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42.37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对中药穴位贴在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提高方面的研究尚较少。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术后护理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护理策略,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穴位贴对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机制,以及中药穴位贴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的作用。
通过临床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讨中药穴位贴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具体效果。
研究旨在为腹腔镜手术后妇科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手段,为其康复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康复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机制中药穴位贴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这可能是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以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而中药穴位贴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穴位贴中所含的药物成分可以对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这有助于加速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中药穴位贴可以通过提高局部血液循环来促进组织修复。
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炎症等情况,影响到正常的组织修复过程。
中药穴位贴在贴敷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废物的清除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恢复过程的进行。
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肠胀气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肠胀气的效果。
方法:对2020年3月~2022年3月的2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但不进行肠胀气的预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双侧足三里、上巨虚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术后肠胀气发生率、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肠胀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
结论: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肠胀气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病人耐受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雷火灸;穴位贴敷;腹腔镜手术;肠胀气;足三里肠胀气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促胃动力药的应用可发挥促进消化功能恢复的功效,但存在一定副作用的风险,临床常见患者经干预后肠胀气缓解效果不理想的情况[1-2]。
为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肠胀气的效果,旨在为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肠胀气的发生,加快肠胀气吸收,促进术后恢复提供一定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的2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各100例,均已婚;观察组22~53岁、平均年龄(42.468.44)岁,手术时间42~165min、平均(120.4330.48)min;对照组20~55岁、平均年龄(42.928.75)岁,手术时间40~172min、平均(125.7132.16)min。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具备腹腔镜手术指征的妇科疾病患者;ASA分级Ⅰ~Ⅱ级;20~55岁;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无长期使用镇痛药史、慢性疼痛史、无其他并发症;雷火灸部位无疤痕或皮肤病。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的影响妇科手术后常常会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而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则是一种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将就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手术后腹胀便秘的影响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的基本原理。
穴位贴敷是将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渗透作用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平衡体内的气血,并对腹胀、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而按揉足三里是一种中医推拿手法,通过按揉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经络和腧穴,以达到调畅气机、疏通经络的目的,从而缓解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
妇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腹胀的症状。
这是由于手术刺激了腹部的神经和血管,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腹部不适。
穴位贴敷可以通过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缓解局部的水肿和炎症,有助于改善腹部的不适感。
足三里穴位的按揉可以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排便,有助于改善便秘的症状。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促进术后的恢复。
在妇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好等问题,而通过穴位贴敷和按揉足三里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这些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消化功能。
手术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而通过穴位贴敷和按揉足三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改善这些消化问题,减轻腹胀、便秘等症状。
穴位贴敷联合按揉足三里对妇科手术后的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在选择这种辅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在使用穴位贴敷和按揉足三里时,也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感染和损伤。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妇科手术后的术后护理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中药热奄包与穴位贴敷对腹部手术后腹胀及排气排便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封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手术后患者对于患者腹胀及排气排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8月期间到瑞昌中医院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此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热奄包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腹胀情况和肠胃恢复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46.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83.33%;观察组患者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肠胃恢复速度较于对照组更快,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手术能够改善患者的腹胀情况,并加快患者的肠胃恢复速度,临床疗效显著,可予以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腹胀;便秘;中药封包;腹部手术腹部手术作为外科常见手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如阑尾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等。
腹部手术虽然临床治疗效果好,但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进行手术操作时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腹胀和排泄异常等症状[1]。
临床治疗时应在患者腹部手术后及时使用护理手段干预,促使患者腹部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中药热奄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肠道蠕动,缓解患者患者的腹胀情况[2]。
穴位贴敷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贴敷于患者穴位,发挥调节脏腑,促进消化系统恢复的作用[3]。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药热奄包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对于腹部手术后患者腹胀以及排气排便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均在2021年8月~2023年8月期间到瑞昌中医院外科接受治疗,均符合排纳标准。
使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此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进行研究。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区间(48.66±2.47)岁。
