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6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老子》教案二的设计,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道德经”等概念。
3.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1.《老子全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学重点是老子思想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
3.教学难点是如何解释老子的“无为而治”和“道德经”等概念,教师应适当减少抽象概念的使用,讲解应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过老子?对老子这个人有什么了解?2.了解老子的生平(10分钟)老师讲解老子的生平,如何成为一个大思想家,他是如何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且深化和拓展了它的内涵,从而创立了“无为而治”等学说。
3.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20分钟)①道的本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道是不是只存在于指导个人行为和家庭关系?老子的“道”是什么?从“道”的起源,内涵、外延、重要性等方面,讲解老子“道”的本质。
②无为而治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无为是不是没有做事?无为是不是无所作为?从无为的概念出发,讲解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掌握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老师举例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老子思想去看待问题?如何“无为而治”?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何“制敌有法,抱怨于己”;⑵在教育孩子方面如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在领导管理方面如何“言之无文,行之有制”;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5.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0分钟)⑴启发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中的“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很高的智慧,如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⑵分组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专长,组成几组,让学生自行分别讨论。
⑶学生分享分组探讨结束后,由每组同学进行内容分享,学生们互相学习,分享,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们切实了解老子思想的实际应用。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明白得两章内容。
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的教学要紧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进程(一)认读文1同窗们自读文的“积存”、“试探与讨论”。
2各自高声地朗诵文。
3听读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诵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文注释。
分学习小组,读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窗高声、流畅、快速地朗诵全文。
(二)析读文1同窗们双向交流,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文句。
2同窗们试作批注,归纳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窗们就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三)理读文教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窗们依照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堂笔记(或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窗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两千连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语”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之前,同桌同窗互彼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打算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适应。
这种能力及适应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堂上,学生花大量时刻记录的、知识零散的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存、能力培育、适应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堂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