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43
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 1、引⾔ 对现代河流沉积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但真正对现代河流沉积的⼴泛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召开的第⼆次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再次促进了现代河流沉积学的发展,这⼀时期发表了⼤量的河流沉积学研究成果及著作。
⼏⼗年来,通过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们已归纳出了曲流河、辫状河及⽹状河的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演化模式,河流沉积的⼆元结构已普遍被接受,虽然这些模式已成为对⽐和认知古代河流沉积体的⼀个标准框架,但由于河流沉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种模式囊括古代众多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
特别是随着油⽥勘探开发⼯作的不断深⼊,传统的经典的河流沉积模式已满⾜不了油⽥勘探开发⼯作的需求,正如J D Collinson指出的那样“很多实例的⼴泛经验,⽐之有限数量⾼度提炼过的相模式知识,似乎是解释新例⼦的更好基础”。
本⽂即是⼀个很好的实例,它以嫩江⼤马岗沉积体为例,揭⽰了⼀种复杂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和沉积层序,为地下河流相地层的识别提供了⼀个新的可以借鉴的依据。
2、地质概况 嫩江发源于内蒙古⼤兴安岭东北端的伊勒呼⾥⼭,流经内蒙古、⿊龙江两省区,在⿊龙江省肇源县境内汇⼊松花江,全长约870km,流域⾯积为2.2×108m2 。
该流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兴安岭—内蒙古海西褶皱带东南边缘松嫩中断(坳)陷带的西部(图1) 。
嫩江上游河段位于⼤⼩兴安岭⼭区,河道⼤多呈“V”字型,以切割侵蚀为主,属于典型的⼭区河流;中下游河段位于⼴阔的松嫩平原区,河道宽阔,呈“U”字型,多蛇曲,以冲积沉积为主,属于平原河流,⼤马岗段处于该河段上。
3、嫩江⼤马岗沉积体沉积特征及岩相类型 3. 1 沉积特征 通过对⼤马岗河流沉积体九个探槽剖⾯、⼗九个探坑(图2)的细致观察及描述,发现⼤马岗沉积体主要由三种类型沉积物组成:砾质沉积、砂质沉积及泥质沉积,并以泥质沉积为主,按其沉积的岩性、颜⾊、粒度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将⼤马岗沉积体由下⾄上共划分为10个层,分别⽤N10—N1表⽰[15 ],具体沉积特征如下(图3): N10:黄褐⾊粗砂质细砾沉积,受探槽剖⾯限制,在最深探槽处该层厚1.4m仍未见底。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成为油气勘探勘查领域中令人关注的研究话题,因为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岩性控制下油藏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出发,综合阐述辫状河储层构型在油气勘查领域的应用。
1、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依托碎屑岩砂岩体内明显的水动力建造的储层,具有不规则的巧妙细节。
水动力通过平流等机制影响河系,改变河流轨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储层构型,即辫状河储层构型。
2、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类根据沉积河系的形态和类型,将辫状河储层构型分为曲移河构型、缓存河构型和排列河构型三大类。
(1)曲移河构型:曲移河构型由曲移河型和斜坡河型组成,它们以多条短曲移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曲移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它们具有较多的辫状河渠,但没有主河流。
(2)缓存河构型:缓存河构型是河系系列缓存河流形成的构型,它们缓慢地沿流域的细分地形排列,包括横移河流、多左右分支、交叉河流等沉积河系及其所形成的辫状性河流储层。
(3)排列河构型:排列河构型是由排列河流型和斜坡河流型组成,它们以多段排列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排列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河流系统的横弯曲长度为数十米至几公里,具有明显的主河流流程及较多的辫状河渠。
3、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各种类型的储层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合理的分层结构、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及其冲积特征、耦合时期沉积活动等。
合理的分层结构:辫状河储层构型经历过拉拔强烈的水动力,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分层结构,诸如上中下、河流底泥沙层、砂层、重砂层、细砂层等,这有助于油气的封闭和流动。
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以及其冲积特征:滑动侧边线又称河谷侧边线,它的存在使河流的变形更有效,并在河流底部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台,从而使得沉积物有足够的位置和空间来发育河流沉积构造。
耦合时期沉积活动:油气的封闭和流动,特别是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形成,往往是由水动力活动及相关活动耦合同步发育的,耦合时期沉积活动尤其是辫状河储层构型形成的沉积变形活动,对油气的封闭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重建保存的河流记录的结构序列和层序地层是油藏发展的一个工具:一个现实的检验。
摘要:河流体系研究是非海相储层评价和发展的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河流体系的信息,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正在通过辅助技术例如地面渗透雷达进行现代河流和河流沉积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研究和系统不能够解释现代沉积长期保存的问题。
只有通过研究岩石内部的记录才能解决这个争议。
两方面关于古河流系统的研究说明了一些这样的问题。
一个霍克斯伯里砂岩(三叠系,悉尼盆地,澳大利亚)的研究强调了解释大砂体规格的难度通过与同现代化的模拟砂比较,即使是非常大的岩层都适用。
一个在泰国湾上新世更新世河流系统地震时间切片的研究揭示了河床大小和河流模式的主要变化通过短期垂直间隔。
交错和蜿蜒的系统(蜿蜒带宽4-10km (2.5-6英里))是被十几米的部分分开的,或者更窄,而且层间被细小的河流沉积物充填,显示出水平的、交错的或者网状模式。
深切峡谷和不对称河流也很常见。
这些变化可以根据一系列模型揭示,但是他们表明一些问题那就是能够从一维变量的应用作为使用到数值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动模型的使用。
大多数的数值模拟应用方程组叙述这些参数如河床的宽度、深度和弯曲度。
但是大多数这样的方程组是概括了整个河流模式的范围而且被限制在单独储层中这在实际中时很困难的。
通过对异源物质入侵特征河流体系的复杂反应发现层序地层原理对河流沉积的应用是相当困难的。
降解作用和加积作用的间歇性可能被用于确定层序。
在地层记录中的边界不整合可能是几种异源控制各种河流动力和沉积供应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机制可能作用于不同地质年代而且互相不协调。
在开发储层研究的实际方法中,数值模型和模拟能为分析提供综合的出发点。
历史匹配普遍的论证了许多原始模型的不精确。
直接研究储层才能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利用三维地震和监测技术。
这里有一个持续的为这个古老模拟物的研究作用作为提供现实的数据库,是基于长期的观测河流储层沉积模型。
绪论开发地质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模型帮助在他们储层特性的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石油钻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直接促进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在河流流经地区形成的叠置层状储层,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化验,油藏工程评价途径,对辫状河储层的构型识别、研究和分析。
目前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钻井和数据解释、油藏地质模拟以及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等研究领域。
首先,在钻井和数据解释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核磁共振(NMR)成像仪可以准确识别辫状河储层构型,NMR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节理视图,捕捉致密沉积物的渐变,直接反映储层构型复杂性。
另外,在油藏地质模拟方面,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对辫状河储层构型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这可以提供有效的油藏开发参考。
此外,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提高石油资源开发效率。
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应用研究当中,已经有多种新技术日益发展,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
以上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油藏地质学家解释辫状河储层构型,此外,它们还有助于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效率。
鉴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利用效率,特别是对深层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
在未来,结合现代技术,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应该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在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综上所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是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语: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仍然是当前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仍需要未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以期提高我国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前言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