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从本院选取74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并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n=37)与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则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对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蠕动恢复和腹胀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和发生腹胀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有所减少,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情况。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腹部手术,很容易导致患者腹膜以及肠管浆膜面大面积出现受损现象,在患者腹腔中会沉积许多纤维蛋白,另外由于患者肠管长时间暴露在外面,极易使其腹腔内出现积液或者积血现象,从而导致其出现发炎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因此患者胃肠功能常常会出现紊乱现象,例如腹胀以及呕吐和排便障碍等[1]。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选取74例患者进行研究,并平均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8周岁以及28周岁,平均(52.21±2.26)周岁;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9,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87周岁以及29周岁,平均年龄(53.25±2.54)周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并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在家属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文件。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心肺功能障碍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114内蒙古中医药第4〇卷2021 年 4 月第 4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4 2021穴位贴敷、中药封包联合口服中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的效果陈银容(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040)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中药封包联合口服中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一7月我院收治的5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贴敷、中药封包联合口服中药的中医护理综合方案。
观察两组疼痛评分、术后恢复情况、疲劳情况及恶心呕 吐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kO.OS);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5天,观察组疲劳情况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观察组恶心呕吐情况优于 对照组(均AC0.05)。
结论:穴位贴敷、中药封包联合口服中药的中医护理综合方案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可有效减轻疼痛,加快 机体恢复,并改善疲劳情况及恶心呕吐。
关键词穴位贴敷;中药封包;妇科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4-0114-03妇科腹腔镜手术是常用的治疗妇科疾病的手术方式,术后 常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而发生肠胀气以致伤口张力增大 '甚至出现排便异常,术后常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肢体运动等常 规康复管理,但对改善肛门排气状况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术后 出现腹胀症状主要病机为机体虚弱、气血不畅而致肠道气机减 慢,治疗需以改善气血流动为主I穴位贴敷、中药封包可激发 机体经气,口服春砂仁可使药物直接进人肠道促使气机流畅, 但此种中医护理康复手段在临床上较少研究本研究探讨穴位贴敷、中药封包联合口服中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的效果,报道如下。
穴位贴敷治疗妇科手术所致腹胀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妇科手术所致腹胀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我科收治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给予穴位贴敷。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我科对手术腹胀患者护理中,采用穴位贴敷,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妇科手术;腹胀在妇科腹部手术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组织损伤、机械刺激和麻醉等,导致肠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引发患者术后早期的腹胀、腹痛和肠麻痹等不适症状[1-2]。
尤其是在剖宫产术和阴道分娩术等情况下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
手术后,患者因手术切口所带来的疼痛而失去了活动的勇气,这导致了脏腑功能的紊乱,进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气滞和血瘀,最终导致了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发生。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聚成痰,痰饮内停则发生腹胀。
在中医学中,穴位按摩和贴敷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我科收治110例妇科手术腹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给予穴位贴敷。
其中对照组55例患者中,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9.70±2.80)岁;观察组55例患者中,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39.60±2.70)岁。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妇科手术后常规处理。
(1)体位:对于接受全麻的患者,建议采用头部偏向一侧直至完全清醒的姿势,而对于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则建议采用6小时的平卧方式,而对于腰麻患者,则建议采用6~12小时的平卧方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心电监护仪,以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并提供必要的氧气吸入。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1 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腹腔内充气、手术刺激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胃肠功能受抑:手术操作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和干扰,使胃肠蠕动减弱。
2. 腹腔积气:腹腔镜手术中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残留,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
3. 麻醉影响:麻醉药物可抑制胃肠蠕动。
三、临床表现1. 腹部胀满:患者自觉腹部膨隆,有胀满感。
2. 腹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阵发性隐痛或胀痛。
3. 肠鸣音减弱:听诊时肠鸣音减少或消失。
四、治疗要点1. 促进胃肠蠕动:通过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等方法,刺激胃肠蠕动,缓解腹胀。
2. 排气排便: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排便。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但可根据需要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等,以排除其他并发症。
六、护理诊断1. 腹胀:与手术及麻醉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2. 舒适度改变:与腹胀引起的不适有关。
3. 知识缺乏:患者缺乏术后腹胀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方法。
七、护理措施1. 穴位按摩: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
2. 中药穴位贴敷:将具有行气消胀作用的中药贴敷在相应穴位上,如神阙穴等,每天更换一次。
3. 饮食护理:术后早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
4.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八、案例分析患者张某,女,35 岁,因“子宫肌瘤”行妇科腹腔镜手术。
术后 12 小时出现腹胀,伴腹痛、恶心,未排气排便。
查体: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
诊断: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
治疗及护理:- 治疗:给予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按摩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每天 3 次,每次 15 分钟;中药穴位贴敷选用陈皮、枳实、厚朴等中药研末,用姜汁调制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每天更换一次。
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穴位帖敷对其术后康复的意义黄灶群【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穴位贴敷对患者康复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采用穴位敷贴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1.3±2.2)h 比(13.2±2.6)h,(15.2±2.6)h 比(21.5±3.1)h,(14.2±3.0)h 比(19.9±3.3)h,(2.9±0.8)d 比(4.1±1.0)d,P <0.05]。
