊仍有部分存在。
随后一次大面积的湖泊侵蚀事件发生,使得垛一段沉积了一套黑色泥岩作为垛一段的标志层。
此后,湖泊逐渐消亡,直到形成了广阔平坦的陆上冲积平原,发育大量的河流沉积。
2 垛一段典型沉积类型2.1 曲流河E 2S 14- E 2S 15为曲流河沉积,岩性以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中、薄层粗、细、粉砂岩,局部含砾状砂岩。
4-5砂层组含油层段地层厚度约100m,平均埋深1900m。
研究发现,真武油田曲流河沉积的亚相与微相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2.1.1 河床亚相河道微相岩性以中砂-细砂岩为主。
河道底部多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具有冲刷面,向下突变接触,具递变层理,底部多为斜层理及交错层理,顶部多发育波状层理与平行层理。
砂体厚度3~8m,典型正韵律或复合韵律,测井曲线呈小的钟形或箱形,电位曲线(SP)、伽马曲线(GR)曲线低值、随钻实时曲线(RT)曲线高值。
边滩微相是曲流河沉积中砂体发育范围最广、厚度最大的沉积相带,底部沉积相对较粗,整体上岩性为细砂-中砂岩或含砾砂岩,顶部沉积较细,为粉细砂—细砂岩,砂体厚度>8m,多种层理均有发育,有斜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以及平行层理,沉积粒序为正韵律,具有二元结构,测井曲线呈箱形、齿化箱形或钟形、齿化钟形及其叠加,SP、GR曲线低值,RT曲线高值。
2.1.2 堤岸亚相决口扇为高水位期河水漫过河岸,水流能量下降,由河水携带而来的大量悬浮物沉积而成。
岩性从细砂至泥质粉砂岩均有发育,砂体厚度小,多为薄层。
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形以及齿状或齿化钟形。
2.1.3 河漫亚相真武油田垛一段典型储层构型分析张进 罗洪飞 吉翔 李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真武油田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垛组一段4-7砂组(E 2S 14- E 2S 17),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类型复杂,微相种类繁多。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背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内容、方法两个方面来阐述地下储层构型研究。
二、研究内容1.地下储层构型定义地下储层构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系。
它包括了地质体系中各种岩性和岩性组合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影响。
2.地下储层构型特征(1) 岩性特征:不同岩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如沉积岩与火山岩、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等。
(2) 物性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能力。
(3) 空间分布特征:地下储层构型具有不规则性和多样性,包括了单一岩性的块状或层状储层、复合岩性储层等。
3.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意义(1) 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储集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2) 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法野外地质调查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采样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2.物理勘探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包括了重力法、电法、声波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精细化探测,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质模型,采用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揭示储层构型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四、总结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法、物理勘探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主要手段。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石油钻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直接促进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在河流流经地区形成的叠置层状储层,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化验,油藏工程评价途径,对辫状河储层的构型识别、研究和分析。
目前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钻井和数据解释、油藏地质模拟以及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等研究领域。
首先,在钻井和数据解释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核磁共振(NMR)成像仪可以准确识别辫状河储层构型,NMR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节理视图,捕捉致密沉积物的渐变,直接反映储层构型复杂性。
另外,在油藏地质模拟方面,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对辫状河储层构型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这可以提供有效的油藏开发参考。
