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38
老子二章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汉语拼音注解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
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解: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
一,即道。
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专升本语文重点名句默写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的名句如下: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众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6.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7.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 是故去彼取此。
9. 故物或从之或为之;或挫或隳;或盈或虚;或贵或贱。
10. 故圣人之居则为此。
11. 故不敢为天下先,为天下后。
是以圣人处常无欲,以观其妙;故能常有欲,以观其徼。
12. 是故去彼取此。
以上是老子二章的部分重点名句,通过这些名句,老子表达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治国理政、个人修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观点。
这些名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
性,对于理解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作者:老子[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是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第二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它揭示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观点,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那么丑恶的东西便已经存在。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美好和丑恶是相对的,没有美好就不会有丑恶,而美好和丑恶的存在又是相互依存的。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美好和丑恶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概念。
这种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我看来,老子所表达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有深意的。
人们常常对美好和丑恶进行划分,认为美好是值得追求的,而丑恶则应该避免。
但老子告诉我们,美好和丑恶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美好就不会有丑恶,而没有丑恶也就不会有美好。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我们应该对美好和丑恶有一个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只看到美好而忽视了丑恶,也不能只看到丑恶而忽视了美好。
只有当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美好和丑恶,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把握人生。
另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一系列相对的观点。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存在。
有的东西只有在与其他东西相对比之后才能够被认识和理解。
这种相对的观点,使得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世间万物,不要过分追求绝对的存在,而是应该学会在相对中寻找平衡和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所表达的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美好和丑恶是相互依存的,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存在。
老子二章翻译当崇高的道德道道失去了,人民的良心和教义就会出现。
当国内动荡不安的时候,有规模的国际贸易会出现。
当国家没有让人民成为居住的地方时,将出现奇特的建筑和建筑。
当国家的法律和正义完全破碎,那么才会有的人的出现。
所以,保持无所为甚至无所格斗,是有利于大国的。
天下一直是在耕种和战争之间移动,人民提供粮食,贵族提供军事和建筑,然后以此内联外国。
现在情况不同了,农民和商人能在地下道里进行交易,他们能够在电脑网络上规划农田。
游牧民族与边界部队互相血战,城市居民坐在家里看情景片。
这应该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军事能力的下降,工商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交易成本的下降。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项全球技术标准往往将一个产业变成垄断,一个小国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全球投资。
因此,当某个行业制高点(域名租赁服务等等)被全球标准品牌独吞,一个新行业(数据库云存储等等)为要消费很多土地而没有服务而诞生的时候,中国人也是那么的懊恼无比。
正当我发出一声叹息之际,一位头戴草帽的人从后面走来。
这位草帽人看起来非常二愣子,也看起来很奇怪。
我忍不住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我是你的福神,我会给你一份介绍工作的机会。
我猜想这位福神一定有独特的本事,遂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我来到这个工地之后,福神给我安排成为一名看守者,是的,我就是那个在地主家门口守夜的人。
这个工地很奇特,他们在修建一座不需要耗费任何建筑材料的建筑。
我想这一定不是人间之事,我连忙走出这个工地,告诉了福神。
福神告诉我,这个建筑是用道德修建的,它代表了人们内心最纯洁的情感。
他告诉我,如果我们能够守护这个建筑并让它保持完好,那么我们就能够保持国家的正义和法律的完整。
听完福神的解释,我心里突然明白了。
人们的内心是最珍贵的,我们能够用道德去修建我们的家园,以实现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
这份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它却充满了意义。
于是,我回到了工地上,我看着这座被人们无数美好愿望所滋养的建筑,我决定用一生守护它,让它成为国家繁荣的象征。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第二章是《老子》中最为著名的章节之一,也是最具有哲学深度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
在阅读了《老子》第二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子》第二章开篇就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意思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某样东西是美好的时候,那样东西就已经失去了美好的本质。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社会和媒体灌输的价值观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美好”,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美好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淡定,是超脱于物质追求的心境。
接着,《老子》第二章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后,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追求真正的美好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要在内心找到平和与淡定;我也意识到,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这些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的生活。
总的来说,《老子》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我会继续深入研读《老子》,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
老子二章和而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思想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老子》二章,尽管只有短短数语,却道出了天地万物的运行之道,而“和而不同”的理念,恰恰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和而不同”在《老子》二章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的统一性老子在《老子》二章中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归宿,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道的统一性意味着万物最终都归属于同一个根源,即道。
这种统一性不仅揭示了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强调了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差异的存在尽管万物最终归属于同一个道,但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差异。
老子在《老子》二章中进一步指出:“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里,老子强调了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局限于自身的利益,而是包容和尊重万物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是自然界的常态,也是万物得以丰富多彩的原因。
三、平衡与和谐“和而不同”的核心在于平衡与和谐。
老子认为,和谐并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并使其在统一中和谐共存。
在《老子》二章中,他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表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差异,只有相对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找动态的和谐。
四、包容与尊重“和而不同”的理念要求人们具有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态。
老子在《老子》二章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包容的象征,它不排斥任何事物,而是与万物和谐共存。
这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接纳万物的差异时,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世界的和谐。
五、道德实践在老子看来,“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一种道德实践。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减少行为、减少知识来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
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念,尊重自然和他人,才能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老子二章原文及注释
《老子》二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如下:
1. “恶”是“美”的对立面,是“丑”的意思。
2. “斯”:则、就。
3. “偏举”:此指单独、片面地看待问题。
4. “恒也”:恒,常。
此指上文所言是一种常理。
5.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
6. “处无为之事”:处居、执行顺其自然、不妄为的事。
7. “行不言之教”:做、办不待语言、不待政令的教化。
8. “万物作而弗始”:任万物兴起而不先倡导。
9. “生而弗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10. “为而弗恃”:有作为而不自恃己能。
11. “功成而弗居”:于事功卓著而不自居其功。
12.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建议查阅《老子》原文和注释版本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老子《道德经》全文共二千四百四十六章,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道之大可为而不言。
道之所以为道,就是因为它无处不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与法则。
老子说:道,一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贵在得其玄,而守之者寡。
“众”就是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老子说:如果人们按照某种自然法则生活和行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人们不按照某种自然法则生活和行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道”就是一切);如果我们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去刻意追求完美,也可以实现万物都存在着无限变化的可能;如果人们按照“极乐世界”而不去刻意追求它的美好愿望……那么万物就会因此产生变化。
1.大处著,小处作。
大处著,小处作。
故能成其私,败其私。
故能为而不为。
为而不为,为而不可为。
为而不为,则其国灭亡矣。
译:伟大之处散发光芒,小卑微的行为也可以成就它的私;小而微之物也可以表现为大而伟大的行为。
所以圣人能够采取无为的政策;所以没有人能够侵犯它(所以不能遭到报复);所以没有人能够阻碍它(所以不能失去它);所以不能让它们被毁灭(所以不能失去它们);所以无事者都能够成功(所以不要被它们诱惑)。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言必信,行必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为利,实为害!名者,实之本;名者,名之本。
名乃之基,本乃之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二章: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老子认为道像声音一样无处不在——没有声音就没有万物、没有事物;没有声音就没有世界(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大象无形,不动如山;音声响亮,不言而自成(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大音希声,大能无为(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老子认为大道没有永恒、不变之物(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大音希声(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大能无为(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无始无终(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万事万物在不停地变化着(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这正是大道的本质所在——大声疾呼万物被“大”所束缚(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大喜大悲(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什么都没有(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但可以“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