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偏瘫诊断详述*导读:偏瘫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1、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二、鉴别:与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鉴别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
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
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
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
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
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
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三、预防:防治及预防偏瘫,以下介绍几种方法:1、定期体格检查是预防中风、偏瘫的重要措施。
有很多发生中风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很惊讶,因为病人平时从来不看病不吃药,一直以为他(她)身体很健康,没想到却一下子中风了。
其实,身体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属的一种错觉。
中风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风的危险因素而不自知。
这些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对年龄40岁以的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脑瘫的分型与诊断标准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分为多种不同的分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瘫的分型及其诊断标准:
1. 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
- 肢体痉挛和肌肉僵直是主要症状。
- 儿童表现出肌张力增高,紧张和肢体活动受限的特征。
- 小儿时期的痙攣、强直、或拘挛。
2. 张力高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 包括舞蹈症状(Choreoathetoid)、肌张力增减高交替出现
等不同类型。
- 小儿在动作和姿势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3. 小脑型脑瘫(Ataxic Cerebral Palsy):
- 症状包括运动协调缺陷、不稳定的姿势和震颤。
- 小儿在精细运动方面表现出困难。
此外,还有其他罕见的脑瘫类型,如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轻度脑瘫(Mild Cerebral Palsy)等。
诊断脑瘫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 儿科医生的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康复潜力。
- 家族病史和孩子的发育历史。
-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CT扫描,以排除其他导致
运动障碍的病因。
- 评估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专项测试。
需要强调的是,脑瘫的分型和诊断应该由专业的医生、儿科医师或康复医学专家来进行。
截瘫症状诊疗常规【临床表现】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弛缓性截瘫与痉挛性截瘫;按神经元损害的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截瘫与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1.弛缓性截瘫以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特征。
(1)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完全性弛缓性截瘫者两侧瘫痪程度相等。
肌萎缩伴有血管运动障碍以及皮肤营养障碍。
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跟腱反射尤为明显,无锥体束征,同时有括约肌障碍。
(2)上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表现为两下肢完全性瘫痪、肌张力减低、局部姿势反射消失、下肢腱反向消失、浅层反射(提睾反向、腹壁反射)消失。
可有Babinski征。
除弛缓性截瘫外,病变以下浅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有大小便失禁。
2.痉挛性截瘫为双侧锥体束病损所引起。
步行时足尖着地,膝关节屈曲,呈痉挛步态。
腱反向亢进伴多动性,即牵引腱反向时出现一系列反向运动,如髌阵挛与踝阵挛等。
两侧病理反向阳性,同时伴有脊髓自动反射。
多伴括约肌障碍,表现为紧迫性排尿。
【病因】外伤、刃物剌伤、棍棒伤等引起脊髓切断,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合脊髓挫伤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性病变及变性疾病等均可出现截瘫。
【院前急救】1.卧床休息。
2.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外伤。
【急诊检查】1.腰穿脑脊液检查。
2.头颅CT。
【诊断要点】1.根据临床表现。
2.相应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1.截瘫不同类型、病因之间的鉴别。
2.与癔症性瘫痪进行鉴别。
【急诊治疗】L加强护理,防治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针对病因治疗。
【住院指征】截瘫患者急性期均需住院治疗。
【出院指征】1.病情稳定。
2.生命体征平稳。
3.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良好控制。
4.针对病因进行了治疗。
偏瘫等级划分标准
问题:偏瘫等级划分标准
回答:偏瘫通常采用Brunnstrom 分期来划分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六期:Ⅰ期:弛缓期,患侧肢体处于软瘫状态,无任何运动。
Ⅱ期: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开始出现。
Ⅲ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Ⅳ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
Ⅴ期:痉挛明显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能完成较复杂的分离运动。
Ⅵ期:痉挛基本消失,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评估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偏瘫的程度,但Brunnstrom 分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临床特点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弛张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瘫痪的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可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肌肉活检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萎缩失神经性改变表1痉挛性瘫痪和弛张性瘫痪的比较表2脑神经概要顺序和名称核的名称神经根出入出入颅部位分布范围损害后主要表和性质脑部位Ⅰ嗅神经嗅球筛孔鼻腔嗅粘膜嗅觉障碍Ⅱ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神经管眼球视网膜视觉障碍Ⅲ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核脚间窝眶上裂上下内直肌,下眼外下斜视,上睑下垂(运)斜肌上睑提肌,对光反射消失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括约肌,睫(副)状肌Ⅳ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运)下丘下方眶上裂上斜肌眼不能向外下斜视Ⅴ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脑脑桥基底部眼神经:额顶及颜面部皮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核(感)脑桥核与小脑中脚眶上裂肤,眼眶及眶内膜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感)三叉神经交界处上颌神经:结构,口鼻腔粘膜消失咀嚼肌瘫痪,脊束核(感)三叉圆孔舌前2∕3粘膜及牙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神经运动核(运)下颌神经:卵圆孔牙龈,咀嚼肌Ⅵ展神经展神经核(运)延髓脑桥沟眶上裂外直肌眼内斜视锥体上方Ⅶ面神经面神经核(运)延髓脑桥沟内耳门内耳面肌颈阔肌泪面肌瘫痪,额纹消失,上泌涎核(副)展神经根外道面神经管腺,下颌下腺舌下眼睑不能闭合,口孤束核(感)侧茎乳孔腺鼻腔及腭腺体舌角歪向健侧分泌障前2/3味蕾碍,角膜干燥味蕾障碍。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很好记的哈哈,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
1、什么是截瘫?
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2、病理分类
临床上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脊髓休克(又名脊髓震荡);(二)脊髓挫裂伤;(三)脊髓压迫(包括水肿、血肿、骨质挤压、脊髓蛛网膜粘连等)。
前两类为脊髓原发性损害。
后者为继发性损害。
(1)脊髓休克
脊髓本身无解剖学显著变化,而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上出现与脊髓横贯性损伤相类似的症状。
多见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早期、一般数日或4-6周后全部恢复。
个别病人恢复时间延长。
(2)脊髓挫裂伤
因暴力所致脊椎骨折、脱位,因而骨片或异物进入椎管,可使脊髓受到挤压、撕裂,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断裂、液化、坏死。
使脊髓实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脊髓压迫
为脊髓继发性损害。
可因下述因素而造成对脊髓的物理性压迫。
1)脊髓消肿、受伤局部组织发生物理性炎症而引起水肿,或因骨折畸形,影响血运,使水肿加重。
一般可持续1-2周。
2)椎管内出血;受伤后硬脊膜内之小血管或硬脊髓膜外静脉丛破裂出血。