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陈艳峰

[摘要]经济法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艳峰(1963- ),男,河北宁晋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河北邯郸056001)[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1-0136-02

经济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经成为实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受益面广且影响面较大的课程之一。为了全面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的需要,有效地把经济法知识融入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之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交流与探讨。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2~3年的学制、有限的学时数,都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的造诣。经济法教材通常以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开篇,涉及诸多艰深的法学原理和理论争鸣这种纯法理的研究,实际意义有限,而且学习难度太大,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轻理论研究重实际应用应该是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应注重实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于不具备基本法理常识并且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

学生来说,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学习,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大众化的概念(不需要关注尚在争议中的观点)、调整对象、法律体系、原则和作用、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条件、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等与后续学习内容相关的简要知识点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重点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线索,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再就具体的部门法展开学习,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并且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前后呼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中包含税法、会计法、审计法的内容,那么经济法中就可以删减这部分内容;金融保险专业专门要讲授金融法规,其证券法、保险法以及会计法的内容在经济法中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虽然教材无法满足每个专业的要求,但是只要依据上述经济法理论体系建立固定课程内容模块和变化课程内容模块就可以。固定教学模块包括市场主体法部分和经济争议解决法部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变的,涵盖整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变化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

3.案例教学内容不可或缺。不容置疑的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对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以往,案例分析都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没有把案例分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融在其中。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每一章都应该实实在在地增加案例一节,作为前期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实践。案例的选择,要本着“新颖、典型、综合”的原则,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阐述经济法的理念、本质、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具体制度。案例既要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的,有助于学生熟悉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又要有案情复杂、综合性强的,供学生课后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案例都要像理论部分编写一样附案例解析,供学生参考。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

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应该是课程教

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和多变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每个经济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经济法不仅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严谨的法律规范不是泛泛的一两个案例所能讲清楚的。因此,经济法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是无可厚非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理论讲授,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优化教学手段。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可以开发经济法电子教材,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每章的板书、典型案例等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第二,减少板书时间。板书教学用于逻辑推理性强的学科无可厚非,但过多的板书,会使授课速度减慢,课堂容量减少,课程进度放慢,学生在等待中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如果以教材内容为主讲授,采用板书标题、重点解释、课后留题的方式,会使学生有的放矢,在轻松学习中又有压力。同时,正确选择教材,辅以正确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经济法课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三,突出教学重点。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讲解应该是教学的主基调。笔者认为,让学生简单了解立法时间和立法变迁就可以了,“深入探究经济立法背后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应该是课后思考题,而不应放在课堂上讲授;部门法中的立法原则与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立法原则是一致的,没有必要重复讲解。

2.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与案例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但案例太多,则会使课程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案例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合适得体。第一,我们要明确,案例虽然是经济法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案例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案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考,领会法律原理,学会解读法律条文,并加以灵活运用,是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服务的。过多地列举案例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导致教学的虎头蛇尾,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第二,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领会所学的知识,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印证,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太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