此外,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提高石油资源开发效率。
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应用研究当中,已经有多种新技术日益发展,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
以上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油藏地质学家解释辫状河储层构型,此外,它们还有助于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效率。
鉴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利用效率,特别是对深层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
在未来,结合现代技术,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应该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在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综上所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是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语: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仍然是当前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仍需要未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以期提高我国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储层微型构造研究方法及应用目前,储层微型构造的研究是解决密井网区剩余油的分布问题的主要方法,依靠密井网数据,很容易编制储层微型构造图,对微型构造识别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油田上微型构造图制作的储层边界选取都是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比出的分层界线,这样的界线不是成因界线,作为储层的界线来研究微型构造是完全错误,确定成因界线,首先对河道进行歸属,保证河道砂体成因期次相同。
平面上以河道沉积微相边界为界,纵向上以成因界线内的河道砂体顶底为界线,圈定储层空间上界线。
编制储层顶底面微型构图,结合顶底面微型构造关系组合成顶平底凹、顶平底凸、顶凸底平、顶凹底平、负向上凸、正向下凹、透镜型、双凸型和双凹型九种顶底面微型构造配置模式,筛选出有利剩余油分布区,指导后续的剩余油开发及注采井关系调整。
标签:储层;成因界线;河道期次;配置模式0 引言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
储层微型构造研究[1,2,3]是解决难题目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目前油田上微型构造多数倾向于某一油层组或某一小层的界线顶面来研究,这种做法适合整个研究区砂岩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发育及隔夹层欠发育情况,实际上这种理想的储层很难形成,尤其是受垂向上储层的非均质性影响,有些学者将相图与小层的微型构造图叠合,保证储层平面上连续,可是垂向上并没有确定砂体顶底面,就不能真实反映储层的微型构造。
对于储层的顶底面确定,尤其是单砂体级别是十分困难,油田中的储层多是以河道砂体为主,河道期次划分和归属正确有否直接关系储层的微型构造识别。
本文对于储层的顶底界面的标定,在地层等时格架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目的层相邻上下层中共发育河道期数,根据测井等资料,进行河道期次划分及归属,最终完成储层顶底面的标定。
根据标定准确的储层界线数据编制微型构造图,进而识别储层中的微型构造。
1 研究区概况树101区块位于榆树林油田西南部(图1),区域上属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徐家围子向斜东翼斜坡,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被断层复杂化的平缓单斜构造,内部断裂比较发育,均为正断层,走向以近于南北向为主;主要目的层位是下白垩统泉三、四段地层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环境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决口扇和河口坝等沉积微相。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引言:三角洲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沉积体系之一,其特点是沉积速率快、沉积物供应充足,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介绍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
一、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特点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形成的沉积体系,其特点是沉积速率快、沉积物供应充足。
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后缘。
三角洲前缘是指河流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的沉积区,沉积物主要由河流带入,形成沉积物的供应区。
三角洲平原是指三角洲前缘的延伸区域,沉积物主要由河流和海浪共同作用形成。
三角洲后缘是指三角洲平原的末端区域,沉积物主要由海浪和潮汐作用形成。
