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535.4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对分课堂”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经济法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法律课程,它涉及到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适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情况,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课堂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经济法课堂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经济法教学的新模式。
本文将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出发,探讨基于“对分课堂”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对分课堂”是一种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分成短小的“对话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学进行短暂的小组讨论和交流,以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包括:1.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3. 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小模块,有利于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深度思考。
4.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传统的经济法课堂内容往往过于枯燥和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对分课堂”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将经济法的内容分为多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围绕一个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深度思考和学习的目的。
2. 提倡学生参与,增强互动性在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可以提倡学生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讨论和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将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济法实务》课程教改计划一、课堂导入方式的改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讲授新课的第一环节。
一堂优质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开头第一句话往往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讲课也是如此,需要老师去探究,去精心设计,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新学期主要采用下面两种导课方式:一是承上启下,即教师通过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以旧引新,温故知新;二是质疑导入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探索知识的初步,“疑”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一个好的精心设疑,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二、提问方式的改革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2012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8期)Total No .288收稿日期:2012—09—22作者简介:吴颂华(1976—),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改探讨吴颂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摘要: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复杂,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高职高专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经济法教改;实用性;适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085—02一、《经济法》课程简介与一般课程相比,经济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法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因而教材内容也涉及极广,几乎覆盖了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部业务范围;二是经济法更新速度快,因而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地补充和修改;三是经济法理论抽象性强,法律条文枯燥难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由于我院学生没有学过法律基础,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三是让学生能运用相关法律来分析现实案例。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的滞后性目前,高职高专可采用的教材内容基本由下列章节构成:经济法概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等。
但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却一直没有编入教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目前的教材基本存在滞后性。
(二)教材实用性较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于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较低。
但目前,高职高专的教材在编写内容和体例上均沿用严格的经济法范围来设计章节内容,偏重理论内容,相应的案例分析较少,实践性不强。
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柳茂(32),女,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法学学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法律方面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试论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柳 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德阳618000)摘 要: 经济法作为高职院校法律类、经济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较强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的主要思路及有效措施,以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187(2010)05200792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构成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学的教学体系中,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面非常宽,大多数教材既包括企业法律制度,又包括合同法律制度,还包括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等等,因此经济法在高职院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经济法教学的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找到这些问题,探寻解决办法,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来看,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选用不具适用性当前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但内容不一,良莠不齐。
这些教材在编写内容和体例上均沿用严格的经济法范围来设计章节内容,理论内容较多,实践性不强。
有一些教材虽然增加了案例、课后练习题甚至案例分析,但很多案例的挑选比较随意,缺乏综合性,不能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
同时,在教材的选用上,部分教师往往又会犯随意性与雷同性的错误。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系财务管理、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在课程改革方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教学内容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思考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概论、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
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思考。
1 简化理论教学,重视实际应用1.1 高职《经济法》课程一般在管理系财务管理、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开设,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只开设一个学期,安排56课时或48课时,学时数有限,不可能过多对经济法理论的学习,而应该是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上以“适度、够用”为限,注重实际实用,结合学生已有的基本法理常识,对社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解决。
1.2 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
部分专业管理类都会开设与经济法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因此,在制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可参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做到内容尽量不要重复,这样可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讲授其它的知识内容。
1.3 利用案例教学法。
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新颖、及时、典型、综合”的原则,教师将案例分析融汇到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摘要】经济法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在目前的教学中,本着为专业服务、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冲突、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陋等问题。
所以,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30-03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经济法课程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有着重大的意义,加之课程本身较强的实践性,这些都决定了经济法课程必须要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尽管目前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亟须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1.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与法学专业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远远超过了部门法的范畴,其涵盖了经济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商事仲裁、民事诉讼等程序法的内容。
但是,目前各专业经济法的学时数均为54学时,明显不够。
而在专业总学时数受限的情况下,经济法课程学时确实难以增加,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学院现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经济法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法律知识,能够从容应对本专业工作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所以,从教学伊始,经济法教学就确立了为专业服务、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
如财会类专业主要讲授支付结算法、票据法、会计法等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专业则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教学内容,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则讲授金融法、国际贸易法、商事仲裁法等,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作者以项目化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确立考核体系,全面探索了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文件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备受关注。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良好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此种背景下,我们对高职《经济法》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开展《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背景分析《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已经普遍开设,并已成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主干课程。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引下,为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等职业院校及专业教师们纷纷探索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特点、师资力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差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较为少见。
在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历程中,《经济法》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从现实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梳理,主要是知识点的增减,大部分没有摆脱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依旧沿用原有学科体系。
二是教材的修订,市场上针对高职所编的经济法教材很多,例如《经济法》、《经济法教程》、《实用经济法教程》、《经济法实务》、《经济法基础与实务实训指导》等,但具体到各种教材的内容大多数还是按照传统本科教材的体例编写,冠上了项目、模块、任务等名称,实际上还是章节内容,追求的仍然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真正属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实训教材屈指可数。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经济法》教学方法在不断改变,案例研讨教学法的引入最明显,但由于课时分配不足、案例选取不当、教师引导不恰当等原因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