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储层构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因此,需要的资料也是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料基础,为储层详细的构型解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野外露头、测井、地震、钻井取心、分析测试和生产动态等。对于油气田构型解剖的实践,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是最直接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地震资料,对于构型界面以及不同级次界面所限定的构型单元的刻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Mark E. Deptuck 等利用高分辨率多波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对阿拉伯海尼日尔三角洲斜坡上部的近海底河道和堤岸体系储层构型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Brett T. McLaurin 等主要基于野外露头资料,对美国犹他州书崖地区下Castlegate 组变形

的薄层河流沉积砂岩构型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对河流和坝沉积体系的规模进行了定量统计。

(2)构型研究的方法

①层序地层学方法

层序地层构型也属于储层构型研究的范畴。该项研究主要是利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地层发育的沉积体系特点等,来实现地层构型解剖的目的。文献[5]利用沉积学方法对英国北海布伦特省成熟油气区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中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实现了3 个方面的突破:1.提高了沉积储层内部及其之间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描述精度;2.改进

和发展了Broom 和Tarbert 组2 套储层区域性的沉积学预测模型;3.识别

出区域精细的构造和地层等对储层构型的控制因素,其与北海中侏罗系构造演化有关。该研究增加了该地区的勘探潜力,提高了油气的最终发现程度。文献[5]对澳大利亚昆士兰晚二叠纪加利利盆地西北部盆地边缘产煤的海岸冲积平原沉积进行了沉积学和地层构型分析,利用层序研究的方法,将整个沉积体构型划分为6 个由不整合面分隔的成因单元。层序地层学方法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储层构型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对于火山岩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②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方法是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应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文献[6]从沉积角度对韩国东南部Kyongsang 盆地西北部白垩纪冲积层序构型进行了分析,其中主要针对厚砂岩、薄砂岩和泥岩3 种组分。文献[7]对孟加

拉国孟加拉盆地东北部上Dupi Tila 组小规模河流体系相构型进行了分析,该过程中主要通过岩石相分类的方法开展工作,该项研究对地下水污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沉积学方法进行储层构型研究最为成熟,现在广泛应用的Miall 对储层构型的分类也基本上是以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而建立的。但是沉积学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受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对于冲积扇等沉积类型的成因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细致,还需要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达到精细、准确解剖储层建筑结构的目的。根据三角洲发育类型,三角洲平原可分为扇、辫状河、曲流河等沉积类型,其构型模式分别对应前面介绍的构型特点。目前前缘部分研究较多的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

③成岩作用方法

储层建筑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一些储层而言,成岩作用占主导作用。成岩作用构型研究主要是利用成岩作用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特别是由此而引起的储层建筑结构的变化,达到储层构型研究的目标。文献[8]主要应用阴极发光观察和岩石包裹体分析以及持续的埋藏史沉积热力模拟等手段,对德国茨瓦德尔盆地三叠系Solling 组辫状河沉积体系石英胶结作用与沉积构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成岩构型的概念。该研究方法目前应用甚少,还很不成熟。而且并非所有储层都有强烈的成岩作用过程,因此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

④数值模拟方法

储层构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准确表征储层的内部结构,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因此剩余油的准确预测也就成为储层构型研究十分重要的环节。文献[12]对河流-三角洲地层的冲积构型进行了分析总结,文章建立了简单的冲积构型模型,利用模型模拟了河道粗粒沉积和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比例和展布特征。文献[13]在结构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随机沉积连续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灌木峡谷露头剖面和孟加拉扇地震相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将储层构型研究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其缺点是必须依靠比较可靠的地质模型作为基础。

⑤其他各种新技术和方法

文献[14]利用探地雷达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北部奈厄布拉勒河下游加积的辫状河浅砂床河道沉积构型