二、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方法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主要通过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两种方法进行。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钻孔和岩心分析来获取沉积物的储层构型信息。
地震勘探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沉积物的构造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仪器的设计和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三、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型类型的分类根据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特点,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可以分为河道型、滩坝型和湖泊型。
河道型构型主要由河道沉积物组成,具有较好的储层性质;滩坝型构型主要由滩坝沉积物组成,储层性质相对较差;湖泊型构型主要由湖泊沉积物组成,储层性质较好。
2. 构型演化的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的方法,可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的演化过程。
数值模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过程;物理模拟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的物理模型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过程。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为油田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参考。
3. 构型与储层性质的关系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与储层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研究表明,河道型构型的储层性质较好,滩坝型构型的储层性质相对较差。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前言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前言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释是一个从室内到野外,再从野外到室内的多次反复的过程;②露头剖面最好选择既有垂直沉积走向的剖面,也有平行沉积走向的剖面;③正如岩石相和界面的级别在空间上可能发生侧向渐变一样,构型单元也会发生侧向渐变;④任何级别的界面都可能被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界面削截,但不会被更低级别的界面削截。
构型研究,是在三维空间上详细解剖沉积体或储层(体)的基本构型单元。
其结果可以解决如下问题[4]:(1)沉积体和储集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和展布;(2)沉积体和储集层(体)的内部结构;(3)储集层(体)的不均匀性。
构型研究目前主要在露头区开展。
构型单元分析步骤:1.1 构型体的选择这是开展构型单元分析的第一步工作。
构型研究可以划分为广义的构型研究和狭义的构型研究。
广义的构型研究是不考虑具体的油气田的具体的沉积体和储层(体)。
而狭义的构型研究则是针对具体的油气田的沉积体和储集层(体)。
广义的构型研究,选择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沉积体和储集层(体),进行三维研究。
构型单元研究的结果起一般性或理论上的标准作用和指导作用。
狭义的构型研究,在选择构型体时,首先要明确被模拟的具体油气田的沉积体和储集层(体)的类型或大体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首先在盆地的边缘,选择类似的露头,在构造单元上,沉积相类型上、时代层位上尽可能一致或相似。
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结果,对盆地内部覆盖区的勘探与开发起指导作用。
如果盆地边缘难以选择,可以在类似类型的盆地中选择。
在选择类似沉积体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沉积作用的类似。
确保选择的构型体的成因是一致的。
1.2 构型单元的研究构型单元的研究,必须保证在三维空间上进行。
首先要划分构型单元的界面。
构型单元的界面是构型研究的基本要素。
构型单元的划分级别,主要是依靠界面的级别来确定的。
概括之,构型单元的界面可划分为三大类:小型、中型、大型(Miall,1988)。
小型界面,倒如波痕和线理等。
中型界面,倒如沙丘和小河道等。
大型界面,例如点沙坝、边砂坝和河床等。
构型单元的界面确定之后,划分构型单元。
构型单元的划分是根据界面的级别确定的。
如河流相的构型体,Miall(1985,1988)划分出6个级别的界面,构型单元划分出8个基本类型。
构型单元划出之后,建立构型体的样式,这样就完成了构型单元分析的全过程。
对于沉积作用控制的储集层(体),沉积相构型单元分析与储集层(体)构型单元分析基本一致。
还应加上各级别构型单元的物性分析。
1.3 构型样式的运用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来讲,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指导沉积盆地内部有效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有效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取决于人们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程度。
这种认识程度仅仅依靠有限钻孔和地震资料是不行的。
而构型样式就可以避免“瞎子摸象”,使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构型样式的运用取决于类比程度,类比程度越高,则构型样式的运用就越有效,一般对沉积体构型样式运用的类比程度较高。