观察组术后12h、24h、48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1±0.8)分比(3.7±0.9)分,(2.8±0.7)分比(3.4±0.8)分,(2.5±0.6)分比(3.0±0.6)分,P <0.05]。
结论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穴位贴敷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2页(P350-351)【关键词】妇科;腹腔镜;穴位贴敷;康复【作者】黄灶群【作者单位】云浮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广东云浮 52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妇科手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充入CO2建立人工气腹,破坏患者腹腔内部环境,可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并影响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影响患者预后[1]。
中药穴位贴敷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经络系统将药物外敷于穴位给药,通过穴位皮肤对药物吸收以及刺激穴位起到药效和穴效作用[2]。
为探究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穴位敷贴对术后康复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1-05T12:56:36.02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0期作者:许阳阳[导读] 目的针对临床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许阳阳海安市中医院,江苏省南通市,226600摘要:目的针对临床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的情况,通过实施艾灸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护理,分析研究其临床效果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人。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护理。
通过调查问卷搜集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3天后恶心呕吐、腹胀情况的临床症状变化和护理满意度数据。
结果实施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情况得到缓解,数据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患者的治疗体验感提高,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时,通过开展艾灸配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身体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提升护理满意度数据,是非常有效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症状;艾灸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护理满意度;临床意义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代替传统手术的同时,也给患者减少身体伤害,缩短恢复时间,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腹腔镜手术即是妇科应用非常多的微创手术之一,但由于此微创手术具有一定弊端,会导致患者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引发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人。
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5-08-05T09:03:24.1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作者:王(韦华)迪
[导读] 手术麻醉或者术中广泛刺激患者腹腔器官或者腹膜吸收了CO2都可能在腹膜局部导致酸性环境。
王(韦华)迪
(武威市古浪县人民医院甘肃武威 733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对两组排气时间、术后腹胀消失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在肛门排气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胀消失时间也有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中药穴位帖敷可以明显提前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有助于术后腹胀的治疗,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穴位帖敷;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303-02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腹胀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手术麻醉或者术中广泛刺激患者腹腔器官或者腹膜吸收了CO2都可能在腹膜局部导致酸性环境,并损伤到内脏神经,抑制患者胃肠道如东,从而形成术后普遍腹胀[1]。
术后腹胀对病人早期进行形成影响,延迟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严重情况下,运动受限还会造成呼吸困难,阻碍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并困难诱发切口裂开。
因此,促进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和消除腹胀成为了相关临床研究的重点。
为此,我院选取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探讨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效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年龄在22~47岁,平均为(37.6±2.7)岁。
在手术原因上,12例宫外孕,51例子宫肌瘤,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子宫腺肌症,5例卵巢囊肿。
以上患者手术后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腹胀。
我院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中药贴制作方法。
选取各等份的大黄、芒硝、枳实、陈皮、厚朴、木香,然后研成粉末,选用开水喝蜂蜜调制成糊状,选择2g左右放在3cm×3cm面积的医用胶布上。
(2)实施方法。
对照组实行术后常规护理,患者手术后6h实行流质饮食,并离床活动。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穴位帖敷治疗[2]。
中药帖敷的穴位主要为患者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以及三阴交等,每隔24h更换一次,连续敷贴2d。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12h内、12~24h以及24h后腹胀消失的病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我院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上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来检验。
计数资料用x2来检验,并用%来表示。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经过分别治疗后,在肛门排气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胀消失时间也有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胀消失情况[n(%)]
组别肛门排气时间(h)腹胀消失病例数
<12h 12-24h >24h
观察组 17.5±5.4 30(60) 19(38) 1(2)
对照组 25.3±6.2 15(30) 32(64) 3(6)
t 8.121
x2 8.457 9.273 5.231
p <0.01 <0.05 <0.05 <0.05
3.讨论
近年来,手术麻醉或者术中广泛刺激患者腹腔器官或者腹膜吸收了CO2都可能在腹膜局部导致酸性环境,并损伤到内脏神经,抑制患者胃肠道蠕动,从而形成术后普遍腹胀。
术后腹胀对病人早期进行形成影响,延迟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严重情况下,运动受限还会造成呼吸困难,阻碍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并困难诱发切口裂开。
因此,促进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和消除腹胀成为了相关临床研究的重点。
根据中医理论,术后腹胀是因为身体元气大伤,气血虚损,加上离经之血阻碍了经脉通道,所以影响了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不通畅,并造成了肠道气机不利。
在本次研究中,选用了大黄、芒硝、枳实、陈皮、厚朴、木香等药物,这些药物存在行气除满、通俯散瘀等功效,能够加快患者的胃肠蠕动。
二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则可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气等功能[3],有助于胃肠功能的调整,增加了胃肠蠕动。
穴位帖敷借助于药物本身的作用,尤其是药物对穴位产生的刺激,可以促使经脉调达,气血运行通畅,恢复患者身体的正常脏腑功能,进而实现促进肛门排气,并消除术后腹胀的目标[4]。
结合本次研究,我院选取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探讨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临床效果。
经过分别治疗后,在肛门排气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胀消失时间也有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本次研究不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中药穴位帖敷在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中药穴位帖敷可以明显提前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有助于术后腹胀的治疗,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秀茹,刘会英,朱颖.腹腔镜术后腹胀原因分析[J].现代护理,2012,12(8):718-719.
[2]王平,马海燕,谭新玲等.足浴联合足部按摩预防术后腹胀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1(8):677-678.
[3]许莹莹,戴慧玲,范文静.温水足浴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腹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3(10):2681-2682.
[4]徐风.腹部术后腹胀的护理新举措[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12,2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