进行了分析,雷达的相识别功能基于探地雷达数据,再现了河道砂坝复合体、大的和小的河床构成(包括二维和三维沙丘) 和河道等构型要素。文献[15]利用水槽实验对逐渐减弱的高密度流这个水道类似物的河床几何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分析了高密度流的沉积构型和流动属性及其沉积特征。文献[16]利用航空磁测数据对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原生代韦尼克地层地下构型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也被结合起来使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储层构型研究中的逐渐使用,使得储层构型的研究向着定量化、系统化和准确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不断步。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都应该以坚实的地质研究作为基础。同时,也应该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因为每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局限性。

储层构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理想的构型研究应该是根据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实际和资料基础,针对构型研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上述不同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开展工作,实现储层构型研究的目标。

(2)水下分流河道对于水下分流河道构型分级,不同学者划分方案不太一致。部分学者[7]认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是5级构型,4级构型为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也有部分学者[8]认为5级构型为复合河道充填体,4级构型为单一河道,3级构型为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合理,符合Miall的划分思路(图1)。复合河道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大,自然电位曲线常呈高值,上下被厚度较大的分流间湾泥岩所围。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界面处,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出现明显回返,河道发育规模不同,其回返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电阻率曲线回返程度接近2/3. 单一河道

内垂向加积体界面处电阻率曲线出现回返,回返程度较低,通常在1/3左右。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并且整体近水平分布,倾角通常在几度以内。

图1.三角洲储集层构型模式

(3)河口坝目前国内对河口坝的构型分级比较统一。5级构型为河口坝复合体,其间被大套厚层泥岩所限;4级构型为单一河口坝,其间被泥质或钙质隔层围限,构成一个独立的连通体;3级构型为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其间为不稳定的泥岩或钙质夹层;2级和1级构型同河道构型类似(图1)。一些学者总结了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9],主要有:①测井曲线形态差异以及厚度差异;②坝缘微相出现;

③内部夹层个数变化。并且认为单一河口坝多呈顺水流方向前积,而内部增生体之间界面也呈顺水流方向前积,且倾角略大于单一河口坝前积倾角。在河口坝定量预测方面,Lowry在对美国犹他州、肯塔基州河控三角洲河口坝露头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坝的厚度、宽度、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长度与厚度及长度与宽度均呈双对数线性关系(1式,2式)。而河口坝内部增生面倾角主要通过密闭井网条件下2口井钻遇同一增生面进行求取:

L=2.44H0.34 R2=0.71;(1)

L=2.41W0.96 R2=0.733. (2)

式中L——河口坝长度;

H——河口坝厚度;

W——河口坝宽度。

3.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

(1)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发现,连片状的河口坝砂实则为多个单一河口坝侧向拼接的“坝群”。在“坝群”中识别出单一河口坝是构型分析的需要,通过研究河口坝组合关系,确定了以下3 种单一河口坝叠置边界识别标志(图2)。

①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厚度差异。测井曲线的形态变化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因此,在相同沉积微相条件下,当一个区域内井的测井曲线形态与邻井区域井测井曲线相比差异较大,可作为判断不同河口坝沉积的标志。

地层厚度反映了沉积的古地理条件,因为三角洲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地层厚度较薄反映当时的古地形较高,与地层较厚的河口坝沉积不同期,可作为判断不同河口坝沉积的标志。

图2.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标志

②坝缘微相的出现。从河口坝沉积模式上看,坝缘发育在河口坝的边部,所以,当坝缘微相出现时,也意味着单一河口坝分界的出现。

③夹层个数的差异。夹层的发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角洲沉积时的水流能量和碎屑物质供给情况。因此,夹层的变化,尤其是夹层个数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单一河口坝叠加的产物。

(2)层次界面分级

岩心上构型界面级次的识别、划分, 以及井间精细追踪与对比是确定砂体内部构型的基础与关键[10] 。为了进一步揭示沉积体内部沉积层次, 对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的层次界面进行了划分, 从小到大共划分出如下5 级界面( 图3) 。

