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教学与赏评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52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
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容和意义
- 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 理解《老子》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点
-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老子》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 《老子》第二章的课文原文
- 解读《老子》的相关资料和解析
教学活动安排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2. 呈现:带领学生阅读《老子》第二章的课文,逐句解读其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观点。
3.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老子》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5. 分析:分析《老子》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手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力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强化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7. 拓展:提供额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和其它相关哲学著作。
教学评价
-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观点。
-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 《老子》相关资料和解析。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恒也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④,行不言之教⑤;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⑦。
〔注释〕①美:好、善。
恶:坏、不善。
美(善)、恶(不善)也可理解为好事与坏事。
斯:则、就。
以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可作同解。
②此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六者都是相对相依的,故三国王弼注曰:“不可偏举”(《老子·二章注》)。
同时此处的“生”、“成”、“形”等均押韵,是老子哲学诗的体现。
③恒也:帛书甲乙本均有“恒也”两字,此处据帛书甲乙本补上。
④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此处指符合道家政治原则的统治者。
处:处居、执行。
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
事:政事。
⑤行:做、办。
不言:不待语言;此处指为政治理者少发号令和政令。
⑥弗始:任其自然而不干涉创导。
弗有:不占(据)有。
弗恃:不恃望其报(据西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弗居:于事不居其功。
这里的“弗”字,通行本有作“不”字的,现据帛书甲乙本改定,以利于读者诵阅。
⑦不去:不会失去。
〔鉴赏〕本章前半部分为老子的相对辩证观。
老子举出六个相对的现象,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说明它们彼此各以对方为其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本章后半部分为老子的政治观,认为治政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无为方能无不为,无教才能无不教。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算作“圣人”。
本章老子一开始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确实如此,世上很多事情,当天下人皆知此是好事一桩时,这“好事”也就不是好事了。
设想当秦国的商鞅为了推行变法政令,“募民徙木赏金五十”这样的好事,为百姓皆知并且都来“徙木”之时,这“木”能有这么多可搬好移?这“金”能有这么多可挣好赚?于是“好事”也就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了事。
(四课)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随而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处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第二段: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译文: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而送给有余的。
孰能有?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
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
三、思想内容评析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
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思想的认同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二、课文讲解1.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第二章的内容。
2. 字词解释:对文中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如“虚其心”、“实其腹”等。
3. 重点段落讲解:- “虚其心,实其腹”:解释“虚心”与“实腹”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内心的平和与物质的节制。
- “弱其志,强其骨”:讲解“弱志”与“强骨”的含义,探讨如何平衡个人志向与身体力行。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阐述“常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归纯真、简单的生活状态。
###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老子》第二章中提出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何关系?-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虚其心,实其腹”的哲学思想?2.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四、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书笔记。
2. 收集与“无为而治”相关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析。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哲学素养。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同学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索与争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登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同学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同学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方案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
这种力量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同学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讨论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同学花大量时间记录的、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力量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对《老子》第二章的解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学者们之【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 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笔者之解读老子本章之主旨是“自然无为(为读音: [wèi])”之身教,故“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知本章之主旨之【译文】,是译者望文生义之想当然,注解之结果不是译者注解《老子》,而是老子注解译者。
学者们之【译文】,均是参照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而来,《老子今注今译》不是陈鼓应注解《老子》,而是老子注解陈鼓应。
本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就是对违反“自然无为” 之批判。
“为美” 而美“为善” 而善,就是违反“自然无为” 之“人为伪” 。
《庄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学者们之【译文】对此说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这明显不符合《老子》原意。
本章首句即便望文生义也应这样译—天下人都知道“为美而美”, 这是最可恶(恶wù)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为善而善”, 这是最大的不善。
人为伪之美则丑,人为伪之善则恶(恶è)世人皆知。
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第二章是《老子》中最为著名的章节之一,也是最具有哲学深度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
在阅读了《老子》第二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子》第二章开篇就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意思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某样东西是美好的时候,那样东西就已经失去了美好的本质。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社会和媒体灌输的价值观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美好”,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美好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淡定,是超脱于物质追求的心境。
接着,《老子》第二章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后,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追求真正的美好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要在内心找到平和与淡定;我也意识到,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这些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的生活。
总的来说,《老子》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我会继续深入研读《老子》,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