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46
一、背景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脑部发育受损引起的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
在我国,脑瘫患儿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脑瘫患儿的情况,提高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水平,本报告对某地区脑瘫患儿进行了总结分析。
二、资料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某地区脑瘫康复中心,收集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类型、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效果等。
三、分析结果1. 患儿年龄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脑瘫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0-6岁,其中0-1岁年龄段占比最高,约为35.6%。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瘫患儿数量逐渐减少。
2. 患儿性别分布在性别方面,男性患儿数量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1。
3. 患儿诊断类型根据诊断标准,脑瘫患儿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等。
在本地区,痉挛型患儿占比最高,约为48.2%,其次是手足徐动型,占比约为28.9%。
4. 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在本地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应用最为广泛,分别占比约为60%和45%。
5. 治疗效果通过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发现经过康复训练后,大部分患儿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其中,痉挛型患儿治疗效果最佳,其次是手足徐动型。
四、结论1. 脑瘫患儿主要集中在0-6岁年龄段,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
2. 痉挛型脑瘫患儿占比最高,其次是手足徐动型。
3. 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
4. 经过康复训练,大部分脑瘫患儿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得到了改善。
五、建议1. 加强对脑瘫患儿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早期干预率。
2. 提高脑瘫康复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康复训练质量。
3. 加大对脑瘫康复事业的投入,完善康复设施和设备。
4.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脑瘫的认识和关爱程度。
痉挛型脑瘫儿童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肌肉痉挛、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
今天我来介绍一个关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个疾病。
小明,7岁,是一位患有痉挛型脑瘫的儿童。
他出生时并没有发现异常,但在四个月大时,家人开始觉察到他的肌肉发展有问题。
在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被确诊为痉挛型脑瘫。
小明的父母感到十分震惊和无助,他们带着小明去了各种医院和康复中心,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明的主要症状是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尤其是在行走和站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的肌肉很紧张,导致他无法正常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很多基本动作,比如洗澡、吃饭、穿衣等。
小明的父母为了帮助他尽快康复,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了各种治疗方法。
他们带着小明接受了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但效果并不显著。
小明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加重的情况。
在与医生和康复师的交流中,小明的家人了解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干预性手术。
这种手术通过调整小明的神经系统,可以减轻他的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帮助他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经过详细的咨询和检查,小明的家人决定为他接受这项手术。
手术结束后,小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
在康复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恢复了肌肉的灵活性,学会了更多的自理技能。
虽然康复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小明的家人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鼓励他勇敢面对挑战。
经过数月的努力,小明最终成功走上了康复之路。
他的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他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小明和他的家人都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患者依然有机会恢复正常生活。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同分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与视频脑电图分析蔡淑英;李培;梁国宝;李文洁;王央丹;胡恕香;彭桂兰【期刊名称】《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24(33)2【摘要】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临床不同分型与视频脑电图(V-EEG)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2年厦门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1例临床不同分型脑瘫患儿的V-EEG监测结果及临床用药情况。
结果脑性瘫痪患儿V-EEG的异常检出率为44.27%,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高为82.35%,其次是混合型为66.67%。
V-EEG背景活动异常以痉挛型四肢瘫最高为42.86%,其次是痉挛型偏瘫为19.05%。
伴发癫痫率为14.50%,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高为47.06%,其次是混合型为33.33%。
混合型脑瘫伴发癫痫患儿均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痉挛型双瘫(64.29%)患儿未予药物治疗,余35.71%的患儿均为单药治疗。
结论V-EEG异常率与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有一定的关系,V-EEG异常以痉挛型四肢瘫最高,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癫痫发作容易控制。
脑瘫的临床分型对共患癫痫患儿的诊治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总页数】4页(P87-90)【作者】蔡淑英;李培;梁国宝;李文洁;王央丹;胡恕香;彭桂兰【作者单位】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R741.044【相关文献】1.伴随发作性症状的脑性瘫痪患儿视频脑电图分析2.脑性瘫痪合并发作性疾病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探讨3.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检查视频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对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4.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检查视频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对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病例报告实习地点:实习学生:指导老师:1、前言:1)此次评价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以及患儿的姥姥、奶奶、各医生、护士的配合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特在此表示感谢。
2)选择该病人的理由:(1)该患者为CP痉挛型双瘫患儿,比较典型,需要一个OT师去更全面的去考察患者,对OT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2)该患者虽有注意力不集中,但能配合训练,而且主动性比较高。
(3)该患者入院时间不长,在本院进行OT训练的时间不长,因此OT的干涉会比较明显。
(4)痉挛型双瘫为小儿脑瘫中的常见病例,通过对其的评价、治疗、研究,能更好的掌握该病种及其治疗方法以及以后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治疗该患者能使自己更好的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2、患儿情况:1)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4岁2个月申请做OT时间:2005年8月30日2)医学情况: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中度)现病史: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经剖宫产,胎龄8月早产。
出生体重3100克,出生后窒息,入保暖箱10天。
孕期患“糖尿病”“羊水过多”。
患儿因至今不能独站、独走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既往史:患儿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诊为“脑瘫”,一直予以对症治疗。
2005年3月至8月初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予以“PT、OT、ST”、水疗、针灸、按摩等训练,病情好转。
3)个人社会生活史:家庭构成:父亲、母亲、患儿、奶奶、爷爷五口之家。
经济状况:父亲是一个士兵,母亲是工厂的职工,家中仅能维持其康复治疗费用。
爱好:玩,看电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其他科室相关情况:Dr:患儿属中度痉挛型双瘫,治疗目标:坐位平衡、站立、生活自理。
Ns:已交待其奶奶在空闲时间教患儿练习坐、站、穿脱袜子等。
Pt:手法牵张改善其内收肌和腘绳肌的短缩,改善其ROM,提高其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其站立、步行能力。
St:提高其言语清晰度,使其很好的交流。
3、作业治疗的评价:1)整体印象:性格欠活泼、不太爱动,能进行简单的短句水平的交流,但不太爱说话,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经常注意突然出现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