图3.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层次界面分级

① 1 级界面为交错层系的界面, 即由一系列相同纹层组成的界面, 界

面的方向与古水流的方向有关。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侵蚀作用, 侧向上可

被更高级次界面截蚀。在储层中, 主要表现为低角度斜层理层系界面、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平行层理层系界面和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等。

② 2 级界面为层系组界面, 反映流动条件或流动方向的变化, 是砂

体内部不同岩相之间的分界面, 在侧

向上可被更高级界面削蚀。界面方向与古水流的变化有关, 且河口坝砂体

不同部位的界面方向也不同。与1 级界面的区别是界面上下的岩相发生变化。

③ 3 级界面为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的顶、底界面, 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 其上披覆着短暂间洪期沉积的薄泥质夹层, 薄泥层界面上下的岩相组合相似。此类界面反映了河口沉积作用的短暂变化, 如河水流量的变化、负载的增减或湖水的季节性涨缩等。

④4 级界面为多个河口坝增生体叠合形成的单一河口坝的顶界面,

界面亦向湖心方向倾斜, 是三角洲朵体废弃后, 水体加深的间湾沉积形成。

4 级界面是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的各韵律层分界面, 界面上下的岩相明显不同。界面横向延伸长度较大, 基本覆盖下伏的单一河口坝砂体, 顶部可以被更高级界面削蚀, 底部常可与三级界面重合或合并。

⑤5 级界面为多个单一河口坝垂向叠加与侧向叠合形成的河口坝复

合体的顶界面, 是三角洲前缘沉积体

中识别出来的最高级别的沉积界面,为主要的侵蚀或洪泛面。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 多为平坦或略微波状起伏,

延伸范围广, 分布稳定, 覆盖整个研

究区, 由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或水下分

流河道的改道等引起的变化, 为小层

分界面。

由上述可知, 5 级界面限定整个区域, 是主要的侵蚀或洪泛面; 4 级界面通常定义单一河口坝坝体; 3 级界面

分隔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层序内部的增生体; 1~ 2 级界面只在岩心中可识别, 常规测井资料无法识别, 因此不做进

一步研究。界面的级别在空间上可能发生侧向渐变, 任何级别的界面都可

能被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界面削截,

但不会被更低级别的界面削截。

4.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储层构型

1.储层构型分析

(1)识别方法

永安镇油田井网密度大,井间地震资料丰富,具备储层构型研究的物质基础。以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岩心、测井、高精度地震、动态监测等资料,采用井震结合、动静态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层次分析”思想下,逐级分析三角洲储层构型,开展单砂体描述和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构型表征研究.

①在单砂体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构型单元展布,从垂向、侧向和三维空间识别单一构型单元,以厚砂体内单一河口坝为重点研究对象;②研究多井剖面上构型单元接触关系、组合特征,平面上构型单元分布特征,统计构型单元的规模、展布方向、夹层展布与规模等,形成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分布模式;③结合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构型单元及构型界面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构型单元为线索,探讨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厚油层挖潜提供依据。

在分析岩心构型界面特征和构型单元特征的基础上,在沉积模式下充分利用测井曲线结合地震资料划分和识别构型单元边界,按照MiallAD提出的界面划分原则[11],将永安镇油田永3断块沙二段构型界面按正序由小到大划分八级构型界面,确定各级界面的多类型资料划分方案(见图4),以四—六级界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四级界面为多个河口坝增生体叠合形成的单一河口坝的顶界面,多为一期河口坝砂体的顶部冲刷面,限定的构型要素为单一河口坝,其间被泥质或钙质隔层围限;五级界面为

多个单一河口坝垂向叠加与侧向叠合形成的河口坝复合体的顶界面,限定的构型要素为河口坝叠置体,其间为大套厚层泥岩所围限;六级界面为三

角洲复合体顶界面,为一个中期旋回内部几个复合河口坝的顶界面,其间被大段泥质夹层隔开,与砂组的界面相对应。

图4.不同级次三角洲储层构型单元边界的划分

(2)单砂体构型边界识别 三角洲相储层中在厚度上难以区分三角洲前缘复合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复合河口坝砂岩表现为平面上的席状大面积展布,其内部由多个成因单元构成,有必要解剖复合河口坝,划分单一成因单元,需要多种资料综合区分和识别单一河口坝.研究区永3断块河口坝发育,一般三—四级界面在测井曲线上