而储集层(体)的构型样式运用的类比较复杂。
这是因为储集层(体)的物理性质不仅受控于沉积作用,而且受控于埋藏历史和成岩作用。
因此在运用储集层(体)的构型样式时,应注意埋藏历史的区别,进行成岩作用的校正和物理校正。
上述方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手段和对象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2]①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②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③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④从河流沉积体系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
2 构型单元分析的实例河流相是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最为复杂的一个沉积体系。
Miall(1985,1988)和Middleton(1989)等在不同地区开展了河流相的构型单元分析。
2.1 河流相沉积体构型单元界面的划分Mia11(1985,1988)通过对河流沉积体的详细研究后,对河流沉积划分出6个级次的界面(图1):A.第一级界面:它代表的是相同交锗层理之间的边界面,界面上下岩性相类型相同,界面无明显侵蚀作用。
一般横向延伸有限,很难用于井间对比。
常常在露头和岩芯上很容易识别。
B.第二级界面:代表的是交错层系之间的界面,界面上下岩性相类型不同,界面上也无明显侵蚀作用。
岩性相类型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流动条件或流动方向的改变所造成。
在露头和岩心上,这种界面也很容易识别。
C.第三级界面:代表的是同种相组合的加积界面,界面上下相组合相同,常呈低角度,界面上具明显侵蚀作用,常可切割一、二级界面,并具有内碎屑角砾披覆。
这种界面也是大型(如点沙坝、纵沙坝等)构型单元内部最高一级的界面,这种界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型底床内部变化所引起。
这种界面在露头和岩心上易于识别,但井间对比仍比较困难。
D.第四级界面:代表一种大型构型单元的上边界面,形态上常呈平或上凸,界面上下构型单元发生变化,界面上具明显侵蚀作用,可以截切大型构型单元内部所发育的一、二、三级界面。
界面下常具泥岩披露层,而界面上则常发育滞积角砾。
第四级界面是由于砂体成因发生变化而成。
这种界面有时与三级界面在岩心上难区分,但在露头剖面上仍易于识别。
由于其所控制的大型单元规模、大小不同,在开发井网较密时,一般情况下可以进行井间对比,但勘探阶段的对比仍很困难。
四级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面,它和下述五级界面一起是我们判断、识别渠化沉积体(河流、潮道、三角洲、海底扇等)内部不同构型单元的重要依据。
E.第五级界面;代表的是主砂席(包括河道充填复合体)的分界面,形态上常呈平或上凹,它们横向延伸广泛(可达数百米),局部可见切割—充填现象,并发育内碎屑和滞积角砾。
这种界面常常构成一组构型单元的下界面。
当构型单元出现垂向叠复时,有时易于与大型单元的上界面(即第四级界面)重叠,这是由于侵蚀作用对下伏构型单元的切割所致,并且可从横向延伸范围上(至少数百米)与第四级界面加以区分。
如果大型界面顶部仍呈上凸形态,没有很明显的截切,则说明上界面仍应归属于第四级界面。
F.第六级界面:这是指一组河流或古河谷,一些可填图的地层单位如段、亚段的分界面。
在横向上,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沉积体系的分界面。
图1 边界级次分类示意图A为具多个主要大型构型单元的河道;B为单个大型单元,内部由3级界面所形成的同种相组合叠加;C反映了单个相组合内部的细节(据Allen(1983),Miall(1985))2.2 河流沉积体系的构型单元划分沉积体内构型单元判断、划分是构型分析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相构型分析的重点。
它直接控制着非均质性沉积体的规模。
在相构型分析时,如果把非常细小的沉积单元(如单个交错层理)作为相构型分析的构型单元,则由于渠化沉积的复杂性而增加解剖过程的难度。
且难于从沉积和储集性样式上把握其规律性。
但如果相构型分析单元选择过大,也会给河流相构型的解剖带来过于简化的结果。
从而难于揭示其非均质性特征。
为了能充分展示不同规模非均质特征,同时又兼顾河流沉积作用的基本成因过程,Miall认为,河流相构型分析应对基本河流沉积过程所造成的各个岩性体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可划分为8种岩性体。
这8种岩性体,Allen(1983)称其为“构型单元”。
在河流沉积体系研究过程中,应以这8个构型单元作为相构型分析的基本单元。
通过研究,一方面揭示由这些单元所构成的特定地区的河流样式,展示这些元素因空间配置所造成的较大规模的非均质性特点。
同时,又应对每个基本单元进行内部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由于8个基本构型单元的大小、规模都有很大差别。
因此,在河流相构型分析时,应在露头上识别出最小规模的这8个基本构型单元,并分别对之开展研究。
这8个基本构型单元是:(1)河道(CH):这类构型单元常以平或上凹的侵蚀性界面为限。
在任何河流沉积体系中,河道构型单元可以以多种规模的形式出现,有时较大的河道中常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其它构型单元所组成的复合充填。
它可以由任何岩性相组合而成(图2);(2)砾石质底形(GB):这种构型单元是以筒单的纵向或横向砂坝(加积)为成因的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砾岩组成;(3)沉积物重力流(SG):这是由碎屑流沉积过程所形成的以砾石沉积为主的岩性体;(4)砂质底形(SB):流动方式以层状为主,岩相类型单元常常位于河道底、砂坝顶、或决口扇上的板状砂席;(5)下游端加积大型沉积(DA):该单元的岩性相类型组成类似于SB单元,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具有上凸的内部或上部边界面。
这种单元类型代表了向下游加积增长的复合砂坝沉积(即纵坝);(6)横向加积沉积(LA):这种构型单元即为点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