有不同程度回返,如A3-70井四级界面处SP曲线回返率为40%~60%,三级界面回返率较小(见图5)。

图5.A3-70井典型单一河口坝识别

单一河口坝由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16],测井相特征为SP曲线较光滑,以箱形和漏斗形为主,微电位与微梯度曲线幅度差最大,砂体厚度大于4m,地层内部泥质夹层与钙质夹层数量少,单一韵律层厚度为2~6m.单一河口坝以顺流加积沉积为主,根据河口坝的分布位置及沉积特征,将河口坝划分为坝顶、主坝(坝主体)和坝缘.坝顶位于河口坝的向岸部位,位置较高,易出露水面,常形成钙质胶结,在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很高的尖峰,渗透率较低,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微电极曲线具正幅度差(见图6);主坝是河口坝的主要组成部分,粒度相对较粗,物性最好,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明显负异常,幅度较大,微电极曲线幅度差大于2Ω·m;坝缘包括坝前缘和坝侧缘,砂体厚度较薄,

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负异常,微电极曲线幅度差—中等。

图6.A3-60井单一河口坝识别特征

单一河口坝具有典型的反韵律特征:首先,砂体的渗透率、粒度等表现为反韵律,上部物性好,渗透率高,向下泥质含量增加,粒度变细,渗透率逐渐降低;其次,单一河口坝顶部常发育被泥晶碳酸盐胶结的钙夹层,其上为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岩沉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发育相互依存和制约,是划分单一河口坝边界的重要标志;第三,当单一河口坝上部发育分流河道的正韵律薄层砂体时,砂体厚度中心通常为分流河道发育区,向物源凹的厚度较薄区为三角状河口坝的中部,物源方向识别出的水下分流河道也可作划分单一河口坝的有效标志。

按照沉积位置不同,单一构型单元解剖方式不同:三角洲前缘中上部仅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三角洲前缘中下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同时,还发育远砂坝与前三角洲泥岩(见图7).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整体形态为朵状,根据不同相带组合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型、河口坝远砂坝组合型及单一微相型.各小层为由多个单一河口坝侧向拼合连片,或单一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拼合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

图7.典型小层(4砂组2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单一河口坝储层构型分析主要针对三—四级界面所限定的构型单元,即河口坝复合体、单一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三级界面为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增生体的顶、底界面,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四级界面为多个河口坝增生体叠合形成的单一河口坝的顶界面,界面向湖心方向倾斜,是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向前进积,砂体不断越过前期沉积的河口坝砂体形成。

5.储层构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沉积资料和地面露头资料所反映的构型特征和模式与地下储层构型的类比和实用性研究缺乏。研究基本集中在古代露头及现代沉积,系统的地下单砂体构形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地下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研究以及对薄夹层与建筑结构联系的研究较少;储层受沉积、构造和成岩等多方面地质因素的影响,这些资料与地下的储层地质实际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对从现代沉积和地面露头资料中所获取的研究认识和成果,例如储层构型模式,在应用于地下储层构型分析时,首先要进行类比、修正,而不能直接使用,以避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目前

许多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2)研究基本集中于各类河流相储层,尤其以曲流河点坝研究最多,而对于三角洲、冲积扇等沉积体系的构型模式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科学完善的构型模式。储层构型模式的总结和提炼,对于储层有利开发区带的预测和剩余油的挖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储层构型研究的重要目标。研究指出,在大多数的浊流沉积中,至少3 个尺度的河道发展和萎缩周期可以预测,分别是构型要素、复合体集合和层序。

(3)储层构型层次及定量化研究不够,它们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对各级构型单元的规模研究还不够彻底,储层构型研究最初主要通过沉积学方法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储层构型的研究就仅限于沉积学方面的内容。储层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地质过程,其建筑结构的形成也涉及多方面,包括沉积、成岩等多方面,这些都属于储层构型研究的范畴。因此,要实现储层构型的准确分析,必须进行综合分析,不仅仅是从沉积角度来分析问题,还应该加入成岩作用、构造分析等元素。只进行沉积等单因素分析,很难得出符合地下地质实际的结论。

(4)④缺乏水平井取心资料佐证,夹层水平井响应及薄夹层空间建筑结构展布的可信度较低,对于夹层极薄、规模很小、极不稳定、井间井距相对较大的砂体内部薄夹层的识别相当困难。

(5)构型研究与生产动态的关系不甚清楚,导致构型研究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很难直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储层构型研究的迅速发展。从本质上讲,在油气田开发工作中,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储层内部结构特点,为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指导。如果脱离了生产实践来研究储层构型,无疑会使工作成为纸上谈兵,失去生产实践价值。

(6)现有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剖面或平面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三维模型。

6.储集层构型发展趋势

随着油气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对储层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开发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生产实践问题也要求人们开展精细的储层构型解剖,为开发方案的优化和措施的调整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储层

构型发展的研究现状来看,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资料的加入,使得构型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目前构型的精细解剖应用最多的是野外露头资料、现代沉积资料和测井资料。随着水平井技术在中国各大油气田的逐步应用和不断发展,利用水平井资料来解剖地下储层构型,建立精细的构型模式,逐渐成为储层构型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水平井不但可以直接揭示地下储层不同构性单元之间的组合关系,而且在识别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2)对现代沉积和地面露头资料开展与地下储层构型模式的类比和适用性研究。使得通过上述两方面资料所获取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准确地应用于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当中,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3)储层构型研究从较单纯的沉积学分析逐渐向沉积、成岩、构造等综合研究方向发展。文献[15]通过综合野外露头观察、孔隙评价和建模等,研究了差异压实作用对意大利亚平宁山脉中部Maiella 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文献[16]对伊比利亚西北大陆边缘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浅滩地区和邻近的深海平原高分辨率地震层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控制着研究区沉积构型的形成。储层建筑结构的形成,是多方面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只有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剖析储层构型发育的特征。储层构型的综合性研究,必将成为储层构型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4)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外,其他岩类储层构型研究。随着世界范围内碎屑岩、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油气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火山岩、页岩、变质岩等的油气勘探开发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而目前关于这些岩石类型的构型研究极少。以火山岩为例,火山口和火山通道控制着火山岩体和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和岩相的发育规律,进而控制着火山岩储层发育规律。而对于火山岩储层构型的解剖,实质上就是对火山岩体的解剖,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火山岩储层地质成因控制因素众多、空间相变快、裂缝发育、横向预测困难等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逐渐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5)储层构型研究逐渐由定性和半定量化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储层构型研究很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总结储层构型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剩余油分布的区域,指导开发生产实践。作为剩余油挖潜为主要目的的开发中后期储层构型研究,对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定量表征,对于加密井的布井调整、更加精细的分层注水、油井转注等措施的实施都至关重要。而只有实现储层构型的定量化研究,才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构型单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发育规模和叠置样式,实现剩余油发育规律的定量表征。因此,定量化将是储层构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6)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在储层其他研究方面的应用。从定义中可以看到,储层构型研究就是分析储层的建筑结构。因此,储层构型分析的方法本身就成为研究储层展布和储层叠置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可以解决储层其他方面研究的众多问题。

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储层构型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统一、现代沉积资料和地面露头资料与地下储层构型的类比性研究比较缺乏、不同沉积成因类型储层构型研究缺乏、储层构型研究的内容综合性不够、构型研究与生产动态的关系不甚清楚及研究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很难直接应用、火山岩和泥岩等特殊岩性储层构型研究较少。储层构型研究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包括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各种新资料的加入使得构型的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对现代沉积和地面露头资料开展与地下储层构型模式的类比和适用性研究,储层构型研究从较单纯的沉积学分析逐渐向沉积、成岩、构造等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除碎屑岩和碳酸盐以外其他岩类储层构型研究,储层构型研究逐渐由定性和半定量化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在储层其他研究方面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赵翰卿. 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6):16~18, 43.

[2] 柯保嘉. 一种新的河流沉积分析法—结构要

素分析法[J]. 国外地质,1986,(3):1~6

[3] 张昌明,林克湘,徐龙,等. 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1~7.

[4] 薛培华. 河流点坝相储层模式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3~5.

[5] 张昌民. 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方法[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3):344~350. [6] 吴胜和. 储层表征与建模[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36 - 174.

[7] Sanghamitra Ray,Tapan Chakraborty. Lower Gondwana fluvial succession of the Pench –Kanhan valley,India: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and depositional controls [J].Sedimentary Geology,2002,151:243 -271.

[8] Bradford E Prather. Controls on reservoir distribution,architecture and stratigraphic trapping in slope settings[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3,20: 529 -545. [9] 陈欢庆,朱筱敏.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建模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2008,27(2):73 - 79.

[10] Olariu M I,Aiken C L V,Bhattacharya J P. Interpretation of channelized architecture using three - dimensional photo real models,Pennsylvanian deep - water deposits at Big Rock Quarry,Arkansasq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1,28:1157 -1170. [11] Jutta Weber,Werner Ricken. Quartz cementation and related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the Triassic Solling Formation,Reinhardswald Basin,Germany [J]. Sedimentary Geology,2005,175: 459 – 477.

[12] Donselaar M E,Geel C R. Facies architecture of heterolithic tidal deposits: the Holocene Holland Tidal Basin[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Geologie en Mijnbouw,2007,86 (4): 389 - 402.

[13] 江怀友,鞠斌山,江良冀,等. 世界火成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J]. 特种油气藏,2011,18(2):1 - 6.

[14] 张昌民,林克湘,徐龙,等.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16(2);1-7

[15] 王振奇, 何贞铭, 张昌民等三角洲前缘露头储层层次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潭家河剖面为例[ 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26 ( 3) : 32~ 35

[16] 李阳.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J]. 石油学报, 2007, 28(3):75?79.

[17] 吴胜和, 李宇鹏.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J].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12(3): 53?60. [18] 孙梦茹, 周建林, 崔文富, 等. 胜坨油田精

细地质研究[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14?18.

[19] 周银邦, 吴胜和, 岳大力, 等. 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控制因素分析及识别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30(2): 7?11. [20] Hill E J,Griffiths C M. Formal description of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analogue models for use in 2D reservoir simulation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8,25:131 - 141.

[21] Skelly R L,Bristow C S,Ethridge F G. Architecture of channel - belt deposits in an aggrading shallow sandbed braided river: the lower Niobrara River,northeast Nebraska [J]. Sedimentary Geology,2003,158:249 -270.

[22] Li Weiguo,Bhattacharya Janok,Zhu Yijie. Architecture of a forced regressive systems tract in the Turonian Ferron“Notom Delta”,southern Utah,U. S. 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1,28: 1517 - 1529.

[23] Annika W Hesselinka,Henk J T Weertsb,Henk J A Berendsen.Alluvial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 -influenced river Rhine,The Netherlands [J]. Sedimentary Geology,2003,161:229 - 248.

[24] McHargue T,Pyrcz M J,Sullivan M D,et al. Architecture of turbidite channel systems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patterns and predictions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1,28: 728 -743.

[25] 饶资,陈程,李军. 扶余X10 - 2 区块点坝储层构型刻画及剩余油分布[J]. 特种油气藏,201118(6):40 -43.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_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_牛博(石油学报2014)

第36卷 第1期2014年1月 石油学报 ACTA PETROLEI  SINICAV ol.36Jan.  No.12 0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二期)”(2011ZX05010- 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科技课题“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技术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4B- 1111)资助。第一作者:牛 博,男,1988年6月生,2 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Email:niubo2012@foxmail.com 通信作者:高兴军,男,1972年7月生,1 993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含水油田储层精细结构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以及剩余油综合评价技术研究。Email:gaoxingj un@petrochina.com.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5)01-0089-12 DOI:10.7623/sy xb201501011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 ———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 牛 博1,2  高兴军1 赵应成1 宋保全3 张丹锋1 邓晓娟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 00083;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 。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 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辫状河;构型模式;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构型建模;密井网;大庆油田中图分类号:TE122.14 文献标识码:A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Niu Bo1, 2 Gao Xingjun1 Zhao Yingcheng1 Song Baoquan3 Zhang Danfeng1 Deng  Xiaojuan1 (1.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1 00083,China;2.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Heilongjiang Daqing163712,China)Abstract: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Sazhong development zone of Daqing oilfield,with the maximum well density  of 280 wells/km2  onaverage in China.Taking the P1-3 thin sand layer of braided river in this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underg round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their internal architectures are finely explor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lling-silt seams in single well and p rediction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interface using well-to-well correlation method based on abundant actual well data.Further,the 6-level architecture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and bodies is improved herein;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sand bodies have a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modelfeatured by gentle down-flow progradation and multi-stage vertical accretion.On this basis,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conducted on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occurrence of the interlayers(agreat majority of falling-silt seams)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and thus a geolog icalknowledge database about falling-silt seams is built.Finally,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based on3-level architecture interfaceis set up and provides reliable evidences for exploring  reservoir sand bodies of braided river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braided river;architecture pattern;falling-silt seams;geological knowledge database;architecture modeling;dense wellpattern;Daqing  oilfield引用:牛博,高兴军,赵应成,宋保全,张丹锋,邓晓娟.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5,36(1):89-100. Cite:Niu Bo,Gao Xingjun,Zhao Yingcheng,Song Baoquan,Zhang Danfeng,Deng Xiaoj uan.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hannel bar in paleo-braided river:a case study of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Sazhong in Daqing  oilfield[J].Acta PetroleiSinica,2015,36(1):89-1 00. 大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 综合含水率已经达到90%以上。在高含水后期, 储层内部隔夹层已经成为影响流体运动及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1,2] ,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是实现储层内部夹层预测的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 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举例 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在利用传统 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 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 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 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 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 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多点地 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对于沉积 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 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 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 概念模型。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 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 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地质解 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理想 状态下,应当建立一个训练图像库,这样一来建模人员就可以直接选取和使用那些包含目 标储层典型沉积模式的训练图像,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作训练图像。 四、二维和三维训练图像 二维训练图像就是在纵向上没有变化,比如人工划相图,因此二维训练图像又称为伪 三维训练图像。二维训练图像在纵向上不能反映河道微相的加积,在横向上也不能反映各 沉积微相的迁移。因此二维训练图像比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构型。在三维训练图像中,可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 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Miall最初在对河流相沉积研究时划分出6级沉积界面[1],后来又将界面等级体系扩大到冲积体系中的8级界面,并归纳总结出20种岩石相类型和9种基本构型单元[2-4]。随着M iall对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纷纷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的热潮,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 最早的储层构型分析源自对河流相沉积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1-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他们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从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开展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并根据各自研究地区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排列沉积界面序列和定义构型单元类型[7],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8-11],加深了人们对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形态的感性认识。 然而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建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因此人们在通过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取地下有用信息的资料对地下储层进行构型分析[12,13]。通过对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识别出各种岩相类型[12]。1990年,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界面层次或界面等级)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14]。然而地下储层沉积界面的 111  2009年第17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滕彬彬(1983-),女,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第3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31No.4Dec.2011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1)04-0064-06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贾开富,戴俊生,刘海磊,王 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收稿日期:2011-03-24;改回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贾开富(19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 )、 河道充填(CH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 )和砂坝(CB )为主。关 键 词:建筑结构分析;岩相;层次界面;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2+ 4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D.Miall 教授提出了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岩石相组合、 划分层次界面,研究结构要素来研究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进而描述河道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建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1]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现已成为认识 河流相各种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有效途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油田地下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李阳等把结构单元分析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 陶组上段(岩心)研究,分析了其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2] ;李双应等以结构单元分析为基 础,结合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特征等因素,研究 了孤岛油田馆上段5-1+2砂层组的河流沉积模式 [3] ;渠芳等建立了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 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 ;冯建伟等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辫状河沉积体为 例, 建立了结构要素定量模糊识别模型,并编成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最后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展布模型 [5] ;黄文科等研究了胜坨油田 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了34小层砂 体的内部建筑结构模型[6]。此外,马厂油田[7-8] ;河南 双河油田[9];大庆油田[10-15] ;苏北的范庄油田[16],大港 的羊三木油田 [17] 、孔店油田[18] 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的提出是为了满 足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横向精细预测的需要。塔河油田一区目前尚没有该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建筑结构分析法为指导,对工区内三叠系下油组储层作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为砂体横向精细划分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1区域地质概况 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在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轮台县城以南约54km 处,东距沙漠公路1km 左右(图1)。其位于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桑塔木构造上,东邻达里亚背斜构造, 西接艾协克背斜构造,南邻满加尔坳陷,北与阿克库勒断块潜山背斜构造带相连。 塔河油田一区构造是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 造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下油组顶部构造形态为典型的低幅牵引背斜,长轴方向SW-NE 向,与断层的延伸方向一致。背斜南翼稍陡,并被南北两组断层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摘要油藏描述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本文针对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指出油藏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藏描述;层序地层;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是伴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对油藏各项参数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一项综合性技术,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始终。 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油藏描述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1]:以地质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开发地质研究)、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以物探(测井、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油藏描述(现代油藏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 起初,斯仑贝谢公司[2]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从单井处理发展到多井对比,从单井数据分析到对储层横向展布进行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斯伦贝谢测井技术的引进,油藏描述被国内引进。 随着油藏开发难度变大,油藏描述不再仅仅局限于测井资料为主,而是逐步转向以地质为核心,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层次和分类概念、地质统计学应用、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提出与发展,丰富了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藏描述在多学科继续发展基础上,逐步向精细化[3]、数字化、多学科一体化、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描述强调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揭示剩余油的分布,提高油田采收率。 这一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建筑结构和定量知识库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 2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现代油藏描述的突出特点是其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和早入性。 (1)整体性:油藏描述是个系统工程,油藏各属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油藏描述始于一维井剖面描述,再到二维层的描述,最后三维整体描述。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1、三角洲概述 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 2.1建设作用 2.1.1河口作用 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

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c、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在咸水面上向海水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2.1.2决口改道作用 沿三角洲分流体系形成的决口扇在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在河流体系中一样,决口扇是在洪水期间水和沉积物通过天然堤上的缺口涌出时形成的。然而,许多三角洲分流决口扇的形成比河流更复杂。实际上,决口扇可以变为进积到边缘三角洲间海湾的子三角洲[4]。 2.2破坏作用 三角洲的破坏作用是各种对建设性河流作用所沉积的沉积物进行改造、改变、再分布或迁徙的过程,包括波浪能通量,潮能通量、侵入的恒定盆地流、季节性的风力流,以及由盆地边缘与盆地之间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势能。 2.2.1波浪和流水的再分布 在几乎所有的蓄水体中均存在波浪能,,在三角州河口坝或决口分流中的推移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使它处于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最佳位置。河口坝上的破浪会加强混合作用,产生紊流,使啥子沿沿岸流的方向进行重新堆积。沉积在河口的沙就这样在侧向上重新分布,如果没有多少沙被重新移动,由河道进积作用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